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鲁迅抗争半生的另类女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17:28
                她最为出名的并不是自己的散文,也不是很男人的性格,而是与鲁迅在文坛上的半生抗争。

  她出生在清末民初一个典型的官宦人家,从小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十七岁之前,由于性格明显男子气,又爱抡刀、舞棒、扳弓射箭,被家人认为是个“野”孩子。

  然而,在惹长辈们生气的同时,她的文学素养却是天生具备的。七岁就能背诵《三字经》,十二岁基本看懂四大名著,十六岁当时有的中国史书也基本熟读通透。在这点上,她比当时的任何女子,都要“有文化”得多。

  后来,因为父亲工作地的更换,他们举家来到安庆。在父亲的朋友里头,有位在日本留学的叔叔,对她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天赋给予很高的评价。于是,那位叔叔建议她的父亲能够送她去上学。十八岁那年,她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开明叔叔的帮助,考上了师范学校。很快,四年后她出来当了一名小学老师,算是让自己给家人一个很好的交代。

  教书的生活是寂寞的,尤其是呆在一个各方面都很落后的乡村小镇。她不是一般的女人,内心深处总是渴望着人生能够有更大的突破,更高的追求。

  于是,她不甘于现实的寂寞,再次向父母提出升学的要求。这时候,所有的家人都认为一个女子没有必要读那么多书,只要做好“相夫教子”的本职就好。为此,父母还特意用逼婚的方式来笼络住她欲在外面飘荡的心。那些天,她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屋里,再也不像小时侯的“假小子”一般疯了,时间久了竟然病了起来。这一病很长也很严重,父母别无他法只好答应她的求学以使她的心理能够阳光起来。

  她如愿进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很快由一名旁听生变为该校的尖子。那时候,“五四”运动正在守旧的中国如火如荼展开,她是第一批接受并忠于新思想的解放女性。因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她不再愿意呆在国内,开始前往法国远渡留学。可是,三年后她又因水土不服回到家乡。要命的是,在法国结交的男朋友就这样轻易地被空间的距离隔断,家人更是催促她尽快与订亲的男人完婚。

  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她就草草地嫁给了他。这段感情在一开始就有分歧的情况下,只维持了几年时间,就宣布破产。此时的她,事业上已经达到一个高度,在大学任教的日子里,其文学作品先后问世,并取得“珞珈三剑客”之一的美誉。值得称赞的是,她的生活向来朴素,每天节衣缩食,抗战时更是捐助大量钱财为国出力。因为一段段悲伤的爱情往事,她的文字里也尽是泪水连连,道不完女性的悲苦与乞怜。

  光从她的文学成就上来讲,应是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然而,她终究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她的另类不是像张爱玲那样做尘世里的俗女子,而是做一把社会革命最锋利的匕首。

  在她成长的路上,受到许多文化大家的欣赏与帮扶,尤被老师胡适所赞赏。在胡适的交往圈子里,她渐渐找到了文学中最核心的价值。然而,她的内心却是激进的,辩驳的。认准了一个真理,明确了一个方向,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在这些文学批评的浪潮文字里,很多都是对鲁迅作品和人格的公然挑拨。

  三十年代初,随着两人政治思想的差距拉大,她开始由对鲁迅作品的大加肯定变为后来疯狂地贬低。鲁迅在世时,她的行为尚且不够嚣张,圈内多数人士也不怎么认可。然而,等到一代文豪离开人世之后,她的笔墨开始呼风唤雨、肆无忌惮。

  鲁迅是个容易动情的男人,这使得他与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并不算融洽。他的一生短暂,但总是处于行走当中,很少有哪块地方能够挽留他的脚步。这种随性的性格导致了他的朋友稀少,自然而然会受到一些小人的说道与排斥。她自称:这是她由崇拜对方转为反对的主要原因。

  对鲁迅的批判,她的文字犀利、语言清楚明白毫无遮掩,感性得甚至失去理智。1949年,她到了台湾后,国共两党处于敌对状态,对鲁迅的态度更可想而知了。从五十年代开始,不停地撰文,继续她的“‘反鲁’事业”,一共写了《对战斗文艺的我见》《琵琶鲍鱼之成神者——鲁迅》《新文坛四十年》《鲁迅传论》上、下等文章,并集结出版。直到后来鲁迅在大陆人民心中的文学巨匠地位进一步提升,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她才终止了自己长达半生的“反鲁”。

  这位被称作民国时期最为另类的女子,就是苏雪林。而她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多世纪,都在感性地活着。也许,这就是女人的致命之处,不能用理性的眼光看透人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