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医阴阳观的科学道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32:54

试论中医阴阳观的科学道理(一)

 

 

引言

阴阳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它在肯定世界是物质的,气是世界物质的最小单元基础上,进一步认定物质的气可分为阴阳二气,其气的阴阳性就是物质的最根本属性。

世界上的医学,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等,其医术都有很强的实践性,又由于人与自然的和人本身的差异性,所以产生在人文上的病理或医理文化就不可能有绝对的、纯理性的或固定的一个道理,而更多的是只能在相对的变化中寻求道理,所以医术中的实践经验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这又不可否定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共性的一面,所以高深的医学同样要求建立在人类对客观世界深入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建立在人类传统文明的高深理性基础之上。中医理论与实践就是这样,它的整套理论与实践经验就是建立在相向而行的传统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可以这样说,中医哲学观中的气论,阴阳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都是深受道家原始哲学思想的影响,如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还有《易·系辞传》中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所有这些早期道家的哲学基本观点,全都注入到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之中,成为中医哲学理论的基石。

所以在中医的阴阳观中,它不仅认为在人的范畴内有阴阳之分,而且在人所居住的地球乃至整个宇宙都有阴阳之分,万事万物都可分阴阳,阴阳支配整个宇宙、自然与人类,天道,地道、人道,三道是统一的,阴与阳是整个宇宙物质世界的最根本属性。

如《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又说:“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又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类似这样的阴阳之说,乃至更为广泛的论述,在整本《内经》著作中还可见到很多。就是在这种基础之上,中国医学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自己所独有阴阳理论,如阴阳宇宙观,阴阳生理观,阴阳病理观和以阴阳为主导的治则方法论。如约略归纳一下有:

宇宙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热为阳,寒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等等;

生理观:男为阳,女为阴;上身为阳,下身为阴;背为阳,胸腹为阴;身表为阳,身里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还有手足的三阳和三阴经等等;

病理观: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虚阳亢,阳虚阴胜;阴病及阳,阳病及阴,阴阳互损;阳胜格阴(真热假寒),阴胜格阳(真寒假热);还有亡阴亡阳等等;

治则方法: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滋阴制阳,助阳制阴等等。在治疗方法中还有“八纲辨证”,所谓“八纲”,即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等。阴阳为八纲中的总纲,由阴统领着寒、虚、里;由阳统领着热、实、表等。

中医这种阴阳理论,它的理性价值和实践价值究竟如何?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当然“治病务求其本”,这个“本”就是阴阳,因而有些中医权威就说:不懂阴阳就不可能懂得中医,也不可能成为上等良医。阴阳是认识人的生理、病理、病机、病状的根本,同时也是治病的根本。

而从西医的角度来看,中医的阴阳说太抽象,不好理解。因为西医依靠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高分子生物学、以及现代的高科技手段等,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了中医所不具备的全新的认识,它与现代有些高科技几乎是同步的。它可以用很现代化的手段来探寻和治疗人体中生理中的病理问题,它可深入到人体中的系统、组织、器官、细胞、基因中的机能活动,以及生物分子、高分子的化学反应活动来认识和解决人体中的生理和病理问题。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中医的阴阳问题,当然会感到太玄太虚,因而感到缺乏科学性,你要自认为科学,他们就说你是伪科学,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他们不太了解中医,或是缺少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我认为这样两个方面是这类事物发生矛盾的关键。前者,还好解决一些,不了解,可以通过了解加以解决;思想方法有问题,就等于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车,各行其道,甚至南辕北辙,永远也不可能有统一的。

最后我要讲的是,医学是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与健康的一门学问,它与那些以骗人钱财的江湖游医和神医胡说八道绝不相同,也不与精神世界里那些靠想象、幻想,编造一些所谓的理论神话也不一样,因为它要对人的生命与健康负责,这是很客观现实的问题。所以任何有所作为的医学及其理论,都特别注意对生命与健康的保护;都特别重视临床经验;都是在实践中通过反复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总结。中医的一部发展史,其主脉,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因此,我对中医的阴阳学说没存心疑,而是相信包括阴阳学说在内的全部中医最基本的理论,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我认为绝不是纯主观经验性的东西,而是有其客观依据的。基于这样一个思路,我试着做了一点初浅的研究,看阴阳学说究竟有没有一点科学道理。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用现代的科学的思想试着谈点自己的看法。(待续)

