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作物栽培之病害管理技術(農委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45:37
有機作物栽培之病害管理技術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 鄭安秀?陳紹崇?吳雅芳?彭瑞菊

一、前言

  有機農產品生產必須依據「有機農產品生產規範作物」之規定進行栽培管理,惟台灣地處亞熱帶季風型氣候,高溫多濕的環境正適合各種病害的發生,在不可施用化學藥劑的情況下,該如何克服病害的發生呢?這的確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台灣的農業因偏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破壞自然栽培環境,造成土壤的酸化、天敵的消失、病原微生物抗藥性的產生,作物的病害逐年遽增,導致蔬菜、果樹等作物的生產力急速下降,為維繫農作物的持續性生產力及防止農田生態平衡繼續惡化,有機農業為一可行的方法。

二、有機作物病害管理之觀念

  要做好有機作物栽培病害管理須先培養整體防疫的觀念,病原微生物、感病性寄主和適宜的環境是構成病害的三大因素,三者同時存在病害才會發生、蔓延。如果有感病性寄主植物,適宜發病的環境條件,但不具致病力的病原菌,則病害不會發生。同樣地,雖有病原菌存在,但沒有適合發病的環境及感病性寄主,病害亦不會出現。所以病害防治的基本對策,簡單的說,就是利用病原菌、寄主植物及環境等三者間交互影響的關係,有效降低病原菌密度、鼓勵種植抗病性品種或非寄主作物、改變栽培環境等,均可控制作物病害的發生。

  影響病害發生的環境因子包括溫度、相對濕度、通風狀況、光照及土壤(介質)之物理化學性質等。環境因子除影響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與殘存外,更直接關係著植株的生育狀況,生長勢越強的植株,對病害的抵抗性也會相對的提高。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均有其不同的最適生長溫度,溫度常伴隨著最適的相對濕度來左右病害的發生及發生程度,如炭疽病、細菌性病害常發生在高溫多濕的環境,菌核病則發生在冷涼且潮濕的氣候下,而通風不良的設施栽培易發生白粉病。

三、有機作物病害管理模式

  病害的防治需確實做到預防重於治療,綜合病害管理之策略,以為有機栽培病害管理之準則。有機栽培病害綜合管理需結合物理、生物、耕作等防治法,針對栽培之作物特性及可能發生的病害生態需先有一定的認識,依栽種之作物種類、病害生態及栽培環境,調配出之適宜的管理方式。茲就不同的病害管理模式說明如下:

(一)檢疫

  檢疫的目的是要禁止外來病原的威脅,台灣是個海島型國家,四周以海洋與鄰國相隔,外來的病原微生物必須藉由種子、種苗、植株、果實、土壤、介質、動物及人等攜帶入境,故為防止國外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政府以檢疫法規及嚴防走私來把關。但檢疫工作除了一般人觀念中的進出口檢疫外,最基層的檢疫工作應設置在設施栽培場的大門外,為設施內的作物把關,避免由種苗、工具、土壤、介質、堆肥或人帶進任何病原微生物,當種苗進入栽培場前,檢查一下是否帶有已罹病之植株或葉片;當人或工具進入栽培場前,檢查一下工具或鞋底是否帶有不乾淨的土壤;當堆肥要添加到栽培場前,檢查一下堆肥是否已完全發酵,或是否帶有病原微生物,如白絹病病原菌菌核、寄生性線蟲等。

(二)設施栽培

  木瓜輪點病主要藉由蚜蟲媒介傳播病毒造成病害蔓延,故簡單地設施如32網目的白色紗網,可以阻絕蚜蟲侵入,即可達到防治木瓜輪點病毒病的目的。但進一步要防治藉由雨水、露水傳播的病害如露菌病、炭疽病、晚疫病、蔓枯病或地上部細菌性病害等,則需於頂部加蓋一層PE透明塑膠布,以隔絕雨水及露水。

  另為防止日夜溫差大時,水珠凝結於塑膠布造成露水效應,可以提高溫網室高度及加強溫室通風來解決。頂部覆蓋之透明塑膠布若選用抗紫外線者的更佳,可以減輕菌核病的發生及菌核的產生。

(三)作物品種的選擇

  有機栽培就是回歸自然的栽培模式,選植作物時,先評估作物的特性及栽培場的環境,適時、適地、適種是增強作物生長勢的先決條件,有強健的植株才可降低病害發生的機會。如酪梨是忌淹水的作物,多雨地區或雨後無法立即排水的田區較不適合栽植酪梨。

