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凶险短命的都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9:17:11
史上最凶险短命的都城(2010-06-19 16:17:10)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山水见闻

元中都随想

丁启阵

 

今年三月底以来,三个月中,我三至张北。每一次到张北,我都去了距离张北县城有十五公里地的元中都遗址。七百年前的故都遗址,从草枯土黄、树无片叶、满目萧瑟,到绿草如茵、野花点点、枝叶繁茂,我都领略了一遍。

一直没有翻阅相关文献,对那一段历史并不了解。因此,尽管三游遗址,也曾努力想象当年蒙古人在那里时的金戈铁马和趾高气扬。但是,感想仍然不多,无法写成文章。总觉得,无论规模形制还是残存原貌的程度,它都无法与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高昌和交河两座故城相提并论。昔日的蒙元四座都城(另外三座是:哈拉和林,在今蒙古国境内前杭爱省;上都,在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市;大都,在今北京市)之一,在我的心目中,无法树立起它应有的巍峨与庄严。我的脑子里,只有几条当地朋友讲述的无稽之谈:从前都城遗址内有过村子,因为村民经常于夜间听见千军万马厮杀之声,深感恐怖。于是,纷纷迁出遗址残垣,在南边几百米开外择地安居。穿过遗址的一条公路,司机夜间行车至此,眼前往往出现白盔白甲之类的人物,平坦如砥的一段路,事故不断。当地政府只好把这一段公路给封堵了,另外修一段路,绕开遗址。如此之类,姑妄言之者,只可姑妄听之,是当不得真的——后来有个司机朋友告诉我,穿过遗址的公路之所以老出事故,并不神秘,那是因为它的弯道不够明显,让司机误以为是直道,忘了打轮,当然要冲进路边沟中,速度快的,就会车毁人亡。

最后一次到中都遗址,是三天前,为带领来自日本、德国、法国的五位留学生而去的。实在没有多少东西可讲给他们听的,就只好领着他们在断垣残壁上走一走,摸一摸南城门遗址上的半球形铸铁砣(现在知道它叫铁制鹅台,用于承受城门门轴),莫名其妙地感叹一声:“七百年前的铸铁都还没有完全被氧化掉呢!”拣几块黄色琉璃瓦碎片,告诉他们,它们可以说明这处古迹原来的至尊地位。因为,这种东西,只有皇城和寺庙的建筑才可以使用。还跟他们说,“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倘若肯认真搜寻,或许能找到当年的箭镞。逗留仅一刻钟左右,在各处拍几张照片之后,大家便轻松愉快地登车离去。

想到中都遗址曾经是“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当然,中都遗址也是张北最为重要的历史古迹……介绍张北,对中都遗址仅有如上的了解,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因此,这两天我花了一点儿时间,阅读了一些关于中都的历史文献。

“开卷有益”这句老话,说得一点也不错。读过一点关于中都的历史文献之后,这处仅存断垣残壁的故都遗址,立即在我的脑海里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这座七百年前的塞上都城门外,跟随由骆驼、车马组成的商旅队伍,进入郭城。然后又登堂入室,进入皇城,进入宫城。穿过合乎我国都城建筑传统的“三重城”,来到位于宫城四门交叉连线交点处的中心大殿前,为这座南北长九十米、东西宽四十八米、中部收束略呈腰状的大殿由衷赞叹一句:“真是一座高大巍峨、金碧辉煌的皇家建筑!”然后,在城里各处随意走动,亲身感受游牧民族都城的豪放与奢华,亲身感受塞上都城居民生活的酸甜苦辣。