  阅读全文(57) | 回复(0)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 编辑
  • 上一篇:再议我对党的干部素质的认识——浅论干部中实践品格
  • 下一篇:试论中医阴阳观的科学道理(二)
[ 2010/6/25 16:44:00 | By: 王受仁 ]   试论中医阴阳观的科学道理(二) [ 2010/6/25 16:44:00 | By: 王受仁 ]   2 推荐

中医的阴阳学说与现代科学的理性关系

关于中华文化中阴阳概念,有的学者认为他最早来源于人们对太阳向背而发生的冷热感觉而产生的。这只是一种直接的经验,哲学上的许多概念都是来源于许许多多的生活经验的抽象,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已经抽象出来的哲学概念和生活里的经验,虽有联系,但却有着本质的差异,生活里的阴阳面,冷热感与哲学里的阴阳概念,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前者只是一种人的感性感受,而后都则人的一种理性认识。所谓理性认识就是指人对生活里物质世界的最根本属性和规律的认识。中医里所说的阴与阳,就是指物质世界里最根本的属性,而阴阳运动的实质,就是指物质世界里最根本的规律。至于冷与热的现象,只是阴阳的子属性的一种最主要的表现,也即《内经·素问》所说的:“水火者,阴阳的征兆也”。水为寒凉,火为炎热。这种冷热现象是物质世界里代表阴阳征兆的最实质内容,这也是中医理论认识较为深刻的地方。所谓《内经·素问》中说的:“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寒气生浊,热气生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等等,与之相关的还有日为阳,月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燥为阳,湿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等等许多事物,都与寒热有关联,而且都可以用阴阳来划分,阴阳属性是物质众多属性的总属性,寒热只是阴阳一种明显的征兆,在诸多的阴阳子属性关系中,似乎寒热的感受是个中心,因此,寒热的物质属性成为阴阳属性的最主要内容,所以中医理论在判断阴阳的病理时,总是这样认为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内经》),阴阳的寒热关系是既定的。不仅如此,中医理论还认识到阴阳中的能动力量,而且这种能动力量是来自于太阳和太阳主宰的天体运动,即宇宙阳气或热的来源的总根源,如《内经·素问》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天运当以日光明”等。

当然,中医对宇宙自然的认识是朴素的,虽然朴素,但寓理却是十分深刻的,因为其认识正好与宇宙自然现象的本质相符,代表阴与阳的寒与热,就是宇宙自然的最本质的内容。因此可以这样概括地说:宇宙自然中的诸多现象,其实都是在一定的寒热条件下产生出来的,寒热既是一种现象,是一切事物客观发生和存在的最根本的外在条件;同时,寒热也是一切事物内在本质的固有属性,中国哲学家将其命名为阴阳,因为阴阳比寒热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现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告诉我们,世界上的所有物质,它们的最基本的关系,就是质能关系。所谓质,即事物的形质,包括它的外形,和构成的材质;所谓能,即事物内部所含的能量,扩展开说,也可叫功能。其公式有:E=mc2。其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爱氏这个公式是从量子理论来阐明物质世界的质能关系,公式中说明了物质的质量与能量都与物质的运动紧密相关。由于是量子世界,所以物质的运动用了光速。由于这个光速的原因,就使得物质世界内部的质量与能量间划上了等号,这还说明物质世界内部,有了光速这个原因,质能关系是完全统一的。

我们现在能否将在个公式变换一下,扩大到包括有低速运动在内的整个宏观世界来理解,即变为m=E/ c2 ,又将C2换为运动状态(速率),这一公式如用语言来表述,又可这样来说:物质的质量=能量和运动速率之比,也就是说,一定的物质质量是该物质自身的能量与运动的状态的比例所造成的。(注:我这里不是在谈物理学,而是借用物理学的相关理论来进行哲学的和逻辑的推理)。

