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董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30:20
          董俊先祖就是藁城人,而非山西洪洞。
   在藁城乃至华北,到处流传着‘问我祖籍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话。多年以来,我老家的董氏族人也有跟着这样的传说在传同一个故事。说是这一带的人口都是从山西过来的移民。还有的说,凡脚上小指的指甲有裂纹的,都是洪桐县迁来的。其实,这是不对的。元朝立国近百年,董俊是元代首任藁城县令,其长子董文炳(1218-1278)、四子董文直又相继任藁城县令。元代以后的明代,官府才从山西大规模迁移人口充实藁城,资料记载,‘甲申,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山西之民以实藁城’、‘丙申,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藁城经历代战乱、灾疫,人口凋耗,土地荒旷,户口仅存三分之一。徙山西之民以实藁城’。加上原有人口和多年繁衍生息,历经宣德、正统到成化共五十多年,藁城的户数才达到1942户,人口26694口。那些迁来的人口是多少虽没找到记载,但是迁入的人们肯定有恋家情怀,思念家乡就是流传‘老家是山西’的主要原因。其他不是山西移民的人有的也跟着这样传,大概是缺乏文化和历史知识而人云亦云罢了。
   元代就在藁城任县令的董俊家族,绝非是明代从山西洪洞迁来的。现在再来赘述这个问题,目的就是让我董氏族人不要再跟着错误的传说而传说了。藁城董氏世代就生活在本家这片热土上,祖坟、碑文、传记、谥制等就是有力的证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九门本有九室而居,赵武灵王改为九门县。而元代纳新著《河朔仿古记》就明白的写了董俊家族是九门城中一个名门望族,摘录如下:九门故城(董氏族附)。藁城县西北三十里,荒城一区,盖战国时赵邑。本有九室居之,武灵王改曰九门。《史记》“王出九门,如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是也。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城之,汉为县,今为九门镇,野台在城侧,俗呼为“寒台”云。城中世家,惟董氏一族,故自其龙虎卫上将军俊帅孤军内附,灭金之役,战死黄河之上,谥“忠烈”。
   九门城中的世家,九室之一的董室,祖居九门之地的名门望族,历经了两千年以上的董氏藁城人,他和明代迁移人口以实藁城没有关系。 如果再向前追宗问祖,目前还没有发现有价值的资料,按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溯源不能靠猜测和推断,绝不可以再杜撰出一个祖宗来。 但是2007年2月11日山东寿光日报发表该报记者王大鹏的文章,“董俊是董键十世孙。董键,河北藁城董氏宗谱中记载:宋真宗二年(公元997年)董仲舒48世孙董健从山西回归故里河北藁城。”
   经查找藁城董氏宗谱,没有发现此记载。如果某本宗谱真有此记载,那么战国时九门是因有九室而居的九室,就不包括董俊世家了。十世祖迁回藁城之说,没有早于元代《河朔仿古记》的史料根据,就难以置信。能否定《河朔仿古记》,才能认定董俊十世祖董建之说。
   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何元代《董氏家传》、碑文等除了记载俊的上三代是徽、哲、昕以外,没有提及十世祖,明初宋濂(1310-1381)主编的元史卷48《董俊传》也没有三代以上祖的记载。如果说是因为元史编的比较粗,那么现在来研究细化它必须有充分根据。不可以用推理和估计的方法去细化和替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