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大脑半球语言过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31:15
作者:哈瑞.阿德尔 |  文章出处:网络

  既然我们天生的技能可能没有应用到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如工作和家庭,我们就水能总以最好的角度来展示它们。我们并不能公正地对待这些直觉的交流技能。从生存的角度看,早在童年,我们就对这些技能驾轻就熟,为我所用了。例如,我们在与最亲密的人交往时并不经意,而在职业场合的交往又十分在意。当有一次非常重要的交往活动时,我们会思考再三,而不是光凭直觉的交往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对左脑的依赖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不会运用我们开发的两个半脑的综合技能。

  因此,专注于结果并且这么做的重要性,如我们所见,在于感官直觉,而不在于逻辑推理。然而,我们强凋外部过程,或者产生交往的内容,以左脑、有意、“可控制”的方式来交往。通过优先感官结果,我们的感官推动过程的发生,这样左脑就不再有绝对的权力——或者机会——来阻止进步(改进)。

  两个大脑半球语言过程

  通常我们尽力让语言更清晰更具体些,以提高我们的交律技能。另一种使用的语言就背离这个传统。“得体语言( prop_er language)”的功能主要是由左脑产生的,这一点神经科学家已在左脑半区对病理和精神刨伤的研究中得到证实。中风这种疾病就给出了一个更为一般的例子,中风对左脑的影响使碍病人说话有困难。

  事实上,语言与脑的两个半球都有关系。例如,当我们陶醉于一篇令人兴奋的小说的情节时,进入故事的感官世界就运用了与右脑有关联的心理再现过程。当我们走进体验,或者说“生活在”故事中时,  “从前”可以产生一个暂时的轻微的幻觉。比喻和类比就是从右脑的再现过程中派生出来的。另一方面语言的逻辑、结构,以及形象化这些过程就需要左脑参与。语言的这些不同方面组合到一起时,才显示出它的力量,以及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位。通过有目的地应用模糊语言,我们能重新平衡到“正确”位置,但是交往可能是缺乏效果的。

  密尔顿模型  ( the Milton Model)

  卓越的催眠疗法大师密尔顿H.埃里克森( Mi[tonHErikson)使用的特有的语言模式,经过有意识、理性的思维,对患者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产生变化。这些语言模式后来成为密尔顿模型的基础。密尔顿模型是最早的NlP模型之一。

  刻意的模糊

  某些称为“刻意模糊”的语言可以产生催眠的效果,埃里克森因将这种语言用于催眠治疗而获得当时催眠疗法大师的盛誉。绝大多数的右脑语言过程是潜意识产生的。不用刻意地去理解用到的感官谓词,我们就已经明白丁所用的它的意义(如“我懂你的意思”[“I sce what you mean”])。同样,我们会在谈话中加进些比喻、类比、轶事等等来增加表现力。然而.NLP中有意或者有目的地使用“密尔顿”(这样命名是为了避免与另一个“埃里克森”混淆)语言模式。这就给交谈者产生一些特定的影响,尽管交流中会出现一曲不和谐和逻辑上的矛盾。

  NLP的初学者会发现绝大多数的语占模式同一门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发音图表一样熟悉。一般而言,创新的部分在于“灵活地”应用,模糊语言增加而不是减少交往效果上的自相矛盾。

  下面要讲的密尔顿语言模式可能会关系到一切人和事,以许多种模式出现,因此,在我们绝大多数交谈中它们不被觉察。不论在何种情况,我们要找出交谈内部中所用的语言的每一个细微的差别是困难的。结果,我们可能不加思考地接受了一个没有理性基础的“可以等同”。

  建议说服语言的力量

  就单独的某一次而言,暗示性语言可看做为“用过则丢( throwaway)”的表达形式,它们通常不会产生抵触,即便我们精神上在某个瞬间产生过质疑。另一方面,就累积效果而言,它们可能对听众产生有力的说服效果,并且有助于谈话的一方实现交往的结果(反响,或交往的意义)。当我们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语言模式时,它们不必偏离或伤害计划。或者说是控制计划实施——多年来NLP的从业者所遇到的一种指控,与归纳、歪曲和删减一样,它们提供了“神经”语言的工具。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上具在使用时候,交流者应承担它们的后果。

  密尔顿模型仅仅由几种语言模式构成,它们附带了些范例。当用于治疗时,模糊语言“刻意地”使用要取决于治疗医生的技能。把语言产生的抽象、曲解和删减恢复成准确的含义(深层结构),这些问题就构成了后设模型(Meta Model)。在盾面的章节我们将会对它进行讨论。

  诱发幻觉

  密尔顿模型仅仅用于幻觉诱发模型中,但是,在这里,我想展示它在交往改变和问题解决中更普遍的用途。它比最初的精神治疗的应用远为广泛。在更广泛的背景中,两类模型(指密尔顿模型和后设模型)能不能“愉快地”协作,取决于我们交往的目标。

  因此,我在这部分提前举出关于后设模型的一些问题。这有助于描述语言规则被“违背”的特征,并揭示在两种模式中技能是如何增进人们交往的。它也有助于更有效地讲清楚密尔顿模型,以及使我们在后面关于后设模型的讲解显得更为简化。

  密尔顿语言的几种模式

  不要让陌生的术语来使你困惑。你会轻松地记住那些熟悉的语言模式,以及用于解释它们的语汇类型。

  泛指量词

  “泛指量词”是指有普遍或绝对特点的一系列词:“所有的雇员……”或者“你将‘永远不’……”。其他典型的词如“总是”,“全部”,“每一”,等等。还有一些像“连续不断”,“恒定”或者“无穷尽”这类的词含有绝对的意思,可能会容易引起理性思维的猜疑。

