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51:28
在中国产品纷纷摆上全球市场的货架时,我们万万不可头脑发热,而应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地思考现实问题。
随着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制造业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同时,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吸收了接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和一半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上缴的利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显然,制造业已成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但我们在感到鼓舞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其中的问题和危机。
中国制造仍非国际主流
2003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GDP的4%,它只是日本的1/4、美国的1/8,相对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其经济规模还很小,中国要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与美欧日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制造中心”,不仅应占有世界工业品市场的较大份额,更重要的是:必须还要拥有一批世界同类产品的排头兵企业;在拥有世界一流的产品生产制造能力以外,还要具备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占有能力、国际市场活力,这些才是竞争的决定项。显然,目前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还远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中国有18家企业进入了2004年全球企业500强,但绝大多数都不是制造业企业。
我们必须清醒看到:中国制造业企业远未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主流。
中国制造仍命悬他人
2004年5月,日本国际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朗在日本《呼声》杂志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他说:“占中国对美国出口的80%的商品都是打入中国市场的美国企业制造的。”只要美国切断中国对美消费品的出口渠道,中国就难以维持其经济增长。他还说:“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向中国提供的都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东西,比如:建筑机械、机床、建筑用H型钢等等。”这是因为日本有优秀的技术实力和为确保技术优势对研发的巨额投资,日本的此项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3.1%,中国则不到1%。而且中国几乎没有民生领域的研发投资,基本依赖外资。他认为:“中国要谋求经济长期增长,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研发,但是目前中国又没有这个基础,也缺乏这方面的远见,于是只有买日本的专利,引进日本的技术。”他建议:日本“不要降低对华出口的技术和产品的价格,要保持技术差距……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对日本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加强而不会越来越弱。”此话告诉我们:“日本越来越有能力控制中国”,因为中国制造业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这是我们的“软肋”。
另外,我们还必须要看到: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的制造业大多处于价值连锁的低端,这些产品基础技术,甚至连市场基本上还控制在他人手中。这就像我们的家电业给人印象是占有绝对优势,外国品牌所占份额很小,但他们的利润是我们整个家电业的总和。
我国提供的只是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和正在开放的市场,这是外人极为羡慕的“只此一家”的绝对优势,但它能保持多久?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本土化战略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其品牌影响,培育当地人的亲切感,降低运输费用,缩短通关时间,以及绕开各种各样的进口壁垒,使中国永远成为它们的加工厂。这一致命弱点使“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技术含量都过低,难以保持国际竞争力。这如同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根却扎得很浅,是很危险的。可以说,中国面临着怎样真正成为世界制造基地而不仅是加工中心的严峻挑战。
中国制造的出路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的基础,经济发达国家都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其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在25%~30%之间。那么,中国制造业的出路何在?
1.发展装备制造业。什么是发展重点?就是装备制造业。因为看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首先看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今日设备的更新,就是明天工业经济水平的规模。这一理念具有持久影响力,已成现实。
国外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已向高精度化、数控化、多功能复合化发展。而我国的装备制造大部分设备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品,成套能力差、自动化水平低、能耗高、产品精度低、生产线控制水平和联动技术与国外比差距很大,急需设备开发与更新。目前,装备行业的核心部件、大型和高技术成套设备基本仍处于进口替代的初级阶段,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化工设备的80%,和轿车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都被进口产品占据。
装备制造业是资金与技术的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高,当今经济发达国家都在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投入巨大财力、物力支持。我国也应重点扶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可通过加强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为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集中攻关核心技术。我国制造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主导产品的技术升级主要靠引进,缺乏后劲是长期存在的问题。经验证明:靠引进技术能够加速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但不能建立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是用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所以,必须转换价值观念,走依靠产品技术自主开发的工业化道路。这正如袁宝华同志常提到的“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的创业思想,使我国制造业向产业链中端和高端发展,向节能、低耗,向高精尖发展。
3.因地制宜发展制造业品牌。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不同类型与水平的制造业企业,包括:搞来料加工、靠贴牌生产的企业,都应根据各自的优势走自己的路,而不能要求都去自主研发。但是,中国制造业又迫切需要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所以,支持与协助有实力、有前景的企业品牌,使之走向世界,重在强化产品与服务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使我国制造业成为有实力、有后劲的经济支柱产业,乃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