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六大优势不在GDP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04:29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4日 16:48  新华网
日本经济有六大优势都远超中国,但均未体现在GDP里;分散“中国风险”,抢夺亚洲内需,日本早就未雨绸缪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         在数字上、按美元计价,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这无疑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同时也反映出日本经济步入“更年期”后其发展模式的“退步与僵化”。
中国经济的“后30年”,将以怎样的模式走下去,中日经济关系将如何调适,两国如何适应各自的发展条件变化,堪称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
日本六大优势不在GDP里
2010年2月,日本《经济学人》周刊发表特辑——“中国的世界支配力”,从生产、消费和资金三方面列举了中国的“世界第一”,主张“中国的时代已经来临”,并认为中国具备支配世界的生产、消费和资金能力。
5月,瑞士商学院发表的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排名,日本由上年的第17位,落至27位。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不仅失去了跨世纪的20年,也正在失去维持了40余年的世界经济第二的宝座。
但分析日本经济的变化,还须看到其GDP之外的另一面。
一是日元升值,按美元计价的日本实质GDP总量增加。若按1美元兑85日元计算,基于4~6月的日本实质GDP为6.35万亿美元,在中国之上(中国为5.67万亿美元)。
二是日元升值,按美元计价的“日本个人金融资产”高达17.6万亿美元,比年初净增1万亿美元(接近日本外汇储备总量)。
三是日本依旧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纯债权国,其总量近3万亿美元。
四是日本的海内外产能各占一半,而企业的海外利润约占总利润的30%,导致日本的海外投资收益——“所得收支顺差”超过“贸易顺差”,形成世界最强的海外资本支配力。
五是日元升值,日本企业的海外并购能力提升,2009年日本企业主导的海外并购规模最大。
最后,日本综合商社几乎在全球“粮油矿主产区”,获得了资源、能源、粮食等开采权益和生产、采购能力。
因此,比较中日经济总量的同时,不能忽略GDP以外的指标。这是决定两国经济竞争力的根本要素,而且不是GDP的统计所能涵盖的。
分散“中国风险”
为了应对中国经济的“膨胀式发展”,确保日本的整体竞争力,事实上,自小泉纯一郎执政时期,日本政府就已经着手制定相应的战略,将分散“中国风险”,视为削弱竞争对手,确保自身利益的核心支柱。
如今的民主党政府更是将亚洲视为确保日本竞争力的战略空间,提出所谓的“亚洲内需日本化”的“新经济增长战略”,以环境为战略支点,以“基础设施出口”为主要内涵,利用亚洲人口、资源、资金和市场,发挥日本制度、技术和资本支配力,构建新时期的日本竞争力。
金融危机后,日本依托亚洲,依赖中国,取得了积极的经济复苏,为日本经济转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占据了有利的地势和发展空间。2009年底,日本政府推出“新经济增长战略”,明确将亚洲纳入其中,提出“亚洲开放立国论”,将“亚洲市场”视为日本经济“第三次崛起”的基地。
以往,“日本的亚洲观”仅仅是将亚洲市场作为扩大出口的“外需市场”;而“新经济增长战略”则将亚洲看作日本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动力车间”,是真实的“内需市场”。
自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日本便提出了“回归亚洲,构建全球竞争根据地”的战略,其主要方式是:
第一,推动“经济伙伴关系协定”(FTA/EPA)谈判,在地区推广日本技术、产业标准、金融交易规则、会计准则等,促进地区政策法律制度的“日本化”。
第二,主导地区金融货币体制构建。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日本便提出单独出资1000亿美元,构建“亚洲货币基金”构想,遭遇美国打压后,2000年又主导东亚货币互换框架(清迈倡议)。至今,该框架资金总额已扩到1200亿美元,具备摆脱IMF控制,单独完成地区金融救助的规模。金融危机后,日本又对东盟设立了10万亿日元的金融稳定框架,扩大官方开发援助、动用贸易保险、贸易信贷,增强“日元的公共存在”。