(四)栽培場區的規劃

  病原微生物與天敵間的自然平衡是有機栽培病害管理的理想境界。無論設施隔離或自然屏障隔離,近於平衡的微生物生態系,利於病害管理。

  設施的搭設可採小面積的方式,利於同一棟設施中同時種植同一種作物,這樣不但利於栽培管理,且可降低因病蟲害所帶來的風險。避免在同一設施內採用同一種作物不同播種期種植的栽植模式,以防病原微生物永無間斷的繁殖。

  另採用大面積連棟式的設施,種植不同種類的作物,藉由不同的病原微生物相可能存在著互相牽制的作用,亦可減輕病害的蔓延。

(五)浸水及輪作

  固定式設施為預防土壤傳播性病害或連作障礙的發生,可在夏季行休耕,打開塑膠布灌水晒田,或密封設施保持土壤濕潤利用太陽能進行土壤消毒。另採用移動式設施,栽培兩、3年後更換土地種植,均可減少土壤中病原菌之密度。與水稻輪作或較長期(約1個月)的浸水可明顯降低根瘤線蟲之蟲口數。

  又設施中可採行夏季蔬菜及冬季果菜類的輪作制度,不但可週年利用設施,達到產期調節的目的,設施中病原微生物密度也會因非寄主作物的輪作而受抑制。

(六)太陽能消毒

  利用高溫造成生物之蛋白質凝固與酵素不活化來殺滅土壤或介質中病原微生物,可達到防治土傳性病害的效果。畦面覆蓋透明塑膠布(厚度0.025mm),土壤保持濕潤,連續2星期以上,可藉太陽能提高土表10~12公分之土溫達50℃以上。

  栽培介質可整包平鋪於水泥地上,利用太陽能進行消毒減少介質帶菌機率。

(七)健康種苗及穴盤育苗

  選用健康種子或種苗是防治病害的第一步,如無病毒綠竹苗、百香果苗、柑桔苗及長豇豆種子等。為加強健康種苗的培育,採用穴盤育苗,以乾淨無病原菌的介質為培養土,可獲得生長旺盛、整齊均一、成活率高的株苗,此種株苗可保持根群完整無損,減少病原菌感染之機會,防治苗期病害,例如採用葉菜類的健康穴盤苗,定植於本田時已近成株,可以避過苗立枯病的好發期,達到避病的防治效果。種苗在移植入本田時,更需加以篩選,如摘除已出現病斑之葉片、淘汰已罹病之株苗等,為設施園區進行檢疫把關的工作。

  又利用穴盤育苗的同時於栽培土中添加內生菌根菌、溶磷菌、菌根菌或拮抗微生物、木黴菌等,使株苗根群更為強壯,亦有生物防治的效果。

(八)利用抗病砧木行嫁接防治

  栽培抗病品種是最經濟、安全的防治之道,而以抗病砧木行嫁接,同樣可以達到病害防治的目的,如以絲瓜抗病根砧嫁接苦瓜防治苦瓜萎凋病,扁蒲嫁接西瓜防治西瓜蔓割病,茄子為根砧嫁接番茄防治番茄青枯病、萎凋病及根瘤線蟲等。定植嫁接苗時,切記勿植太深,根砧與接穗接合處需高出土面,接穗若長出不定根需加以清除,避免接穗根伸入土中。

(九)田間衛生

  田間衛生可說是最簡單、最有效的防治對策。將病株、病葉、雜草隨手摘除,並帶離田區加以燒燬,可以降低甚至完全清除田區內病原菌密度。無論是田間衛生或是徹底地清園工作,均是有機栽培中最重要防治方法。

  植株殘體是否留於田間當肥料?採收後田間殘留的非罹病植體,儘早翻入土中,進水加速發酵。但不可將病株殘體丟棄於田區內任其腐爛,因這些被丟棄的殘體將成為病原微生物滋生的溫床,靠風力吹送或水力飛濺,增加健株罹病的機會。若田區中病害發生嚴重,應考慮提早廢耕,避免病原菌因無藥劑的抑制而快速大量繁殖,嚴重危害到下一期作。