再进一步扩展开来说,能量是什么?在物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一定的物质运动能力的物理量,而这个“能”就是决定某物质之所会运动的内在本质。在这个物质世界上存在着各式各

样的运动,其中主要有:机械运动、电磁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等等,它们之所以会这样或那样地运动,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们各自的内在能力和能量的本质所决定,也因此就有相对应的机械能、电磁能、化学能、生物能等等概念的产生。由这些能量所形成的各式各样的运动状态,于是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物质形态,总起来说,世界上的各式各样的物质都由它们各自的能量和运动的状态所决定的。

“能”在语言表述上,还可以说出许许多多,如热能、风能、水能、太阳能等等,那么这样多的物质能,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在本质又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热能,热能是这个物质世界里产生各式各样运动;具有各式各样的能量的最内在的本质,是一切物质发生运动的主要根源,是热能和热能的变换产生了世界各式各样的物质运动,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物质形态。如机械运动所做的功,就是热能所产生的,如天体的碰撞所形成的天体和尘埃,以及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地球的板块和相关的地质结构;电磁能中就与自由电子的受热而活跃起来密切相关,如宇宙的辐射、电离层的形成,大气中闪电雷鸣现象的产生等等均是;化学能中的化合与分解其实就是一个吸热与放热的化学反应,如宇宙中万物的形成与它们的渐渐衰亡等,大都是因为化学的化合与分解而形成的;生物能中的能量代谢,就是一种集中了的物质世界里的机械能、电磁能和化学能所形成的一种综合反应,也即各种热现象的综合反应,一切的生命现象均是如此。总之,热与能的关系最为紧密。

在现代物理学中有一门分支科学,即热学,它是专门研究物质冷热现象有关的热现象的运动规律。热的本质是什么?在科学史上有过争议,有人认为热是物质内在能量释放所产生出的一种现象,另有人认为热是一种物质,即可燃烧的物质——燃素在起作用。两者相比,前者似乎更有道理,现已成为科学的共识。我们从生活经验中也可以明显地感觉得到,冷热的比较就是一个动静的关系,其实质就是一种能量的动态关系。凡热的现象,必然物质的东西在运动,能量在释放,在做功;相反,凡冷却的事物,必然相对是静止的,能量在收敛、储存,没有做功。因此可以这样说,热就是物质的一种功能态,它是物质在释放能量,通过运动做功的一种状态。热与冷是相对应的一组矛盾,所以冷也同样是物质的另一种功能态。所谓另一种,就是说物质不是在释放能量,而是在吸收能量,通过静止在积蓄更多的能量。基于这样一个原因,所以热与物质的能量、运动、做功等有关。又基于这样一个原因,所以热力学中有这样几个著名定律,即热力学第零定律;热力学第一、二、三定律,讲的就是物质中热运动的规律,以及能量的关系。第零定律讲的是相邻系统间的热平衡问题,也即冷热的平衡;第一定律讲的是通过热做功后所产生的能量转换问题;第二定律讲的时热的导向问题,热总是朝着冷的方向转移;第三定律讲的是绝对零度问题,即物质达到—273.15℃时,物质的分子就停止运动了。事实上物质的运动是不会停止的,因为即使在绝对零度以下,存在于分子里的原子中的电子,原子核内的质子、中子等各类量子还在运动,它们是不会停止的,所以物质运动是不灭的,能量守恒,所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

