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地质找矿突破大平台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48:30
构建地质找矿突破大平台 —— 中国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全方位透视(二) 国土资源网 (2010年6月21日  11:16)

李伟锋  刘振国

    宏观把握,微观入手,“大讨论”风生水起
    中央对加强地质找矿工作的指示和要求非常明确。近年来,温家宝总理先后两次明确指出,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突出重点成矿区(带)、重点矿种”,尽快“在重点成矿区(带),创造出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
    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领导对地质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要求,如何使正在逐步形成的地质找矿布局和思路顺畅落地并尽快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如何为地质找矿突破创造必要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通过地质找矿工作实践,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而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首要问题是整个行业的思想解放与观念转变。
    基于此,2009年3月,国土资源部决定在全国掀起一场不设禁区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以期创建全新的地质找矿机制,为地质找矿大突破搭建既符合地质规律又符合经济规律的大平台,推动中国地质找矿事业科学发展。
    面对当前地质工作与我国经济社会巨大矿产资源需求不适应的状况,作为“大讨论”活动的组织实施机构——国土资源部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办公室,在部署和策划整个“大讨论”活动时,并未大而化之,而是将“大讨论”内容分解为十个主题,即地质找矿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地质找矿工作的体制机制、公益性地质工作定位与队伍建设、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矿业权管理、地质勘查标准与规范、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推进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地质环境工作发展和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与此同时,针对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规范标准三大核心难题,对症下药。
    之后,与“大讨论”有关的各种座谈会、研讨会在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频频召开,并通过媒体广泛传向社会。
    “大讨论”是思想解放之旅,是观念更新之举
    许多时候,我们既对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充满向往,又“安于现状不想改,畏首畏尾不敢改,视野狭窄不会改”。对于积压了诸多问题、亟欲冲破困境并获取找矿成果的中国地质人来说,思想的解放,可以释放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
    解放思想,一方面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地质工作旧传统旧观念的束缚,另一方面,要破除政府部门狭隘的权益和政绩观,要抛弃勘查市场主体只顾眼前的狭隘利益观,还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地质科研、地质教育与地质找矿工作相脱节的现象等等。
    其中,矿产资源主管部门管理理念的创新,格外引人瞩目。国土资源部提出的“勇于革思想的命,勇于削手中的权,勇于去部门的利”,坚持“不与市场争权,不与企业争利”,积极营造良好找矿环境等指导思想,给地质找矿工作展示了前景,注入了期望。因为在一些地方,在“政绩”和利益的驱动下,公益性地质工作被忽视,地质环境保护被淡化,“不论有无资质,有钱就行”、“招商引资第一”盛行。一些地方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勘查单位和矿业企业争利上,甚至政府出资的勘查基金也变相成为垄断矿业权的工具。
    矿政管理部门在思考:如何通过加强行业服务与管理,利用好矿业权这个重要纽带,通过资源整合与整装勘查,进而牵动矿产勘查开发整个链条的有效衔接,扭转勘查秩序混乱局面,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科学有序进行,最终实现地质找矿大突破。
    整个地勘行业在思考:如何瞄准重要找矿目标,加快矿产勘查市场化步伐,倾力承担地质找矿重任;如何通过矿业权市场化运营,与有实力的矿业企业联姻,实现找矿突破与勘查开发一体化经营目标等发展大计。
    以中国地质调查局为首的全国公益性地质队伍也在思考:如何通过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工作,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重要成矿带找矿信息;如何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加强地质调查总体布局、工作结构、发展方向等宏观部署研究,建立完善以项目组织实施为核心的地质调查工作运行机制;如何组织拟定适应当前地质工作要求的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如何延长地质工作服务链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新的地质信息服务需求,搭建起更加快捷的地质信息资料社会共享平台。
    以中国地质科学院为代表的地质科研机构、地质院校、地矿协会学会的院士、专家在思考:如何通过科学研究,提供包括深部找矿在内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方法;如何通过参与勘查大项目,研究新的成矿模式,培养出地质找矿一线需要的地质人才。
    伴随着“大讨论”的不断深入与思想碰撞火花而来的,是梳理出的掣肘地质找矿突破的各种问题:公益性、商业性地质工作如何有效衔接,如何使前者的成果顺畅地转向后者?公益性地质队伍的规模究竟需要多大,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怎样从制度层面遏制圈而不探、以采代探,以及形形色色的“炒作”和“包装”矿业权现象?在矿产资源配置全球化和国内矿业权配置市场化背景下,国有地勘队伍如何有效参与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竞争?企业化经营的国有地勘单位,如何得到政府合理政策扶持与引导?矿产开发热之时,如何防止垄断矿业权?地质找矿机制创新中,怎样更好地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保守、封闭的观念,一个个被打破。“大讨论”,在激烈的思想交锋和观点碰撞中,荡涤了种种认识上的混沌懵懂,拨开了故步自封和不思进取的重重迷雾,使大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并一步步达成促进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共识。
    有了共识,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激发出地质工作者的活力,也才能使实现地质找矿大突破成为可能。
地质找矿要突破,制度保障是根本
    若用简单的方式来阐述“大讨论”所达成的共识,那就是:实现找矿突破,必须在统一协调部署的前提下,明确市场主体,用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及政策措施,来保障地质找矿工作长足发展。
    实现找矿突破,必须先明确勘查市场主体。在这个问题上,“大讨论”明确了各类地质找矿投入的定位,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地质找矿工作。这就意味着,除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外,地质找矿市场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这也意味着,投资人必须成为勘查市场主体。在整个地质找矿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正从组织实施者向规则制定、平台搭建和监管服务者转变。
