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正确解读“中国制造”的国际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3:29:43
社论
正确解读“中国制造”的国际危机
2007-9-1             南方都市报
从今年夏天至今,关于中国产品和食品安全的报道愈演愈烈,涉及的产品从宠物食品、牙膏到玩具,成了国际媒体的舆论焦点,一时间,关于中国市场企业伦理丧失、监管机制缺席的报道随处可见,并演化成一场所谓的“中国制造”的危机。
对于这场所谓的“中国制造”的信誉危机,国内媒体和民众的反应不外乎两种:一是认为这是“妖魔化”中国制造。不可否认,中国产品虽然有一些质量问题,但一段时间内集中报道,“很难相信背后没有任何政治原因”,在中国产品和食品恐慌中有种族主义的气味,通过制造、夸大所谓的危机,丑化中国产品的声誉,挤压“中国制造”的生存空间,为保护主义开启一扇后门。另一种看法认为,由美国宠物引发的这场危机确实应该引起国人的关注,其背后隐藏的是中国资源掠夺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以及中国自主品牌的缺乏。
作为一个二十多年经济高速发展,以世界经济的引擎而自豪的大国而言,对本国出口产品出现的安全隐忧和质量问题动辄以“妖魔化”、种族主义加以解读显然不是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之合理托词。当我们面对一个逐渐“扁平化”的国际环境的时候,我们不可否认在这背后有某些政治力量在推波助澜,但当我们致力于让“中国制造”充满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这样的说辞精明而不聪明。况且外国媒体没有舆论统一,不是一张嘴巴,而是不同立场或相反意见的媒体,可能在报道的过程中夸大其词或者失误,但不应该说他们建立了毁灭“中国制造”的同盟,通过“集体行动”人为制造危机。
因此,面对这场危机,正确的公关策略是必须勇于承认自己的问题,主动认错,并快速采取行动,马上禁止销售有关问题商品,并逐渐从危机阴影中摆脱出来。越是遮掩舞弊,以“妖魔化”等作托词,反而越遭人质疑,使得简单问题复杂化。就国际环境而言,“中国制造”无处不在,这已经是国际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承担起国际责任,解决掉产品质量问题,争取国际信任,才不会真正被妖魔化。动辄言及中国制造信誉危机和被妖魔化是一种政治问题,在根本上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
但是也应该看到,很显然,这场“危机”被人为夸大了。被媒体所报道的中国产品和食品,单就美国而论,不到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的1%,大量物美价廉的电子产品、原材料、服装仍然在国外大受欢迎。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迄今为止,直接受到召回影响的产品案值7亿美元。这还不到去年出口额的0.1%,与今年预计1.2万亿美元的出口相比,就更微不足道了。受影响最大的玩具,仅占中国出口额的1%-2%。根据一些食品、玩具来判断“中国制造”出现危机,显然有点言过其实。这种人为的夸张,主要缘于媒体的“羊群效应”,对于一个热点问题,大家争相报道,从而引发恐慌,但是,这种恐慌的内在属性决定其是不可持续的,待热点退去,危机自会化解。就目前的格局来看,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地区或国家能够替代中国这个制造业基地。
当然,通过这场由国外媒体引发的“中国制造”信誉危机,我们在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的同时,还应该反思中国经济飞速增长模式的严峻问题。产品安全问题也触及到了中国监管制度和治理机制的残缺。虽然问题出在国外,但板子还是应该打在国内监管体制的屁股上,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未能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制度结构和独立的监管机构。政府官员在谈到产品合格率的时候提到两个数据,一个是今年国内食品安全合格率为85.1%(去年只有77.9%),一个是过去多少年来中国出口到欧、美、日、澳等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合格率为99%以上,15%的差距之大是显然的。“中国制造”的质量无论在国内还是走出国门都要经得起检验。类似地,在引起争议的含二甘醇牙膏方面,虽已禁止进出口这种牙膏,但在国内则尚未禁止,这是令人困惑的做法。目前,由副总理吴仪挂帅的国务院工作小组已经设立,旨在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而针对安全状况不达标的食品与玩具的召回制度已于本周五正式实施,这都是积极的举措。
长远来看,我们还要正视导致诸多产品质量问题的制度症结,包括质量规范体系的建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高科技企业的大力发展等,这是解决中国制造危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