物质运动不灭,能量守恒,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同样物质世界的热也是不灭的,冷也是相对存在的。在物质和内部能量的世界里,其动静、冷热是一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矛盾,质和能的矛盾代表方面,其质代表静和冷,而能则代表动和热,由此引申开来,静和冷与凝聚、柔和、迟缓、向里、向下等相关;而动和热则和扩散、刚烈、快速、向外、向上等相关,就是由它们的这种个性差异,在相互矛盾、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物质世界在一个本来极简易的质能关系中,通过长期不断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出今日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万象世界。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其深奥的哲学本义就在这里,它是将物质质能关系中的寒热属性,从更为抽象的概念将其概括成为阴阳属性而已。说阴阳是“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又说:“阳化气,阴成形”,又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些话解读一下,是说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本源于阴阳,阴阳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阳性化为气,就如热的本性一样,具有向上向外,激发推动的动力性;阴性成为形,就如冷的本性一样,具有向下向里,停滞收敛的凝聚性。世上万事万物就是这些气和形结合一体而成的。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的是冷的凝聚收缩,是因为热的固守,而热的膨胀外扩,又是冷的支配。冷热的这对矛盾运动和中医的阴阳矛盾说具有同样的道理,只是思维中某些内函和语言的表达不同,但其实质的意义是相同的。而且阴阳的概念比起寒热概念更具有概念的概括性,更集中,更典型,更具有哲学的理性意义。为了进一步地说明这一问题,下面从天道、地道、人道三个方面,再作更加具体深入全面的分析。

(待续)



试论中医阴阳观的科学道理(三)

 

 

天之理

天之理,即宇宙的根本规律。

现代的宇宙学,在探寻其宇宙来源时,有一个较为普遍接受的“大爆炸”的理论模型学说。即今日之宇宙来源于一个奇点的大爆炸,并由此演化而成的。所谓“大爆炸”的奇点,被认定为是一个高质量、高密度、高压的状态物,肯定是能量积蓄到了极限的相对小的点。在爆发之前,这个点是相对静止的,因而与冷和“阴”有关。这个点能够相对地安稳存在,又与阳有关,因为有阳的固守,“阳之守也”。爆发时,能量在爆发中释放,由冷转化为热,这又是谁的主使?除了阳本身的动力性外,由于阴当时是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阴应该是支配者,故有“阴之使也”之说。由收缩转化为膨胀,这种热膨胀就成为现在这个宇宙生成的基本状态。因此,又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宇宙是一个正在燃烧着、膨胀着的宇宙。

在物理学上还有一个“热胀冷缩”的概念,指的是一般物质在热状态下就会膨胀,相反,在冷状态下就会收缩,这是物质的最基本本性(当然也有个别的例外,这里不谈)。物体受热膨胀,冷转化为热,即“阳在外,阴之使也”;物体受冷而收缩向里,热转化为冷,即“阴在内,阳之守也”。按“大爆炸”理论来说,现在的宇宙正是按照物质的“热胀冷缩”这一规律在发展着,因此“大爆炸”理论不仅有现代天文学许多新的发现的科研理论的支持,而且还是符合一般的物质原理的。

当然对于宇宙的起源还有其他的许多说法,还存在着争议,但是,不管“大爆炸”理论还有多大分歧,或有多少问题还需要进行研究,从逻辑推论和现代哲学来看,“大爆炸”这一理论都是基本符合大多数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逻辑的,因而能获得相对的普遍认可。既于这个宇宙的模型是有限还是无限;是开放还是封闭;是无限有边还是无限无边,从逻辑推理和现代哲学理念来看,我的看法应该是开放的,无限无边的。既于这个大爆炸的宇宙尺度,我认为既可看成是宇宙局部的一个点的大爆炸,也可看成是整个宇宙的大爆炸。而且这个宇宙大爆炸前的奇点,还不可用我们一般的常识来理解,因为它是宇宙膨胀与收缩无数个反复过程中的一个终点,即收缩的极限点,即宇宙大爆炸前的奇点,这个点的时空与物质的质量是统一的,如物质量子化,时空也同样要量子化。物质的质能一体,时空就寓于之中。因此,这个奇点样子就很难用我们现在的思维来理解的。巨大的宇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还有许许多多的未知数,即使用现代最先进的天文学来看这个宇宙,从整体看,也是不好理解的,如用中国古代老子论道中的“一”来理解,或用《易经》中的“太极”来理解似乎还可以。如老子所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宇宙中确有玄机。限于我们现在对宇宙认识知的局限性,用“玄”字来看待更深层的宇宙似乎更有道理。

