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马特的回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0:05
去巴黎,哪怕时间再紧,也要抽空去蒙马特泡上一天。
那些永远都是湿漉漉的拐角、那些浪迹的艺人以及那些依旧弥漫着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气息的古老咖啡馆和羊角面包,让人浑然不知今夕是何年……
蒙马特高地
登上巴黎的任何制高点环顾市区,在东南方的山坡上的一幢雪白色的教堂就会映入眼屏。这就是圣心大教堂(也叫白教堂),据说,圣心大教堂是为颂扬17世纪的一位修女而建,整体建筑采用一种特别的白色石头,一遇雨水,石头会分泌一种白色物质,令建筑通体洁白,圣洁无比。
而教堂所在的山坡便是蒙马特高地了,这是一个到处充满了传说的地方。蒙马特高地曾是一片布满葡萄园、磨坊风车的乡间小村落,1860年才被当时负责巴黎城市改造的塞纳大省省长、巴黎警察局长乔治•欧仁•奥斯曼男爵(Baron  George  Eugène  Haussmann)划归巴黎市,从此它就成为了巴黎的一个区。
早在上个世纪初,蒙马特便成了艺术的起源地。而被称为拜占庭的圣心大教堂则更早地伫立在高地的半山腰如风车一般转动着沧桑的年轮。
当时,许多画家聚集在蒙马特,他们整日在画室作画,或在小酒馆集会,探讨艺术的真谛,并对学院派绘画发出了挑战,提出了新的艺术观点。于是,以莫奈、凡高、塞尚、修拉、马蒂斯为代表的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先后诞生了,以后又诞生了以毕加索、勃拉克为代表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蒙马特因此成了艺术家们成长的摇篮和世界艺术史上一块闪烁光芒的圣地。
画家村
从圣心堂的西侧石版步道大约走个15分钟,就会来到热闹非凡的画家村,山路阶梯两旁绘了壁画,有涂鸦的,也有抽象的,令平淡的小山城增添不少艺术色彩。
这是个魅力十足的村子,只要一踏入,就被她吸引的不愿离去。足球场大的小广场上点缀着古朴的小楼,大都是三四层高。大半的面积被咖啡馆所占据,摆着些干干净净的小桌小椅。
其间慢慢走着,一面观察画家背后满满挂起的作品,一面欣赏他们脸上的自信满足:帅气热情的年轻画家,满头银发的老年画家,身上都很有些艺术家的风度和气质,他们大都悠闲地吸着烟或聊着天,等着主顾找来。
现在的画家村依然聚集了从各地来的艺术家,未成名的、想成名的,他们在一把把小圆伞下替人作画,怀抱着对绘画的崇高理想。
几个太阳伞架起,一张画板、满地画具,一枝画笔,满纸自信,画笔是他们的生命,在纸上,他们挥洒着观光客的期盼,也挥洒出自己的心情。他们似乎不在乎画出来的东西是丑是美,因为画画本身就是幸福的事情。
或许,由于经济原因,他们无法踏进艺术院校神圣的殿堂,也无法进入上流画家的行列。但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却又使他们不愿离开巴黎,便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了这里。有的竟然在这里呆了十几年,他们以卖画为生,聊以养家生存;亦可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提高创作水平。
广场上随处可见咖啡馆,巴黎人喜欢喝咖啡,更喜欢泡咖啡馆,坐在露天的阳伞下,品着香浓美味的咖啡,欣赏着广场上的肖像艺术家们招呼旅游客们,任自己沉浸在这种亲善又自然的人文气氛中。
“高地”永恒
百年前,巴黎蒙马特高地和蒙巴纳斯高地以及左岸的塞纳河畔是当时世界的艺术之都,吸引了无数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和作家纷至沓来。
这片高地曾经汇聚了太多的艺术家,教堂后不远的LAPIN    AGILE酒馆的墙上有着画家安德烈•吉尔最著名的持酒瓶的蹦蹦兔,在过去的年代里毕加索,马特里洛等人常常在这里彻夜的逗留;沿RUE    RAVIGNAN往下走,是毕加索,布拉克•凡•邓肯等人创造出“立体派”的地方,在这里毕加索完成了立体派的创始作品《阿维农的少女》;RUE    LEPIC54号的破旧房子则是梵高离开荷兰来到巴黎后的第一个落脚处……
今天,蒙马特高地和蒙巴纳斯高地的盛宴还仿佛延续着昨日的精彩瞬间。红磨坊招贴的依旧是上个世纪20年代著名舞女基基的肖像,花神咖啡馆还在用1942年的马提尼克咖啡壶煮咖啡,洗衣船画室因曾经是毕加索的故居而每天人声鼎沸。
傍晚的时候走在这些布满名人遗迹的小巷中,常有时光倒转的幻觉,远处夕阳照射的城市有着异样的沉静,总让我疑心时间一直停滞在某个年代,仿佛那些在记忆中熟悉的名人就在这一刻与自己无言的擦肩……
这就是蒙马特,精神的记忆和追随使这片“高地”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