    事实上,“大讨论”之前和进行之中,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国土资源部已经主持编制了全新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整顿规范和资源整合。这一切,都为地质找矿实现突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在此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开始地矿行政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标准全面清理与立、改、废,要求加快《矿产资源法》修改,完善矿产资源法律体系。通过对2009年8月31日前发布的现行有效的地质和矿产勘查开发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废止了与现行政策规章制度冲突、不适宜市场经济条件下地质找矿工作发展的20个文件,为地质找矿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
    在政府主导下,“大讨论”迄今形成的四个文件成果,同样已上升为国家意志——无论是开展矿政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标准全面清理与立、改、废,制定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初步方案,还是明确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方向、路径和保障条件,出台加强行业服务管理、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都明明白白地道出了推进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主旨。
    文件要求,统筹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安排,建立统一的地质找矿项目备案制度和全国地质找矿项目平台,加强全国地质找矿工作进展跟踪和形势分析,及时进行宏观调控,保障地质工作合理布局。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国有地勘单位“耕者无其田”现状,“大讨论”成果文件提出,探矿权出让将综合考虑勘查方案合理性、勘查作业能力、资金能力、业绩和信誉等要素,向实行探采一体化的地勘单位倾斜,并支持国有地勘单位以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折股参与地质找矿风险投资,分享成果权益。
    在行业服务与管理上,“大讨论”成果文件要求,加强地质工作统筹协调,研究制定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行业信息交流。同时提出建立注册地质师制度,严格地质勘查资质管理,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行业标准规范。
    在外部勘查环境上,也正在规范地质勘查施工涉及的占地补偿标准,并纳入项目预算,完善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预算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制定全成本核算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取费标准,并要求及时提高野外工作津贴及高原艰苦地区补贴标准,充分调动野外一线地质工作者的积极性。
    此外,在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三个共识,即:坚持推进重大地质问题攻关以及勘查开发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坚持依托专项、大成果培养领军和骨干人才。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建成一支高素质的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和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省级公益性地质队伍。
    这些成果,正在为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铺平道路。
搭建找矿平台,新机制探索是关键
    数据显示,“十五”期间,政府在地质工作中的投入不断加大,而社会地勘资金投入更是超过政府投资。2009年全国基础地质调查和固体矿产勘查共投入资金277亿元,其中67%是社会资金投入。而在2008年,社会资金投入比例已经达到了68%。
    如此巨大投入,却鲜有重大影响的地质找矿成果。究其原因,社会资本投入的盲目与无序,资本与技术的脱节,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衔接不畅,中央、地方财政资金以及找矿单位的投资分散、定位模糊,整个地质找矿工作缺乏有效协调多元投资找矿的大平台等,不能不说是重要制约因素。
    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地质找矿要做到的是,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有机衔接;矿产勘查主要由市场主体完成,找矿队伍要靠市场生存;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为市场服务,科学设置矿业权,支持整装勘查,而且要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地质勘查工作,更要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地质工作规律,则更多地体现在找矿的方法和手段上,即要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走出去,依靠科技和人才;在工作部署上,需要着力运用潜力评价和成矿预测成果,统一协调,基础先行,着眼于大型、特大型矿床;在力量配备上,强调产学研结合,多技术、多手段、多领域、多目标综合部署,综合配备,并高度重视各种信息资料的深度开发和综合集成;在方法应用上,特别强调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大胆创新,勇于探索。
    由此不难看出,探索地质找矿新机制,是多么重要。
    “大讨论”探索出的“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核心,是构建一个“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企业相互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地勘基金与商业性矿产勘查有机衔接,地质找矿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地质找矿与矿业权管理及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协调配合”的大平台——一个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保证各种渠道资金有序投入,保障各方公平参与、竞争并受益,以此促进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上演“公益地质先行,地勘基金衔接,商业勘查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正剧。
    新机制明确了各投资主体、参与主体在地质找矿大格局中的定位及其关系,对于合理统筹财政资金、社会资金投资地质找矿,意义非凡。值得指出的是,新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地质找矿领域存在的争议,最大限度凝聚了共识。
    在这个基础上,国土资源部进一步提出了“三年见成效、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地质找矿新格局”的宏观设想,令人振奋。
    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活力,正在被一系列地质找矿大突破的实践所证实。无论是泥河模式、嵩县模式、新疆“358”项目,还是地勘单位、矿山企业所努力探索并创造出的一个个典型经验,都成为这一新机制的有力注脚。
    一场地质找矿大突破的帷幕,在华夏大地上缓缓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