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讲:创作过程中的旋律和语言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46:38
歌曲和器乐曲不同,它除了要有优美动听的曲调外,还要通过这个曲调,把歌词的感情和语言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来,才能构成好的歌曲。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作曲家的创作实践中都证明了:音调必须和语言有机地结合,否则,所创作出来的歌曲很难上口,也很难流传。这里我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明代有两位最有名的作曲家(也是戏曲作家),一是汤显祖,一是沈宁庵。汤很注意用音乐去表现语言,而沈则只注意曲律的俊美。但汤的许多作品,一直流传到今天,而沈的作品流传极少。这个例子,很有说服力地证明:歌曲作者,必须在音调和语言的结合上下功夫,作者的群众观点,往往也表现在这个方面。
音调进行的规律和歌词的语调是矛盾的,但也是统一的。往往音调进行的规律限制了语言的表达,要表达语言就要突破音调进行的规律;往往语调的自然规律限制了音调的进行,要使音调进行顺畅,有时可能打破语言的规律,所以说两者是矛盾的。要构成美妙的曲调,就要遵守音调发展的规律,正确地运用这一规律去表现语言;有特色的语言可以促进音调的发展,使单调更加丰富,更有表现力,所以说两者又是统一的。语言对于音调进行的规律,应该是突破的遵守;音调对于语言的规律,应该是遵守的突破。曲调不是歌词的翻译,歌词也不是曲调的附庸,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歌曲旋律和语言的关系 (一)曲调和语言的四声相矛盾时,语义往往被误解,甚至会变成相反的意思。如:
快准备反攻力量 (见《抗日战争歌选》第三集五十六页) 使人听起来仿佛是“快准备反共力量”,因为“攻”字是阴平,曲调下,这个字成了去声,一唱就成了“共”字。后来作者在编合唱时,把男高音谱成:快准备反攻力量 这样唱时,强调了“反攻”二字,效果则不同。可见一字之差则谬之千里。 又如:我写的小歌剧《告别》中有一段老大娘的唱腔: 我的心也跟着你们走,逢人我就要问一问,枪声一响我心惊,坐卧不宁,把你们一个一个挂在心,挂在心。我们的演员唱时把第八小节的倚音加错了,把“问一问唱成了:问一问有人听了之后开玩笑的说:这大概是欧洲的老大娘,因为她逢人就“吻一吻”吆!在这段唱腔中如果把所有的装饰音都去掉,就面目全非了:“我”成了“窝”;“走”成了“邹”;“就”成了“纠”;“问”成了“温”;“坐”成了“嘬”;“挂”成了“剐”,在一段十六小节的唱腔中如果出现这样多的倒子,听众就会不知所云。 中国语言的四声,表现在音乐上是有它一般规律的:阴平字(-)平出平入,如:跟着阳平字(/)稍向上挑,如:逢人的“人”字。上声字(ⅴ)先下后上,如你们的“你”字。去声字(\)稍向下滑,如:问和挂在心的“在”字。以上是四声的一般规律。群众歌曲不同于歌剧和曲艺的唱腔,不能要求那样严格,如:
胜利的旗帜。革命人。反动派被打倒。 这几个片断中都有倒字(加•者)现象,但这些曲调进行流畅,群众唱起来也能理解它的意思。特别多段体的群众歌曲更难使每段词都适合同一曲调,除了个别地方作一些小的调整外,也只能从演唱方面去弥补它。要想很好地掌握语言的规律,就必须向曲艺和戏曲学习。为了摊广普通话,群众歌曲也应以普通话为标准。因此,有必要重点研究北方的曲艺和戏曲,如单弦、京韵、梅花和评戏、河北梆子、北方昆曲等。(在这些曲中也包含了部分方言,如评戏中有冀东方言;梆子中有冀中方言等)因为曲艺和戏曲都是按字行腔,用同一曲调表现不同的语言时,就会有很大变化。如单弦中《黄继光》是:英雄坚守顶盖山,而《小菜园》则是:小小菜园自己浇,两者都是“曲头”但因语言不同,而曲调的差别很大。 2l_7;14
 pM>1#w
又如评戏中的垛板,只有上下两句,但由于唱词不同,音调变化也很大。如《断桥》:
你走后为妻日夜思盼,谁知你背着我私上金山,为寻你与法海一场血战,杀的我身乏力困血染衣衫。
甲句和丙句都上上句,有近似之处,但是句尾音不同;丁句由于语言不同和感情的发展,而打破了原来乙句拍节的限制,扩展为六小节。这个变化是感情变化的结果,也是由于语言的变化而促进了音调的发展。如“杀的我”和“身乏力困”都是因为曲调要去充分地表达语言,在曲调本身也丰富发展了。 (二)为了充分表达语言,在歌曲中不可避免地要加入一些半音(包括变化半音在内)。
如我写的《帝国主义臭哄哄》(一九五九年《歌曲》第六期)用了这个变化半音,即:
大苍蝇帝国主义 后面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则用了自然半音,即: 今天飞到西嗡嗡,明天飞到东嗡嗡,得儿呀呀呸! 有的同志看了这个谱子,很耽心群众唱不了,并认为旋律进行不流畅。但事实和他的估计相反,当我们街头宣传第一次唱这个歌的,只唱了一遍,而下面看戏的小朋友们就学会了其中某些句子。
又如:我团曾上演的一部大型歌剧《山青水秀》(已由中央广播电台录音广播)中一个顽固老太太的唱腔用了许多变化音,即:存的那窑水全掏净,剩下点泥汤也吃不成,别光看这会儿麦子好,过几天不浇也不行,窑里干缸里空泉水也没找见影,老天也跟咱来作对,不下雨光刮风,天天(儿)都是这干巴睛,嫂子呀!这回可要了咱的命。在这段唱腔中用了,并加了等颤音,但演员唱时,只要字咬对了,就没有任何困难,反而语言流利,脱口而出。 y1lK-n,
%|KSeP?@M
在群众歌曲中,我也使用过变化半音,如:《歌唱农业新纲要》中: 喜鹊飞不叫不千村万社喜盈盈这些半音的使用,都不是为了转调,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语言,它是在语言升华为音乐时,自然形成的半音,因此,它不会增加演唱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