第三,推动地区贸易数据和技术标准的日本化。利用政府和企业联合开发的“无线扫描技术”,主导地区贸易口岸的“无纸化”,掌控亚洲贸易数据,利用亚洲庞大的市场,争取国际标准。
为确保亚洲内需日本化,2010年3月,日本又主导策划了“亚洲综合开发”草案,拟以2020年为目标,以泛亚洲地区建设(包括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等在内)的650个大项目,总费用将达2000亿美元,构建涵盖10亿人口的大市场,追求区内生产总值倍增,构建日本全球竞争基地。
日元的全方位竞争战略
当前的日本“新经济增长战略”有更深层的战略考虑,堪称地缘、资源和日元的全面竞争。
一是展开“FTA阵地争夺战”。2010年1月1日,东亚地区五组FAT同时生效,相当于五个“地区合作轴”全面启动。下一阶段战略目标是,向澳、新、印扩展,应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抢占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占据地势,控制商机,获取投资机会。据日本总务省估算,仅亚洲的智能电网建设,即可为日本创造98万亿日元的商机。而亚洲的新能源、水资源、高速铁路、粮食基地等项目,更是日本新时期经济增长战略的必争前沿。
三是抢占货币竞争制高点,推进日元经济圈。金融危机后,日本金融系统受伤较轻,东京市场成为避风港,日元持续走强。同时,日本企业的日元升值抵抗力明显增强,日元与东亚其他货币(不包括人民币)形成了“日元强势+其他货币弱势”的联动格局。尤其是,近期,日本搞“货币单边主义”式的外汇干预,破解了亚洲货币追随人民币的格局。
今后,随着日本基础设施在亚洲份额的提升,日本产品、日本投资对亚洲的转移,已超出了传统的对亚洲依存意义,逐渐升级为对亚洲产业和分工体系的渗透与控制。中日经济关系将在亚洲舞台上表现更强的竞争关系。(文/刘军红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日媒:中国走向内需主导
早在2003年秋,美国高盛公司发表“金砖四国”报告时,曾预测中国经济将在2016年超过日本。最近,高盛公司又发表报告预测,今后20年,若中国经济能保持9%的增长率,美国保持2.3%、日本1.0%,那么到2030年,中国经济超过美国也是有可能的。
届时,全球股市总市值第一把交椅,也会由美国转移到中国,而日本总市值仅相当于中国的1/9。眼下,美欧的证券公司已开始将在亚洲的据点逐渐由东京向香港转移。对此,日本开始担忧,一旦持有日本股26%份额的海外投资者抛售,那么“日本丸”恐要变成“泰坦尼克号”。但在比较超级的发达国家经济与超大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时,仍无法忽视数字以外的东西,即“非GDP”因素。
2010年5月,颇具影响力的《日本经济新闻》刊发特辑,介绍上海世博会,其通栏标题就是“中国走向发达的序曲”。作为“日本产业官”的总设计师,日本著名经济学者、小渊惠三政府时期的经济企划厅长官堺屋太一预言,中国经济将由此走向内需主导的时代。
其理由是,1970年大阪举办世博会时,日本人均GDP刚过3000美元。此后,日本经济增长结构实现“内需主导”的转变,走向“真正的发达国家”行列。2009年,中国人均GDP也达到3000美元,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也必将会迎来内需主导的时代。
1984年,作为大阪世博会的策划者之一,堺屋太一访问了上海,在与时任市长汪道涵先生会面时,建议上海举办“世博会”,并为之奔走,因此,长期以来,他也颇以“上海世博会建议者”而自豪。堺屋太一的预言,无疑备受日本经济界的高度重视。
近来,包括日本经产省等机构普遍预测,亚洲“中等收入和富裕阶层”(人均收入在5000美元到35000美元)的人口约为8.8亿人,而中国就约占半数。日本瑞穗综合研究所最近的报告说,2008年中国“中等收入和富裕阶层”(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美元)人口已超过4.6亿人。而2008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所得(GNI)达2770美元,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考虑国际物价水平的比较方式)则高达6020美元。中国已经形成了现实的个人消费群体。中国经济具备了向内需主导转变的人口和所得收入条件。
经济学家:日本隐藏的经济实力远超出我们想象
2012年11月22日 17:06 环球网
日本隐藏的经济实力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如果中日打经济仗,基本上是中国的损失会更大,而且很被动,因为我们经济很多方面是依赖于日本。反过来,日本并不完全依赖于中国,它在全球市场包括传统的像美国市场、欧洲、加拿大还有澳大利亚市场以及新兴市场有很多的产业,实际上并不完全依赖于中国的市场。
