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赫鲁晓夫到普京之普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27:25
对普京的几点看法(1)

  对普京的几点看法
  自从普京上台以来,七年多过去了。这一章是在2007年写的。他的第二个任期也已过去了一大半。在两个世纪之交,普京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脱颖而出,登上了权力的顶峰,这一点就使人颇费猜测。不少俄罗斯人觉得他有些神秘,看不透他是什么人,外国人尤其是这样。记得有一位外国记者在2001年7月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一年半前他曾经提出普京是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谁也回答不了,现在他直接问普京能“给自己贴上什么样的政治标签:是社会民主党人、自由主义者,还是别的什么人”。普京没有正面回答,只说,评判一个人不能凭他自己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
  但是根据他做什么,似乎也不易看清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例如,有人根据他的行动肯定他是叶利钦的继承者,可是也有人认为他是叶利钦的背叛者,说他背离了叶利钦开辟的“自由民主的道路”,搞个人专权。又如人们根据普京的言行弄不清他在俄罗斯政坛上是属于左派还是属于右派。2003年12月,在他第一个任期快要结束时,莫斯科回声电台做过一次调查,向听众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觉得普京像一个右派还是像一个左派?”有3482人通过电话做了回答,其中80%的人说他像左派,其余20%的人说他像右派。可是以俄共为代表的真正的左派不承认他是左派,而以右翼力量联盟为代表的真正的右派也不承认他是自己人,都对他采取反对立场。他的言论和行动也确实与左右两派有所不同。
  2006年6月,著名政治评论家、时任《莫斯科新闻》总编的特列季亚科夫在该报发表普京的论点汇编时加的按语中指出,“弗拉基米尔·普京究竟是什么人,他要把俄罗斯引导到哪里去”的问题依然存在并有很大争议,“还看不出已接近于得出唯一正确的答案”的迹象。情况确实如此。直到今天,无论在对普京这个重要政治人物的看法上,还是在对他的许多重要举措的评价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应该说,普京执政七年来发表的大量言论以及他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深化对他的认识和看清他的本质提供了可能。应该说,全面认识普京是很重要的。这能帮助我们对他领导下的俄罗斯所走的道路和实行的对内对外政策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目前中俄两国正在许多方面进行着友好合作,这符合中俄两国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对我们的友好邻邦的领导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章拟就两个关于普京的争议较多的问题,即他对苏维埃时代的看法问题和他要把俄罗斯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做一点分析,并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在谈到普京对苏维埃时代的看法和态度时,有人认为他对那个时代是有感情的,说他有一种“苏维埃情结”,甚至说他要回到苏维埃时代去。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
  1999年12月30日,普京在当上代总统的前夕发表了一篇题为《世纪之交的俄罗斯》的纲领性文章。他在文章里谈到俄罗斯当时的困境时,不认为这是私有化方针和“休克疗法”造成的,却归罪于苏联经济制度本身,说什么“这在许多方面是苏联式的经济留下的烂摊子造成的结果”。他接着说,现在俄罗斯完成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第一阶段,“尽管有种种困难和失误,我们开始走上了全人类都在走的主干道”。也就是说,他认为过去苏联70余年所走的道路是一条邪路。在总结俄罗斯的教训时,他再次重复了这一看法,说道:在即将过去的世纪里,俄罗斯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为实行共产主义学说而努力。看不见甚至否认这一时期不容置疑的成就是错误的。而不认识到社会和人民在这一社会试验中付出的巨大代价,那是更大的错误。主要的是,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蓬勃发展,人民得到自由。而且经济的意识形态化使我们持续不断地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我们将近七十年都走在一条死胡同里,偏离了文明大道。这里普京像自由派人士一样,完全无视在苏维埃制度下俄罗斯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拥有先进的工农业和科学文化的强国的历史事实。这说明普京对苏维埃时代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不过他不知是真的那么认为,还是出于某种考虑,口头上承认“走在一条死胡同里”的苏联还是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就”。尽管他这样说是有矛盾的,但是这毕竟显得与全盘否定的一般自由派有所不同。 对普京的几点看法(2)