  复杂的等同

  “复杂的等同(complex equivalence)”指这样一种情形,两个表述有相同的含义:例如,“你年纪很大了——你不能和小孩联系起来”,或者“你走厂好几个钟头——你肯定累了”。某事情的所指是其他事件。复杂等同是NLP的基础。我们将某种输入的感官等同于我们在精神图景中所熟恶的某物。其意义的重要性对人类而言是潜在的。我们无意识地努力将各种事物区分。在将各条目放人不同的属类的过程中,我们假定了等同,或相似。这些等同的复杂性不是一点而是大部分在于感官输入的心理上的过滤。更深的复杂性在于我们个人独特的价值和信仰的目录,它们依次是基于随机的生活体验。所有这些体验又被我们等同于所经历过的每一种现象。

  前提假设

  我们已经给出了一些前提假设,它们构成了NLP教学的基础。事实上,这些最原始的假设引起我们注意,是因为我们是以前提供出的。我们常常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大量的假设前提,对我们的日常用语是深信不疑。如果我们碰巧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看起来有些陌生(或者说过于全面,无所不包)的假设,我们可能会拒绝接受它  或者有所保留地接受。但是要对付我们随时遇到的大量的预设就是一件麻烦事厂。我们对预设下手就如同我们要处理复杂等同问题一样,它们很大程度上都出自意识层面以下的部分。像在本章前面部分提及的表面语言的疏漏一样,它似乎也构成我们作为一个种群交往、相处和自下而上的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实际上,我们都预设了各种事物的形态是某一种状态,这些体现在绝大多数的日常对话和写作的语言中。把它们想像成为与我们假设的语义一致。我们接受这些预设,并在思考和行动上“假如它们都是真的”。这就通过  种语言装置给予了特别的暗示和说服的影响。

  最简单的表达可以包含若干个预设。例如,我们可以假定:

  .可行性——即某人或物能够做某事.复杂等同——即某事等同或意味着其他事物

  我们在所有的言语中“强制”地使用这样的假设,凹此,这电可以作为神经过滤或若说是“意义制造”的一个例子  神经的过滤差不多与复杂等同一样普遍。不必惊讶在一个最简单的表述中儿种密尔顿语言模式的重叠,而且是共存的。单个的没有毛病的表述可以有几种语言的“强制”规则。

  效用

  效用指运用你周边的事态或者头讲言:如,“远处车辆的声音……”或者“脚步卢在慢慢淡去……”。我可发利用令人分散精力的事情来达到一种轻微的幻觉,这样变化就更容易发生,,你可以不时地将这些事情加进交谈中,就像说话时把比喻做类比-样。因为“纷扰”来自于外界,一个特别的偶然的感观事件给听众的影响比谈话者口着悬河的长篇大论更可置信、更及时。

  应用的强人功能说明的事变居,交往不必在一个精心处理的环境中进行。而且交往的效果在于回应或结果。两个人可以在喧闹的车厢,或是拥挤的宴会上,照样可以谈得十分投机。正如我们所讲其秘密就在于和谐友善。自相矛盾的理解是,让人分散注意力的环境或外界事态恰恰增进了友善。在利用周边环境时,我们自在把它当做一种变流的资源。

  思想解读

  思想解读中的模式是大家熟悉的,它不斋兽具体列出你逐步获得信息的过程,而只要求弄清楚他人的想法或者情感:如,  “我知道你正想弄明白……”或者“你认为我不知道……”。在此情形下,“你想弄明白……”可能直达这个人的潜意识的思维中,而让他正好做此事。这就同在否定祈使句中“不要溜走”中的“溜走”一样,在这个句子中,“溜走”就成了对潜意识思维的一种暗示性的控制命令。用正确的词语和认同,你可以让一个人接受你的意愿,他们会立即作为一种潜意识的命令而执行、,思想解读正可以说明这一点:“现在你必定考虑……”。

  NLP本身不能解读思想.但是你就能让它用得更好。不必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应用…这种模糊语言,你就可以将你的想法转移到他们的思维中,经过理性的斗争以达到交往的目的。

  行为主体缺失

  行为主体缺失模式指进行价值判断,而忽略判断的执行主体:如,“记住……是好的”——谁这么讲的?你这么认为有何根据?又比如这样说,汤姆连家打字店都经营不好——出自谁的观点或判断,有何根据,或者出自哪个权威。

  注意那些隐含了判断的特征词:“显然,她有更丰富的经验’;“很清楚,情况是……”——对谁是显然的或是清楚的?不是少数几次.我们把暗含的价值判断作为一个普遍的事实来接受。夏述又强化了这个过程。在我们假定“记住就好”以及“花点时间值得”之前,任何时候也不要听信它们。

  原因和结果

  因果模式足指…个事件会引发另一事件的发生。我们运用得较多的含因果的句式有“如果……那么……”,“既然……就一  -”。还有—些弓因果相关的词,如“因为”、“值得/得出”、“make”(在“2加1得出4”或者“它使我…  ”)。我们常常接受因果的陈述,不去质疑可能存在的偶然父系。在现实生活中,事件并不是以纯因果的方式发生的。不止一个原因在起作用,可能有  系列的原因存在,而你却不知道哪个才是最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