白益民:所谓钓鱼岛问题显性化是什么意思?中日两国打贸易战?还是得动真刀真枪,在军事等各个方面跟日本对着干?以我个人的观点,在经济上跟日本对立,首先是两败俱伤,都会有损失,而且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损失要大于日本。
我们国民甚至我们舆论的宣传,基本都说日本的经济依赖中国市场,日本国内不景气,整个经济不好,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的市场,它才能够活着。但是这种观点并不准确。请大家提前看看我的书《三井帝国在行动》这部书可能让你大吃一惊。2008年时这本书出版以后成为了畅销书,有人称为日本版的《货币战争》,当然它不是《货币战争》,而谈的是产业战争。日本企业、产业在中国形成这样一个布局,藏在我们产业的很多核心地方,但是我们并没有感受到,我们只是知道有那么几个品牌。但其实,在日本,包括索尼、松下都是小玩闹的公司,真正那种日本的“央企”实际是不做具体产品的,是做装备制造、金融、商社。这些日本核心企业,相当于中国的央企,与我们的央企类似,比如联想、海尔、长虹看似挺有名,但实际上在中国也是小玩闹公司,真正大型的企业集团是不做这些产品的。
我们说抵制日货,抵制那几家公司的产品其实意义不大,日本也不会伤筋动骨。我为什么写了那么一本书?实际跟我的经历有关系,我在日本企业工作了12年。从1991年大学毕业,1993年进入日本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叫三井物产,它不是一般的公司。如果看日本历史的话,包括明治维新推翻当时的政府,背后是谁出的钱?三井出的钱。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没有钱了,谁给的钱?孙中山从哪儿要来的钱?从三井要出来的钱。在三井财团里,我所在的三井物产实际是三井财团的一个综合商社,可能大家并不知道这个三井物产,但是可能都知道丰田、东芝,它们其实是属于三井财团的。它有这么样一个体系,财团有20几家核心企业,不是叫企业,而是企业集团,丰田只是其中一部分,此外还有外围的关联企业,也就是跟它关系比较密切的公司。还有,在二战后,它扶持起来的公司,像索尼等,这些事实,可能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
另外,三井财团跟住友财团现在合在一起,成为三井住友控股金融集团,住友里面有谁?是松下、NEC、三洋这样的企业,而现在三井跟住友的产业群其实是合在一起的。
我在这样一个日本财团核心的企业里面工作了12年,我知道他们是怎么玩的,怎么弄的,它的根基在哪儿,所以写了这么一本书。这次来也是再揭秘,待会儿会聊到,这些就不说太多了,只是说一个结论性的东西——我认为,如果中日打经济仗,基本上是中国的损失会更大,而且很被动,因为我们经济很多方面是依赖于日本。反过来,日本并不完全依赖于中国,它在全球市场包括传统的像美国市场、欧洲、加拿大还有澳大利亚市场以及新兴市场有很多的产业,实际上并不完全依赖于中国的市场。此外,包括越南、蒙古等国,也有大量的投资、大量的产业,所以所谓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其实是因为它把产业外移了,就像我们的温州,要是现在到温州看,一点也不景气,都是老弱病残留在那儿,但实际上温州人在全国全世界赚钱海了去了。日本也是这样,我们老用GDP衡量中国,但实际上看日本还有美国不能用GDP看,他们是资本输出国,他们国家的产业是在外面赚钱的,他们的经济实力并不完全都在国内。日本的GDP只占GNP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40%!
另外,我们老说日本“失去的十年”股市暴跌、房价暴跌。但是我们忽视了一点,就是日本房价跌了一半,股市跌一半多,但是它的日元升值了一倍多。如果用美元计算,它的房价没跌,它的股市也没跌。只不过用日元来计算的时候,看着是跌了,但实际上没跌。我们看到的很多数据并不真实,我们老是说日元升值对它打击,但是实际上只是短期对它的产业可能有影响,但是正是日元的升值促使了它的产业升级,把那些不赚钱或者低附加值的外移,集中精力做高精尖的东西。日元升值为它在海外收购企业降低了大量成本,实际它的钱一下子更“值钱”了,收购大量的矿山和在海外投资,实际上对它带来的益处远远超过所谓的日元升值带来的损失。
我们对日本的误读还一直在报道,并没有理解真正日本的实力,让中国老百姓有很多误解。这让我们看的问题并不是真实的,实际上,日本隐藏的经济实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作者:白益民(著名产业经济学家、社科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著有《三井帝国在行动》、《瞄准日本财团》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