  2000年年底,俄罗斯曾发生一场关于国歌的争论。普京支持左派的意见,同意采用原苏联国歌的旋律,另填新词。一时有人认为这是普京肯定苏联的表现。这种看法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普京本人在接受加拿大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对此事做了说明。他首先指出,在任何国家如果开展关于国家的象征性标志的讨论,一定会发生热烈的争论,俄罗斯尤其是这样,因为一方面,人们“还没有忘记在苏维埃时期发生的悲剧性事件,许多人的伤口还在流血,还记得斯大林的劳改营的全部恐怖”;另一方面,如果认为“这个时期没有任何能使人民引以自豪的东西,那是不幸的错误”,那时的许多成就是“与一定的象征性标志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有权将其“带到今天的生活里”。普京赞成采用苏联国歌的旋律和采用红旗作为军旗,显然主要是为了表示尊重那些肯定和怀念苏维埃时代的人的意见和权利,以求得他们在政治上的支持。在这个问题上,他第一次公开顶撞了坚决反对采用苏联国歌旋律的叶利钦,说他事先知道叶利钦的态度,说叶利钦作为“主要的反共分子”把苏联国歌旋律与“整个共产主义遗产”联系起来加以反对的“合乎逻辑的和原则性立场”应该尊重,但是他“在这个问题上有另一种意见”。
  与此同时,普京觉得也需要照顾那些否定苏维埃时代的人的情绪,于是在这个问题上搞起平衡来。在2000年12月8日送交国家杜马审议的关于国家的象征性标志的法律草案中,除了提出采用苏联国歌的旋律和采用红旗为军旗外,还提出采用三色旗为国旗,双头鹰图案为国徽。这样一来,在国家的这四项重要象征性标志中,沙皇时代和苏维埃时代使用过的各占一半。这个法律草案尽管也还有人站在不同立场上加以反对,但是终于顺利地通过了。因此,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普京与叶利钦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主要是策略的不同。普京觉得他作为总统,不能单凭自己的好恶行事(上面说过,他对苏维埃时代是没有好感的),而要考虑和照顾各方面的意见和情绪。应该说,在运用策略上,他比叶利钦更胜一筹。
  可是普京也有不这样做的时候,在取消十月革命节的问题上就是如此。我们知道,在苏维埃时代,11月7日(旧历10月25日)这个爆发十月革命的日子被定为国庆节,法定7日和8日这两天放假。1992年苏联解体后,假日减为7日一天。在叶利钦当政时期的1996年,这个节日更名为“和谐与和解日”(“Деньсогласияипримирения”)。众所周知,11月7日是当年两个阶级进行最后决战和爆发武装起义的日子,把它定为“和谐与和解日”,当然是可笑的。这个日子是俄罗斯走进他所说的“死胡同”的开端,普京当然是不愿意把它当做节日来庆祝的。同时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作为教训提出,在今天的俄罗斯,任何政治力量不应再呼吁进行一次革命,不管它们用的是什么口号,也就是说,他认为应当完全告别革命。大概是为了使广大群众忘掉十月革命,忘掉昔日的峥嵘岁月和革命传统,不再产生进行革命的“邪念”,2004年决定把节日挪到11月4日,并把它改名为“人民团结日”(“Деньнародногоединства”)。11月4日是1612年波兰占领者撤出莫斯科和标志着“乱世”结束的日子。有人认为把这一天定为节日是“尊重历史”的表现。那么这里不禁要问:那些处心积虑要把11月7日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日子从人们记忆中抹掉的人为什么不也尊重一下历史呢?
  众所周知,在苏维埃时代莫斯科红场成为革命圣地,成为世界各国革命者向往的地方。红场上的列宁陵墓和近旁的墓地是时代的象征。自由派早就想迁葬列宁遗体,取消列宁陵墓。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是在1989年,当时因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而未成。苏联解体后,围绕迁葬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由于意见分歧,这个问题被搁置起来。普京在2001年7月18日举行的新闻记者招待会上就这个问题表了态。他反对迁葬,并讲了反对的原因。他说:“我们国家七十年来生活在苏共垄断政权的条件下。这是整个一代人生活的时期。许多人把自己的一生与列宁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对他们来说,埋葬列宁将意味着他们崇奉了错误的价值观念和给自己提出了错误的任务,意味着他们虚度了一生。我们这里这样的人很多。”普京再次避而不谈他自己对列宁的看法和态度(从他对苏维埃制度的评价来看,他对这个制度的创始人的态度应该说是很清楚的),只说应该考虑许多“把自己的一生与列宁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情绪。他还说,社会刚刚开始稳定下来,应该珍惜,如果采取迁葬之类的行动,就有可能毁掉稳定的局面,妨碍俄罗斯实行现代化。 对普京的几点看法(3)

