将来要如何不在天堂里挨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56:16

将来要如何不在天堂里挨饿!

作者:南方朔  来源:南风窗 

  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在1982年时曾说过一则有先见之明的现代寓言:
  ——“亚当和夏娃在被赶出天堂之前,不必工作即可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但被赶出天堂之后,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就被诅咒要从早辛苦到晚,始能勉强存活,而过去200年科技的进步,就等于是人类逐渐达到天堂富饶的水准。但人们却发现,纵然物质上富如天堂,但他们却没有工作,而失业就是没薪资,不能够买东西,这意味着人类最后的命运是:大家在天堂里挨饿!”
  这则寓言早在约30年前,就已预见到今天全球最大的经济难题:那就是科技带来的生产力解放,全球化造成的经济模式改变,以及1980年代后新自由放任经济成为主流而国家调控角色日益减弱,已造成了贫富差距愈来愈扩大,失业问题则趋于严重。当今各种商品并不匮乏,但贫穷问题的严重,不正显示出“大家在天堂里挨饿”这种情况已日甚一日地在加快吗?这也就是所谓“富裕中的贫穷”!
  当今贫穷问题日益严重,而且还被“贫穷问题个人化”这种意识形态合理化,许多人,特别是经济学家都认为贫穷是那些人自己不努力所致,于是还有了贫穷歧视和更严重的“社会摒弃”(Social Exclusion)——穷人被赶出了经济、教育、政治及文化的所有体制之外。“社会摒弃”的概念1974年由法国学者勒努瓦(H.Lenoir)所首创。1999年英国首相布莱尔有感于“社会摒弃”会影响到社会安定与图强,遂在内阁办公室特设“社会摒弃小组”,直接由首相负责。这是把贫穷问题的层次拉到了最高的特例。
  贫穷问题的发生,涉及工作的机会和所得的分配,由于贫穷是体制所造成的,因此在找解答时,一定要有打破格局的创新思考。根据个人有限的知识,当代这方面的思考有三种很值得注意:
  (一)在既有的资本主义体系内设法。当今西方相当盛行的所谓“社会企业家”属之,它多半由公益基金提供创始的经费,而后由社会企业家到贫穷地区寻找新的利益,以资本主义的营造方式,整合科技、创办企业、创造就业和市场而达到改善贫穷的目标。当今全球已有了许多成功的案例,这种“社会企业”虽然值得肯定和推广,但人们也知道想要借此来改善普遍的贫穷,其效果不能高估。
  (二)在1980年代,法国社会思想家戈兹(Andre Gorz)率先对“工作”的概念提出了不同但也更彻底的思考,他认为,只把“工作”称为一种市场行为,这是严重的偏差,因此他主张应创造出许多“对社会有用的工作”,人们从事这种工作也会有认同感和荣誉感,并可得到来自社会整体的“社会收入”,这比什么福利救济都更有意义,当今的工作长期以来都只从市场这个角度来定义,它已造成了许多问题,“对社会有用的工作”诸如社会及社区照料,许多家务工作等,无论对自己和别人都极有意义,这也是一种新的所得资源。
  (三)近年来已有许多学者对所得提出了新的想法,如比利时鲁汶大学经济学家巴瑞杰(Philippe Van Parijs)倡导每个人都应有“基本的收入”(Basic Income),耶鲁大学教授艾克曼(Bruce Ackerman)及爱尔丝妥(Anne Alstot)倡导“人生本钱补助金”(Stakeholder Grants)。他们皆认为在富裕社会已不容许有人活在贫穷线下,因此国家应该征收财富税等,使每个人有最基本的收入,并给予每个人一定数量的“人生本钱”来弥补由于贫穷而造成的许多人输在人生起跑点上。例如穷人可以用这个“人生本钱补助金”去从事小本创业,或去念他原本不可能念得起的大学。
  中国的贫富差距已极严重,需要有个全盘性方案,而无论将来的方案如何,对所得分配问题的思考必须首先创新,而且要摆脱掉一切以市场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中国如何面对贫穷及所得分配不均的问题,正考验着中国产官学的知识力及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