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国务院直属口平罗五七干校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4:56:34
唐主席:
得知主席来隆湖考察了解原国务院直属口平罗五七干校的消息后,石嘴山市委、市人大非常重视。市委书记田明同志将此项工作交给市人大常委会。常委会为丁兆林同志配备了专车和两名工作人员。并要求相关单位(大武口区)和相关人员(人大专门人员)参加的调查小组密切配合,从五月十日开始,历时一个星期,对隆湖地区方圆百余平方公里内原国务院五七干校遗迹进行了摸底调查;并采取走访和外调的形式到银川、平罗等地寻访历史见证人,搜集和挖掘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共走访历史见证人十余名,搜集文字资料近两万字,拍照历史遗迹照片数百张,基本摸清了隆湖地区原国务院直属口平罗五七干校的相关情况。现将有关情况向唐主席汇报如下:
一、 历史沿革既干校当时的情况
1.沿革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隆湖管委会辖区(比现有规模大)即为夕日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所在地。该五七干校成立于一九六八年十(?)月,撤消于一九七二年十月,历时四年。五七干校成立时接收了原潮湖劳改农场(由公安部建场于一九五二年,辖八个站所,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的全部设施和农田。五七干校撤消时,由五七干校创办的造纸厂移交平罗县成立了国营平罗县造纸厂,干校创办的农场移交平罗县成立了国营平罗县农场。造纸厂移交固定资产103万元(折旧以后),农厂移交固定资产71万元(其中有偿移交19万元)。土地58120亩(实际移交25000亩),其中可耕地8000亩。房屋1000余间(包括圈棚仓库等)。链式拖拉机一部。后来国营平罗县造纸厂和国营平罗县农场也先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制和搬迁。198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原国务院直属口平罗五七干校的基址上从隆德移民2。3万余人成立一个归隆德管理的吊庄。原国务院五七干校基址和土地全部移交隆湖吊庄。随后原造纸厂被隆湖吊庄以230万元拍卖给私人。2002年隆湖吊庄划归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管理。
2.干校当时情况
初步调查证明:干校成立以后分两大块。一块是农业,一块是工业。干校的管理施行军代表管理制,干校基本上处于半军事化状态:白天生产,晚上学习。干校的农场(有六个站的面积)主要生产小麦、水稻、高粱、玉米以及水果蔬菜等,除了自给有余之外还为周围群众提供部分食品。由于经营有方,干校很快便发展起了养殖业和多种经营,主要饲养猪、羊、鸡等家禽和家畜,并发展了以保障生活自给为基础的制醋制酱业。后来由于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大量麦草稻草的出现,加上周边村队麦草稻草的剩余,随即发展了造纸业。
来五七干校的人员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务院直属口的下放干部,另一部分是他们的家属及子女。根据见证人提供的线索(有的人说有五千人,也有说六七千人的)。我们根据尹世德同志提供的线索,加上我们根据住房等情况的推算认为来这里的人有一千四五百人(不过中途据说还轮流倒换过一次人,四五千人也未知可否)。
干部的主要代表目前查明的有:原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后为教育部长),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李梦夫,国务院机关管理事务局副局长——王荣,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魏今非(后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教育部原副部长,著名教育家——林汉达,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汉字简化奠基人——陈光尧,国务院外事办宣传组副组长——李后(后为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党组书记),国务院参事——刘岱,张思德同志的班长——田书元等;家属和子女的主要代表有杨勇上将的夫人林彬极其子女杨北北和杨京京等。陈毅元帅的夫人张茜同志也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谈到过要来平罗五七干校,具体情况如何,待今后进一步调查。