  普京这话是在2001年7月讲的。四年多后的2005年的9月,当俄罗斯的经济有所回升、社会秩序稳定下来时,总统派驻联邦中央区的全权代表波尔塔夫钦科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迁葬列宁遗体以及拆除红场上的其他纪念性建筑的问题。这不仅只是要迁葬列宁的遗体,而且要把红场上克里姆林宫宫墙旁的400余位苏维埃时代著名活动家的灵柩和骨灰盒搬走。这400余位活动家包括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朱可夫为代表的22位元帅、18位苏联英雄和14位两次获得此称号的苏联英雄、加加林等5位宇航员以及科罗廖夫和克尔德什等著名科学家,还有高尔基等著名文化界人士。他们是整个苏维埃时代的象征,挖掘他们的坟墓,实际上就是要否定这个伟大的时代。波尔塔夫钦科的提议得到了一些当权人物和知名人士的支持,在俄罗斯媒体上引发了一阵否定苏维埃时代的喧嚣。以俄共为代表的左派群众表示坚决反对,他们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抗议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声势。在这种情况下,普京通过他的发言人宣布他的立场不变。2006年2月7日他又在西班牙记者提问时说,他将“力求做出能得到绝大多数公民支持的决定”,并且使这些决定“能促进民族的和解和团结,而不是导致分裂”。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这次提出这个被人们称为“侮辱性建议”的是政府高级官员,而且此人原在国家安全部门工作,受到普京的信任和重用。这种特殊关系说明他提出迁葬问题不只是反映他个人的意见。人们有理由认为,他的这一行为得到了上面的赞同,甚至怀疑这是上面指使的,目的是为了试探民意。久加诺夫在一次新闻记者招待会上指出,“普京实际上默默地支持他的全权代表波尔塔夫钦科挖掘坟墓的行为”。他还说:“普京在与苏维埃时代的遗产做斗争的道路上实质上要比叶利钦走得远得多。叶利钦不顾一切地蛮干,毁掉碰到的一切。而普京则始终一贯地实行巧妙地亵渎国家及其历史的政策。”
  为什么从苏联解体以来当权者一而再地提出迁葬列宁遗体问题呢?已故著名哲学家和作家季诺维耶夫对这个问题做了这样的解答:发生了反共政变,一切与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代相联系的东西都要进行歪曲和加以根除。陵墓中的列宁是时代的象征,而象征在历史上起着巨大作用。只要陵墓还耸立在红场上,事情就没有结束。不管我们的当权者如何装束自己,红场上的列宁是他们的鲜亮新衣上的一个斑点。迁葬列宁遗体将意味着反共政变的合法化。因此,可以预料,今后当权者将不会放弃解决这个问题的努力。
  也许是巧合,这时当年流亡国外并死在那里的国内战争时期的白军将领邓尼金和哲学家伊林的遗骸被迎回国内安葬。根据上面提到的那位波尔塔夫钦科透露,迎回两人遗骸的倡议得到了最高领导人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支持。顺便提一下,普京尊重伊林这位“先贤”,曾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过他的话。
  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苏联人民在这场打败德国侵略者和使全人类免遭法西斯奴役的战争中建立了伟大的功勋,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普京对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和取得的伟大胜利是肯定的。他在2001年6月22日卫国战争爆发60周年时发表的告人民书中反对歪曲事实真相,贬低和侮辱牺牲的烈士。他不同意把这场战争说成两种极权主义思想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认为这是反对纳粹主义的战争。不过他对战争是如何取得胜利的,有他自己的看法。他在2005年的国情咨文中,只说胜利既是靠武器的力量,也是靠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团结取得的,根本不提领导这场战争的布尔什维克党和斯大林所起的作用。他在同年5月举行庆祝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期间的几次讲话中也不提斯大林的名字,仿佛这场战争是在没有统帅指挥的情况下取得的。季诺维耶夫在逝世前发表的最后一次谈话中气愤地说:“这简直荒唐透顶!”诚然,当西方记者把斯大林与希特勒并提时普京也表示不能同意,可是他仍然认为斯大林是“暴君”,强调“许多人称他为罪犯”,没有讲一句正面肯定斯大林的话。他在另一次谈话中同样闭口不谈斯大林的功绩,却特别指出斯大林要为“造成战争头一年或头一年半失利的巨大过错”承担责任。普京的这些表现与叶利钦相比,甚至倒退了一步。记得1995年5月在庆祝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时,叶利钦在报告中提到了斯大林与丘吉尔、罗斯福、戴高乐一起建立反希特勒联盟的“伟大功绩”。当时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时也说:“不能贬低或不提斯大林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功勋。否则是不公正的,也是不诚实的。” 对普京的几点看法(4)