我们现在的物质时空观,都是在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是物质释放能量,形成冷热的矛盾运动中所产生出来的,是物质冷热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又因为大爆炸后的宇宙的冷热矛盾运动是以热或高温的辐射、扩散、流动为主,低温或冷只是矛盾的依存的另一面,所以,现在的宇宙仍是一个不断热膨胀、扩散着的宇宙,燃烧、光明、向外、运动、发展、充满活力,就是现在这个宇宙的存在特点。这些特点刚好与中医的阴阳观中的阳性特性相符,阳刚之气,热的能量,更能说明宇宙内在的本质。

那么宇宙大爆炸后所形成的热膨胀运动,又是怎么样形成为今日这个宇宙的?从现在的大爆炸理论来看,同样是由于冷热的矛盾运动逐渐形成的。爆炸后一秒钟内的宇宙,据说是一个原始的火球,这应该是从冷的过程终点向热的起点转化的一瞬间,此时爆炸后的宇宙燃烧起来了。此时宇宙的辐射温度科学家用无限来形容,即∞K(温度的量度)。随后宇宙辐射温度由无限度降到300K时,在此阶段内,科学家将此称之为辐射的宇宙,而在此之后的宇宙的发展,科学家又将称之为物质的宇宙。而今日的宇宙辐射有多少?现代天文学家发现的宇宙背景黑体辐射仅只有3K,可见宇宙降温趋势之大。仅此,现代天文学家将此背景辐射作为1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所遗留下来的物质见证,以此证明大爆炸理论的可信性。

再具体一点说,那么在大爆炸后又是如何在冷热矛盾运动中形成为今日这个宇宙状态的?下面我从《百度知道·教育科学、科学技术》中引用一段资料来说明之,只能仅供参考。

 

大爆炸开始时          150-200亿年前,极小体积,极高密度,极高温度。 
 
大爆炸后10-43秒      宇宙从量子背景出现。 
 
大爆炸后10-35秒      同一场分解为强力、电弱力和引力。 
 
大爆炸后10-5秒       10万亿度,质子和中子形成。 
 
大爆炸后0.01秒       1000亿度,光子、电子、中微子为主,质子中子仅占10亿分之一,热平衡态,体系急剧膨胀,温度和密度不断下降。 
 
大爆炸后0.1秒后      300亿度,中子质子比从1.0下降到0.61。 
 
大爆炸后1秒后       100亿度,中微子向外逃逸,正负电子湮没反应出现,核力尚不足束缚中子和质子。 
 
大爆炸后13.8秒后     30亿度,氘、氦类稳定原子核(化学元素)形成。 
 
大爆炸后35分钟后    3亿度,核过程停止,尚不能形成中性原子。 
 
大爆炸后30万年后    3000度,化学结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宇宙主要成分为气态物质,并逐步在自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较高的气体云块,直至恒星和恒星系统。
 
以上这则资料说明今日这个宇宙,包括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在大爆炸那瞬间,和以后的逐渐发展中形成的,其中的温度变化,冷热矛盾运动所释放的能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爆炸的初始,在爆炸后的1秒或是十几秒,或几十秒时间内,那时的物质状态只能是量子类状态,即资料所说:“宇宙从量子背景出现”。那时的宇宙温度极高,在1000亿度和万亿度以上。由于温度极高的原因,所以那时,在众多的量子中,是一个以光子、正负电子类的轻子唱主角的时代。而在大爆炸后1秒后,温度降到了100亿度时,唱主角的正负电子对开始湮灭,中微子也向外逃逸,轻子时代开始动摇了,质子、中子渐渐多了起来,但此时的核力还不足以使质子和中子形成稳固的原子核,因此,此时还是一个量子自由化的时代。当进展到大爆炸后13秒多以后,温度降至30亿度时,宇宙的强相互作用才发挥作用,这时,核力才有足够的力量将质子与中子紧密结合在一起,并能稳固下来,从而形成了物质的最初元素。这时候,我们所熟悉的热核反应在宇宙中发生了,由4个氢原子在高温下燃烧,通过核聚变,生成了一个氦,这说明元素或原子,在一定的温度下,还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改变。这里又涉及到一个关键的问题,即如果当时宇宙的这种氢的燃烧反应没有能停下来,总这样地持续下去,如果宇宙中的氢元素被烧光了,或是用得很少了,那宇宙就不可能有今日了。由赵江南编著的《宇宙新概念》中,在第六章《宇宙论·化学元素的产生》200页处谈了这一问题,他说:“那么,为什么宇宙中大部分氢并没有变成氦呢?这是由宇宙早期的状况所决定的。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在早期高温高密状态所停留的时间并不长,接着就迅速冷却,大部分氢还来不及合成氦.宇宙就已经冷却到不能发生核聚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冷热对物质变化的重要作用性。热具有动力性,而冷却是物质世界逐渐形成的真正原因。