二.如今干校遗迹情况
根据我们最近的调查,干校遗留故物如下:
1. 造纸厂厂部全部及部分机械。
目前占地数百亩的厂部、数百间的厂房基本保存完好,特别是后来由知青建造的办公室依然在发挥作用。
2. 建于上世纪50年代前期,干校干部家属住过的旋窑两排十余间,以及各种标语、口号、五角星等特殊年代的物证数十处。。
3. 干校干部家属住过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干打垒式的住房近二百间、由干部及家属修建的住房三排约七八十间。
4. 干校干部住过的六十年代的三合院一处,约七十余间。
5. 干校干部家属的打麦场一处,篮球场一个,以及用来生产和生活的石头磙子等器物若干。
6. 被干校网友经常在网上提起和回忆的种植于五十年代的长四公里的沙枣林带一条。
三.有关于干校的文字资料和口碑传说
1.有关于干校的口碑资料
我们这次调查的人普遍反映:干校的作风就是老八路的作风,也是共产党人的作风。见过干校干部家属的人,无不为他们那种延安时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他们说,五七干校的干部家属衣服虽然补了又补,但却洗得很干净;房屋虽然很简陋,但却收拾的很清洁;田地虽然不少,但却是种的最好的,他们种得地不但田里没有杂草,就是田埂上也很难找到杂草。本地人原以为大机关的人不会种庄稼,谁知比当地人都种的好。干部们不仅自己生产,而且还给当地群众传授制作酱油和醋的方法。特别是周荣鑫同志光着膀子,戴着草帽,赶着毛驴打场;杨勇同志的夫人林彬同志制作酱油和醋的事迹,杨北北满脸灰尘烧锅炉的事迹至今还在当地群众中流传。
2.文化精英们在这里完成了不寻常的壮举
据有关资料和网络文字介绍:简化汉字的奠基人——陈光尧先生在平罗五七干校完成了第二套汉字改革方案。而这些是在一边进行体力劳动的同时,一边在进行着脑力劳动。据说陈先生酝酿第二套文字改革方案时,白天和周荣鑫同志一起挖猪圈粪,晚上还在挑灯夜战;就这样硬是完成了那套方案。等他回到北京时已经吐血不止(72年上半年),随后就去世了。周荣鑫同志在这里也落上了心脏病,回去没过两年,这个山东大汉也长眠九泉!他们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创业精神。
3.劳动艰苦也快乐,精英风流传佳话
据周有光的外甥在报纸上转文介绍:“1969年舅舅被下放到宁夏平罗的国务院五七干校,在那儿劳动了两年零四个月。去干校不能带研究资料和参考书,不愿让头脑闲置的舅舅灵机一动,带上了二三十本各国文字的《毛主席语录》,劳动之余就做“比较文字”的研究。他还利用带去的《新华字典》作字形分析,为他数年后发表的《汉字声旁读音便查》的研究成果积累了敦实的素材。在干校劳动时,65岁的舅舅和71岁的教育家林汉达被派去看管高粱地,二位老先生每天仰望着长空,热烈地讨论着中国语文大众化、现代化的问题。一天,林老问:‘未亡人’、‘遗孀’、‘寡妇’哪一种说法好?舅舅玩笑着回答:大人物的寡妇叫遗孀,小人物的遗孀叫寡妇。又说,从前有一部外国电影,译名《风流寡妇》,如果改为《风流遗孀》,观众可能要减少一半……讨论逐渐深入,最后一致同意,语文大众化要“三化”:通俗化、口语化、规范化。二老高声地交谈,好像对着几万株高粱在演讲。
到了冬天,舅舅被派去看管白莱窖,奉命每天翻查一遍,并将每天拣出来的欲烂的白莱送往炊事班,整个一个冬天大家都没吃上过好菜。舅舅把它戏称为‘白菜理论’:烂了才吃,不烂不吃,吃的全烂。————
四.几点建议:
1.以原国务院五七干校造纸厂为中心建立五七干校纪念馆和纪念碑,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力度;
2.保护好现有的老厂房和老住房,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3.适当征集隆湖群众的土地或者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种植生态农业,建立红色旅游基地,带动隆湖地区经济的发展;
4.内引外联,对内加强石嘴山新区、隆湖地区、沙湖地区的联系,对外加强与原国务院五七干校遗老和子女以及知青的联系,以此为纽带促进隆湖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员的交流。
目前很多遗迹以及数据,历史见证人,历史事件知情人等正在进一步调查搜集了解中,下一步如何工作请唐主席指示!
石嘴山市人大调查组:
2007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