倘若你是个喜欢听故事的人,不妨走进茶肆书场,或者找一个熟悉宫廷争斗故事的当地人,听一听发生在1328、1329两年中的故事:元泰定帝也孙铁努尔病重期间,朝廷发生了皇位争夺战。从江陵返回大都的元武宗次子图帖睦尔,与自上都出发进攻大都的倒剌沙打响了“两都之战”。图帖睦尔在燕帖木儿等大臣的拥戴下,于1328年9月13日在大都即位,改元天历,史称文宗;同一天,倒剌沙在上都拥立泰定帝九岁的儿子阿剌吉八,改元天顺。经过一个半月的交战,“两都之战”以大都政权大获全胜宣告结束。次年,文宗图帖睦尔口口声声要把皇位归还给自己的兄长(武宗长子)和世瓎。可是当和世瓎接受弟弟的好意,离开金山(今天新疆阿尔泰山一带)于和宁(今蒙古国哈拉和林)即位(史称明宗),兴匆匆赶往大都。当年八月一日,来到旺兀察都(即中都),又是皇太子率群臣觐见,又是宴请皇太子及诸王、大臣,以皇帝的身份风光了几天。可是,不等他过完皇帝瘾,八月六日,这位明宗皇帝就“暴崩”了。继续做皇帝的,依旧是他的弟弟图帖睦尔。不过,文宗也没有多少皇帝的福分,二十九岁上就病死了。继位者明宗长子妥懽帖睦尔(史称顺帝),下诏追查旺兀察都事件,并将乃父被害以及自己遭逐的真相昭告天下,“……文宗当躬迓之际,乃与其臣月鲁不花、也里牙、明里董河等谋为不轨,使我皇考饮恨上宾。归而再御宸极,又私图传子,乃构流言,嫁祸于八不沙皇后,谓朕非明宗之子,遂俾出居遐陬,祖宗之业,几于不继……”。当时著名诗人萨都剌亦有《即事》诗记旺兀察都事件,诗是这样写:

 

当年铁马游沙漠,万里归来会两龙。

周氏群臣空守信,汉家兄弟不相容。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0fe270100k02x.html?tj=1) - 史上最凶险短命的都城_丁启阵_新浪博客

只知奉宝传三让,岂料游魂隔九重。

天上武皇亦洒泪,世间骨肉可相逢。

 

自古以来,为了争夺皇帝宝座,兄弟阋墙之事,屡见不鲜,感慨其实都有些多余。

倘若你是一个愿意关心民生的人,不妨对这座凶险短命的都城当初的建设过程作一点探索。元武宗于1307年即位不久,就下令“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元史·武宗纪》),当年七月便正式动工了。但是,由于地处偏远塞外,砖石木瓦等建筑材料均无法就地取材,只能从远方异地采集运输,工程十分艰巨,史书上说,“死于木石者甚多”。自然,这样一个劳民伤财的工程,从一开始就遭到了若干有识之士的反对。御史中丞张养浩及一些中书省臣都曾上书劝谏。其中,写下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名句(【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的张养浩,在给武宗的奏章里是这样写的:

 

今创建中都,括匠调军,旁午州县,或度辽伐木,或济江取材,蒙犯毒瘴,崩沦压溺而死者,无日无之。粮不果腹,衣不遮体,万目睊睊,无所控告……彼董役者唯知鞭仆趣成……生民之力殚哉!(《元史·张养浩传》)

 

有良心的大臣,即使是千载之后,他的话语仍然能够温暖人心。

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前边,是这样两句话:“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他曾激烈反对的中都,也没能逃过这种历史永恒的劫难。这座1307年破土动工,曾经显赫一时的元朝都城,除了明宗和世瓎在那里被谋害之外,就是泰定帝去那里做过一次佛事,此外再也没有皇帝临幸过。自从明宗被害,中都城就日益衰落了。公元1358年,宫阙被焚(有人说是红巾军干的),从此成为一片废墟。

如果你是一个不愿意沉湎于怀古、凭吊的伤感里的人,你更愿意想象美好的事物和情形,那你可以了解一下泰定帝执意要在那里建造一座都城的原因。原来,这个曾经被叫做旺兀察都的地方,七百年前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所在:野平草深,鹿獐狍兔出没其间;附近众多的湖泊,天鹅大雁满天飞翔;加之坝上地区天气凉爽,是皇家贵族打猎、避暑的胜地。

有了上述相关知识,中都遗址就成了一处集怀古、凭吊、遐想于一体的所在。即使是坐在两百六七十公里之外的北京家中,中都遗址,在我的脑子里也不再是只有荒烟蔓草和残存夯土断墙的一处遗址,我还想到了那里往昔有过的天光水色、鹅雁飞翔湖泊美景,想到了今后即将出现的美景:今年七月份即可在张北县境内看到的油菜、胡麻、薰衣草等组成的二十万亩花田草海,以及因为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和自然环境大幅度改善之后,那里的百姓过上富足而快乐的生活!

                                                    20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