  谈到卫国战争,就不能不提作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次著名的战役使斯大林格勒这个英雄城市名扬全世界。1961年赫鲁晓夫为了否定斯大林,把斯大林格勒改名为伏尔加格勒。这个城市的居民早就希望恢复原名,多次提出这个要求。2002年,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揭开序幕60周年之际,当地各界人士再次提出恢复原名的问题。一批学者联名给普京写信,希望得到他的支持。而普京在12月中旬的电视谈话中泼了冷水,他说:“今天恢复斯大林格勒这个名称,会在我们国内产生某种猜疑,使人觉得我们要回到斯大林主义时代去。这不会给我们大家带来好处。”可是尽管普京表了态,伏尔加格勒州杜马仍继续进行恢复原名的努力,于2003年1月先后两次向国家杜马提出恢复斯大林格勒原名的议案。大概是因为普京已有言在先,这个议案未能通过。
  可是到了2004年7月19日,普京签署命令,决定把莫斯科亚历山大花园无名烈士墓右侧石墩上镌刻的英雄城市名称“伏尔加格勒”改为“斯大林格勒”,命令说,这是为了尊重斯大林格勒保卫者的英雄壮举和忠实于俄罗斯国家的历史。他这样做的真实目的大概是为了缓和一下他反对恢复城市原名引起的不满情绪。他的这一姿态给了那些力主恢复城市原名者以希望。他们积极开展活动,召开各种会议,做出要求恢复原名的决议,征集签名,到2005年4月,俄罗斯国内已有5200万人表示支持。他们本来希望在纪念卫国战争60周年时解决这个问题,可是一向以尊重人民群众意见自诩的普京毫无反应。结果直到今天,在俄罗斯地图上仍然找不到英雄城市斯大林格勒。
  2004年秋,俄罗斯教育部决定重印《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将其作为高校历史教学参考书。此事受到广泛的注意并引起了某些猜测。众所周知,这本书是斯大林亲自主持编写的,其中有些章节是斯大林的手笔。斯大林逝世后,它一直遭到贬损和批判。现在尚未见到能够说明此书的重印得到普京赞同和支持的材料,更没有事实能够证明普京对斯大林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此事的出现大概与俄罗斯社会情绪的变化和史学界出现的重评斯大林的思潮有关,普京至多只不过是默许罢了。
  从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看出,普京从总体上说对苏维埃时代是持否定态度的。这就决定他对苏联的崩溃和解体的态度。上面提到过,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里就说过,苏维埃制度的覆灭,使俄罗斯走出了“死胡同”,“开始走上了全人类都在走的主干道”。这就从发展的大方向上肯定苏联崩溃是件好事。在这之后,他多次谈到这个问题,虽然具体说法和用词有所不同,但是实质是一样的。
  2004年2月,在总统选举前夕,普京在对选民代表讲话时一开头就说:“90年代初过渡到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做法得到了俄罗斯公民的最积极和最坚决的支持,他们做出了最后的,我还想再强调一下,也是不可改变的选择,决定实行民主。这是俄罗斯人民的巨大的和实际的成就,我想,这也是我国在20世纪的最大成就之一。”这里首先应该指出,是叶利钦等人搞垮了苏联,把国家引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这根本不是俄罗斯公民的选择,这可由当年全民公决的结果和后来多次民意测验的数据来证明。普京那么说,不符合历史事实。同时他把这场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灾难的“改制”说成“20世纪的最大成就之一”,这就颠倒了黑白。他讲完后,在场的一位上校追问他个人究竟对苏联崩溃和解体抱什么态度时,他改口说:我深信,苏联的解体是全民族的巨大悲剧。我认为原苏联的普通公民以及后苏联地区、独联体各国的普通公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好处,相反,人民碰到了大量问题。普京大概是因为看到甚至在支持他的人当中也在如何看待苏联解体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意见,于是在2005年的国情咨文中再次讲了这个问题。他说:“首先应该承认,苏联的覆灭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它对俄罗斯民族来说成为真正的悲剧。”接着他列举了苏联解体造成的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指出当时国家曾一度面临彻底崩溃的危险。他强调的重点已与一年前有所不同了。十多天后,德国电视台记者对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关于苏联解体是巨大的地缘政治灾难的说法提出异议,普京回答道:“在我看来,我们把婴儿连同脏水一起倒掉了--这就是问题所在。要摆脱专政,并不是非要把国家搞垮不可。”他再次引用了五年前引用过的这样一种说法,即“谁不为苏联覆灭而惋惜,谁就没有心肝,而谁想恢复它,谁就没有头脑”。这说明,他的基本观点没有发生变化,即肯定苏联覆灭是一大进步,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