现在的宇宙年龄是多少?有180亿年或150亿年的说法,也有140亿年的说法。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安德列-琳迪(Andrei Linde)推算现在的宇宙年龄为140亿年,他根据现在宇宙膨胀加速的情况来推算,猜想世界末日将在今后100亿年到200亿年之间到来,宇宙的崩溃,最终它们会在一种“强大压力”下变成一个点。我认为这一猜想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宇宙膨胀总会有个极限的,

如果有朝一日宇宙的膨胀到了极限,燃烧之火要将熄灭了,即物质由热所产生的辐射、扩散力,也即宇宙的斥力到了极限,这时的宇宙就会由膨胀转向收缩,其凝聚力、向心力就成为主要的了,也即宇宙的引力称霸的时代到来,这时的宇宙就由热转向冷却,冷缩就成了宇宙的主流。这时宇宙的运动特点是:收缩、凝固、向里、逐渐走向黑暗、逐渐运动速度放缓,走向静止、没有活力,走向死亡,这时的宇宙就要由阳转为阴的运动阶段。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考,即现在这个宇宙的热膨胀、热扩散,已有上百亿年了,那么这么多的热能量被扩散到那里去了呢?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它们的归宿又在何方?根据寒热这对矛盾来理解;根据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来理解,属于对立面冷缩的另一个点,就应是现在宇宙燃烧,热量扩散的最后归宿。寒热这对相互依存和转化的矛盾体,热胀的开始,同时也是冷缩进行的过程,只不过热自始至终是矛盾能动的主导方面。在这里,我们做这样大尺度的哲学思考,现在当然无感性的东西可供我们参考,但是,现在在天文学上所介绍到的恒星发展史中所提到的“黑矮星”、“黑洞”,是否可以作为宇宙走向另一终点,即奇点的可供参考的稍后阶段,整个宇宙是否也将是如此,我是这样猜测的,这当然要由天文学家来作结论。如果是这样,那宇宙终究有一日会变成一个像黑矮星或黑洞一样的星体,最后走向现代人们所猜测的相对极小的“奇点”。这个所谓的“奇点”,将是一个只有坍缩的冰冷的世界,在那里,包括冰冷坍缩在内,还有黑暗、静止、死亡等是其显著的特点。如用中医阴阳说来概括,应是阴之至极,这样的概括当然更显得准确。根据阴阳矛盾相伴,阴之至极并不等于没有阳的存在,阳的部分同样会在阴的主宰下,默默地隐居着、固守着。所以,现代大科学家霍金研究,黑洞并不是完全只有引力的作用,同时还存在着热的辐射,有少数的粒子仍能逃出引力之手,向外辐射出来,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从以上的分析,就可见出寒热的属性所表现出的自然物质的动与静;光明与黑暗;进与退;气与形;大与小;膨胀与收缩;向外与向里;高与低等等一些属性是有关的,寒热的温度变化,这些能量作用,是决定宇宙生成、发展和终了的根本原因,也是宇宙物质多样化的根本原因,这些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观和宇宙观,以及阴阳所包含的属性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

(待续)

  阅读全文(15) | 回复(1)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 编辑
  • 上一篇:试论中医阴阳观的科学道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