(十)果實套袋

  利用套袋防治病害,在於阻隔病原菌與果實接觸的機會,故越早套袋防治效果越佳,如瓜類細菌性果斑病、檬果炭疽病、番石榴炭疽病、蓮霧炭疽病、蓮霧疫病、葡萄晚腐病等多種果實病害,均可以提早且確實的套袋來保護果實免於病害的威脅。

(十一)水份管理合理化

  水分管理依作物種類、土壤質地、氣候因子來做調整,水量不足常導致植株矮小,生長緩慢,但水分過多、排水不良的田區,卻容易使病害嚴重發生,故需水量差異頗大的兩種作物種在一起,將造成田間水份的管理不異的窘境。設施內以滴灌取代溝灌或噴灌,可降低病原菌的傳播,延緩病勢的進展。

(十二)合理的整枝修剪及避免密植

  適度的整枝修剪,維持充足的日照與良好的通風,如果樹內部淨空,讓枝條往外伸展,提高光合作用的效能,可以增強作物的抵抗能力,降低微氣象相對濕度,減輕病害的發生。

  密植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一直是農友們所樂於採行的耕作方式,但密植所造成植株間的高濕狀況,確是多種病害發生的最適環境,如白粉病、白銹病、猝倒病或細菌性軟腐病等,通風良好的栽培環境才是病害防治上的良策;又密植使植株間互相摩擦所造成的不必要傷口,將增加病原菌入侵的機會。

(十三)適宜的覆蓋及草生栽培

  畦面或畦溝以銀白色塑膠布覆蓋,可以防雜草發生、水份蒸散外,藉銀白色反光作用可忌避蚜蟲等小型昆蟲,減少病毒傳播的機會;又塑膠布覆蓋可以阻絕土傳性病害的傳播與蔓延,如疫病菌、菌核病,塑膠布隔離了洋香瓜果實與土壤直接接觸,明顯降低果腐病的發生。

  果樹有機栽培宜採用草生栽培,可以減緩土棲性病原菌如疫病菌藉雨水飛濺,侵染柑桔果實引起果實褐腐病,但在果樹地基部樹幹周圍雜草需清除,避免高濕度下引起地際部病害如柑桔裾腐病。

(十四)合理的肥培管理

  據調查台灣蔬菜產區之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半低於2%,加上化學肥料之大量使用,土壤酸化加速進行,致微量元素缺乏之情形也大為提高,故施用有機質肥料來改善土壤結構,以促進作物之生長,增強對病害之抵抗力,不失為一帖良藥。70年前即有學者提出一個明確的啟示:?適當的經營與管理土壤,可有效的控制土壤的環境,並抑制作物根部病害的發生?。簡單地說,即是增強植株的生長勢藉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有機質肥料的添加除肥效外,可以引誘或繁殖有益微生物,如線蟲的天敵,可分解幾丁質類之微生物放線菌,能有效的分解線蟲卵殼,使之不孵化,而達到減少線蟲蟲口數的目的。此類有機物質如動物糞便、蔗渣、篦麻粕、蝦蟹殼、糠麩、糖蜜、菇類堆肥、鋸屑、骨粉及泥炭等均可加以利用。

  過量的氮肥將提高作物罹病的機率,一般農友習慣直接添加大量未發酵的有機體,常見當有機體在土壤中發酵時所產生的高溫傷及作物根群的個案,故最好採用已發酵完全的有機堆肥,經過高溫完全發酵,亦可殺滅有機材質中可能攜帶的病原微生物。

(十五)其他

  另外,施用生石灰提高酸性土壤之pH值達6.7且交換性鈣含量在1,210ppm以上,可有效抑制十字花科根瘤病;石灰硫黃合劑、乳化之植物食用油、枯草桿菌等有機資材,對白粉病亦有防治效果。

  雨天不採果、不修剪,可避免高濕度下延遲癒傷組織形成及增加病原菌侵染的機會。採果時避免不必要的傷口,減輕儲藏期病害發生。

四、結語

  選種抗病品種是病害防治最積極的策略,但不是每一種病害均已育成抗病品種,故如何減輕作物病害的發生?首要之道在於如何提昇作物的生命力與抗病力。

  綜合利用各種病害管理模式,選植適宜的作物及品種、栽植健康種苗、杜絕病原微生物入侵、田間衛生管理、合理的肥培管理等,生物多樣性的理念同樣適用於有機栽培園區,促成園區內危害栽培作物的病原微生物與其他微生物共存,當園區內微生物相達到生態平衡狀況時,即為理想有機病害管理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