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出窑的回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20:51
        看了雄伟战友的照片《出窑》,读了海青战友的《我在兵团烧砖》,我不由得也回忆起当年出窑背砖的往事。我们女战士临时出窑背砖,都留下了极其苦痛的终身记忆,何况男战友们日复一日,连着数月地干,那该是凭着怎样意志和毅力呀!
  海青战友做了说明:“这篇稿子是约稿,只是简单的说了烧砖的过程,当时烧砖,背砖的酸甜苦辣没往上写。战友们有这经历的可以补充。”我就做些补充吧。

有关出窑的回忆


  1970年5月初的一天,连长交给我一个任务:带着10班去出窑。


  10班,有12个女战士。班长安秀云刚满18岁,瘦瘦的身材,却很精干。副班长吴金英刚满17岁,个子不高,却很能吃苦。班里除了北京来的王芷君、包头来的周敏和印尼归国华侨陈爱蓉大一些,巴盟军分区来的冯玉梅,北京来的蔡冬菊、闻玉果、天津来的孙蔷都只有16岁,北京来的刘洪明只有15岁,还有天津来的孙世美、山东来的张淑英和我这个副排长一样也只有17岁。我们这十来个女战士别说是干了,就是听,都没有听说过怎么出窑。


  我们来到砖窑前,这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地观看砖窑,十几米高的砖窑,有三层楼房那么高,从上到下只有一个炉口,却不能由此出砖。因为窑内数万块砖,是从下向上一块块、一道道、一圈圈、一层层,一块压着一块错落有序码放的,绝不能从下面抽出砖来,只好从上往下一层层出砖了。


  那天,主管我们三排工作的代理副连长梁万宝也赶过来,帮我们想办法。我们爬到窑顶,扒开并清除了烫手的封土,看到了“规模宏伟的”一大窑砖。


  怎样才能把这一大窑砖背到窑下去呢?我们每个人手中的工具,只有一块羊皮,羊皮的两边各有一个绳套,披在身后可以套住砖摞的两个下角,让砖摞靠在人的后背,再反背手抠住底砖,或者用手在胸前勒住绳套,兜住砖,沿着盘旋的斜坡路,背到窑下。


  首先,就要码好砖摞,码不好,既有危险,也背不了太多砖。梁副连长虽然也没有出过窑,但他是农民出身的复员老兵,又比我们年长,阅历经验比我们要丰富得多,很快就琢磨出比较好的码砖方法,并指导我们每个人码砖。我们独立掌握了码砖的方法后,大干就开始了。      

  我们先搬出一条能够站立的半人高的通道,这样就可以方便起身背砖。每个人各自为战,琢磨着怎样能码更多的砖。我们从一开始的18块砖,很快增加到24块砖,又逐渐增加到36块砖。在稳定地背了一段36块砖以后,大家还不满足,仍然在想办法怎样码的更多。我在背到48块砖后,就再也增加不上去了,而刚满16岁,身高只有一米五出头,一脸娃娃象,被大家称为“小果子”的北京女孩闻玉果,居然超过我,背到了50块砖,身体比较健壮的周敏还创出了54块的背砖记录。


  54块砖,那是270斤重啊,那么点的小果子背到50块砖,那是250斤重啊,我背的48块砖也是240斤重啊,成倍数地超过了我们本身的体重。更艰难的是要背着这么多、这么重的砖,从窑里背到窑顶,再从窑顶沿着下坡的陡路,背到窑下码好。而且是一趟连着一趟,一天要背十来个小时。一天背不完,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要不停地背。虽然我们身体承受已达到了极限,然而,大家硬是凭着一颗为祖国无私奉献火热的心和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坚韧意志和顽强精神,在不断地加快着背砖的速度。


  五月初,内蒙的天气乍暖还寒,我们只穿着单衣,汗水却湿透了衣背。


  成百斤重的砖,压弯了我们每个人的腰,但是我们既要下着坡,颤抖着双腿,还要硬撑着抬起头。因为我们身体都不高,砖摞码的高,要靠到我们的脖颈和脑后,稍低头,砖就会掉下来。


  有一次,小果子码的砖太多了,虽然她咬牙撑着,砖还是从头上掉了下来,砸在她胸前勒着绳套的右手上,右手的食指被砸裂了口子,涌出了鲜血。大家都劝她快去医务室治疗,但她始终不肯离开砖窑,带着伤,强忍着剧痛坚持背砖,直到天黑收工后,才去医务室包扎,第二天又继续背砖。


  两年后,我任副连长,住到炊事班,和她铺挨铺睡,她才悄悄告诉我,她的手后来一直疼,去团卫生所看病,才知道当时右手食指已经骨折了,造成终身的残疾。


  每想到小果子伤残着右手食指,还坚持背砖的情景,我至今心疼不已,更敬佩并想念这些可爱的战友们。就是这样一群可爱的战友们在内蒙兵团战天斗地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曾多次被这些可爱的战友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出窑,这样的重体力劳动,对男壮劳力而言,都是苦力活,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女人干出窑的。而5万块的一大窑砖,我们这十来个平均年龄只有17岁,平均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女战士,只用了三天半,就胜利出完了。这不只是在内蒙当地,就是在全国,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