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读完小学”的“20亿市长”,怎有党校研究生学历?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30:19
仅“读完小学”的“20亿市长”,怎有党校研究生学历?
曾当选2009年“中国十大品牌市长”的广东省中山市市长李启红,不久前因涉及“中山公用”股票内幕交易被“双规”。据悉,2007年7月4日,“中山公用”因资产重组停牌,到8月20日复牌时,连续14个涨停板,股价涨幅高达300%。知悉交易内幕的人,在此过程中轻松一夜暴富。

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李启红在三年前的这一杰作,想不到在三年后遭到查处,并“拔出萝卜带出泥”,揭开了“李启红在位时,家族积聚的财富保守估计有20个亿”这样的惊人消息,进而导致其家族人人自危,并已有4个近亲属被带走。真正是“整个家族的兴衰,都系于李启红一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李启红家族在其大权独揽的地界,大肆涉足权力干预最为明显的房地产开发业,涉足全球人都知道,需要权力参与招标的建筑业。这样的企业,生意必然会做得风生水起,李启红家族的财产也理所当然会急剧膨胀。

意外的是,李启红的落马,还让党校蒙羞,让社会蒙羞。

据《民主与法制时报》报道,李启红文化水平很低,虽然做过党校校长并获得过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但水分太多,从她各种场合的讲话来看,只要不是秘书起草的讲稿,就语无伦次,经常不知所云。

这样的窘境太正常不过了,因为李启红虽然具有“党校研究生学历”,但她实际上只有“读完小学”的经历,14岁就辍学到镇上的藤草工艺社做工人。荒唐的是,因为某“南下的干部看上了她”,15岁的李启红就成了革委会委员。16岁成为居委会主任,20岁时成了公社干部,21岁成了镇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李启红以上的升迁过程,其实很好理解,因为那是个荒唐的时代,任何腐败、荒唐的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

有意思的是,强调依法治国的改革开放时代,仅“读完小学”的李启红依然官运亨通。进入九十年代后,李启红从中山市妇联副主席到主席,再到中山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此后,她分别担任中山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代市长等职务。2007年1月,李启红担任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这也是她权力的顶峰。

我们知道,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党政机关强调干部“知识化”。可凭借李启红几十年前仅“读完小学”的那点学习经历,要想弄个真文凭,肯定比登天还难。那就只能不择手段去弄一个“真的假文凭”或者“假的真文凭”了。

所谓“真的假文凭”,如官员、商人无需上学,只需花钱就能弄个正规大学甚至名校的文凭。所谓“假的真文凭”,如教育部不承认,但各级党政机关、国企内部却承认的党校文凭。

李启红仅“读完小学”,不但取得了“党校研究生学历”,还担任起市委党校校长来了,这实在太让党校蒙羞了。

各级党校批发式地颁发学历证明,虽然为中国党政机关整体学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并未能同步提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这应该是办党校的一大遗憾。

关键问题是,现在有多少贪官的最高学历,也是来自于各级党校?还有多少仅“读完小学”的官员,已拥有“党校研究生学历”?
仅“读完小学”的“20亿市长”,怎有党校研究生学历?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仅“读完小学”的“20亿市长”,怎有党校研究生学历? 仅“读完小学”的“20亿市长”,怎有党校研究生学历? 仅“读完小学”的“20亿市长”,党校研究生学历怎么来的? -郑建军-搜狐博客 “天上人间”应该有怎样的下文?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25-30年”的真正奥妙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最年轻的市长背后有多少疑问? - 锵锵杂谈 - 凤凰网论坛 【原创】连续意外死亡8名蔡姓儿童的概率有多大?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碾断女交警胳膊的会是谁?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曹操墓”的真正墓主人是谁?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组工干部的“不一般”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原创)警察的3亿身家比之性命谁更让人揪心?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权力赋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写给离异父母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当前中国时局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女人贪腐更疯狂?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中华女”又有新暴料!原来贵阳交警也有钓鱼的嗜好啊?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中华女”又有新暴料!原来贵阳交警也有钓鱼的嗜好啊?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老师改行城管 让法学专业有用武之地?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最牛"小高考"让孩子泪流满面(有图)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前有张大师后有李神仙,有多少故事可以重来?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潜规则哪国都有,关键是处理态度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延长退休年龄”话题热议背后有何玄机?[头条]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招聘就录“官二代”,是巧合还是另有猫腻?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