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中国民生之展望 - 张曙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46:03

未来10年中国民生之展望

2010年02月01日 21:22:04分类:未分类

  张曙光
   屈原在《离骚》中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民生问题自古至今都是中国人文政治的一个中心话题。
   在不同年代民生问题也不同。动荡年代,能否生存就是最大的民生,两宋时民谣:宁为太平犬,不当离乱人。计划经济时代,8亿人民能否吃上饭是最大民生。毛泽东同志曾说,“以粮为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近三十年来,我国民生得到极大改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吃饭问题基本上解决,而过去人们不太注意的问题反而上升为民生主要问题。如医疗、教育、住房,被人们称为“新三座大山”。
   医疗保障不足,人们看不起病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
   2009年国家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近期目标是: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这一总体目标确立后,今后10年主要应解决政府投入不足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平问题。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政府投入在医疗费用中所占的比例,上世纪80年代36.2%,到2003年降为17.2%。个人出的钱在医疗费用中所占的比例,上世纪80年代为21.2%,到2003年升为55.5%。其次是城乡之间分配不公平。如钟南山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尤其是城乡分配不均匀。城市医院病床的床位数,上世纪80年代平均为35%,现在为65%。农村乡镇卫生从业人员数,上世纪70年代平均为350万人,到80年代降为250万人,后降为不到50万人。再有就是医疗费用过于向公费医疗集中,而且过于向国家干部集中。有研究报告显示,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有80%用在国家干部医疗上。最近几年政府投入不足有所改善。预期到2014年,将可能实现"三四三制"的卫生筹资结构,即个人70%医疗卫生"账单"由政府和社会来支付。
   而教育为什么会成为民生一大负担?这与与医疗问题有很大相似之处。首先也是政府投入不足。1993年国家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到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然而到2000年达标期,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2.87%。自2001年起,政府将4%目标的实现时间推延到2005年。但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1%、3.28%、2.79%、2.82%,竟然逐年走低。后再次顺延达标期至2010年。其次是教育资源投入不平等。一是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二是由于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平等,导致城乡人群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三是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不平等。四是东西部地区间教育的不平等。再有,由于总量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及教育产业化,造成了“教育马太效应”。越是发达地区好学校越多,越是好学校得到的经费就越多,越能掌握优质资源。越是有钱人越能享受更多优质教育机会。反之则愈来愈差。因此,在未来10年内,在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前提下,均衡教育资源是解决问题关键。住房成为近年来人们最关心民生问题,主要表现在房价不断飚升与大多数人实际购买能力相差甚远。其实,1998年国家决定进行住房制度改革伊始,并没有将商品房开发做为解决我国居民住房问题主要途径。初衷是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住房公积金这三种住房保障解决广大居民住房问题。但恰好此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房地产业因为产业链长,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大,被放到了特别突出的位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形成了“房价高了居民受不了,房价跌了经济增长受影响”,这种难以破解的困局。总体来说,住房问题不是量的问题,是结构问题。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不含厨、卫)只有3.6平方米,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已经达28平方米。从量上看已经满足了人们基本需求。主要问题出在住房供应结构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保障性住房供应太少,把大量无力购房,或是无力购商品房的居民都赶到商品房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城镇职工2008年平均工资为29229元,但这只是平均数,实际上至少有80%的职工达不到这个平均数。就是按这个平均数,绝大多数城镇居民也应购买经济适用房。可自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后,各种保障性住房建设没有跟上。在整个住宅建设中,廉租房尚不足5%,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投资也只占住宅投资的5%左右。2004年和2005年经济适用房开发投资均为负增长,分别下降2.5%和6.8%,2007年时还有77个城市没有建设保障性住房。而同期住宅投资的增幅为20%以上。从投资的绝对量来看,经济适用房开发投资占住宅投资的比重,从2002年的11%下降到2005年的5.2%。再加上为刺激经济增长,近10年来多数时间内货币供应较为宽松,2003年以后大量游资进入房地产市场,使得房价不断飚升,远远超出了广大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使得住房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与医疗、教育相比,房价高也许并不是最紧迫的民生问题,但却是最为复杂的问题。因为房价后面是地价,地价后面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后面是经济增长方式。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仅从民生角度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就可以解决住房问题;但从保经济增长角度看,房价下跌带来的风险不可小视。2010年各地政府多采取加大土地供应量的方式抑制房价,但此为扬汤止沸之举,而根本的解决之道则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总的来说,今后10年间民生问题根本性解决在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我国2008年GDP30万亿元为基数,按年增长8%率计算,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75.7万亿元。全国财政收入以2008年的6.13万亿元为基数,按年增长10%增长率计算,到2020年可达19.24万亿元。从“量”上看解决各种民生问题有保证,但如果不从“质”的提高上做努力,则民生问题还会矛盾重重。而这个“质”就是结构调整与均衡发展。否则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就业等民生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难解。(作者为〔中国经营报〕副总编辑)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让消费者“体验与投票”是危险的…
  • 打印
  • 收藏
  • 分享
阅读数(1231) 评论数(1)1条本博文相关点评我也说两句 网络热点:   期待关注~~~~~2010-02-02 13: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