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鲁迅交往的河南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0:02:06
与鲁迅交往的河南人 网友跟帖:9 共1页  现为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GO: 作者:静乐  提交日期:2009-01-04 14:08:58 与鲁迅交往的河南人
读姜德明书话集《书叶从话》,谈到了许多尘封往事。特别是与鲁迅先生交往的一些早期河南文化界人士,他们在当时中国文坛有相当影响力,或昙花一现。逝者如斯夫,如今他们都已作古并被人们遗忘。记历史的瞬间,留下他们在中国最苦难的日子走过的艰辛历程。

赵荫棠(1893-1970年),字憩之,号雨南。巩县北山口人。1924~1926年在北京大学上研究生,后任北大教授。与鲁迅兄弟交往密切,鲁迅日记多有提及。日本侵华与周作人一起担任伪职,抗战时奉周作人之命到晋察冀边区联系。抗战后进入解放区参加革命。
研究抗战沦陷区文学史,能查到赵荫棠的短篇小说集《《父与子》,长篇小说《影》。1921年左右,赵在北京的《微波》上写稿,后与老乡徐玉诺合办文艺杂志《明天》,并与女作家庐隐等办《华严》。
赵荫棠是音韵学大家,出版有《等韵源流》,《中原音韵研究》,还有《诗经研究》》遗稿。他书法亦精,优擅隶书,亦工行楷。
赵荫棠的最后岁月是在西北度过,据他的学生回忆讲课情景,他由老伴扶着颤巍巍地来到讲台,上穿中式棉袄,裤子是老式大档裤。课没讲几句,鼻涕口水就流了出来,老伴跑过来用手绢给他擦。一幅邋遢相,完全没有了当年一代风雅名士风采。1957年他就被划为右派分子,1970年病故,1979年平反。

王品青(?~1927年),河南济源人,北大毕业。与鲁迅先生交往密切,曾任孔德学校教员。是鲁迅策划的《语丝》杂志撰稿人。他校点的《痴华鬘》,是鲁迅先生为之作序。据《鲁迅日记》载:“寄赠马珏小姐《痴华鬘》一本”。
王品青由于肺病,长期忧郁。据说因病而疯,后被送回故乡。于1927年亡故。在周作人《永日集》中,有回忆王品青的文章。

郭伯恭(1905~1952年),名习敬,以字行。邓县夏集乡蒋郭人。毕业于开封黎明中学,后在南阳各地任教,并进行文学创作,出版有诗集《奔流》,《激湍》,《饥饿》。朱自清先生说:“诗应当怎么写,我不知道,但我们这破产的农村光景,是值得诗笔记录的。小说取材于农村的很多,诗这方面,似乎只有臧克家和郭先生。“
1933年后他在河南大学,北京大学旁听学习。一生著作颇丰有《歌颂自然之两大诗豪》,《魏晋诗歌概论》,《四库全书篡修考》《永乐大典考》,《宋四大书考》,并曾参与民国《河南通志》的撰写。在《中国历史研究》,《新中原》刊物上连续发表《潜治斋随笔》和《中国文化四大罪人》。
解放后,被视为伪人员。通知其开会,不予理会,反去开封,后去西安。1950年被捕押回邓县,1952年以“吊打农民”,“占农民土地”,“勾结乡长打死中共工作组长及煽动群众抢仓”等罪,处以死刑。一代学人就这样结束了短暂人生。
郭先生的著作经历了多年后,被大陆和台湾多家出版社出版。而其家人却毫不知情,这严重损害郭伯恭家人的合法权益。

尚钺(1902~1982年),原名宗武,字健庵,又名谢潘。笔名依克•子丹。信阳罗山县人。早年在北大接受鲁迅先生指导,从事文学创作。有短篇小说集《斧背》•《病》。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对他的小说作了介绍和评价。
1926年北大毕业后,投身革命,并与次年参加共产党。领导了罗山•光山一代的秋收起义。1928年两次被捕,1929年被党营救出狱后,到吉林毓文中学任教。他教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朝鲜领导人的金日成,金日成称他是其“马列主义启蒙老师”。
解放后尚钺一直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主编了《中国历史纲要》,著有《中国资本主义关系及演变的初步研究》•《尚钺史学论文选集》•《尚氏中国古代通史》等。文革中受到严重迫害,1978年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系主任。

姜德明先生书中谈到《鲁迅语录》,不过姜先生收集的都是解放前的版本。文革开始时也发行了大量《鲁迅语录》,但是文革小组认为鲁迅再伟大也不能与主席并肩,后来就下令把《鲁迅语录》销毁。在我的藏品中,有三本文革中遗留的《鲁迅语录》。一本是河南二七公社出品,共298页。一本称是东方文学社所编,共129页。一本不知何处所印,共280页,只是最后一页题有:“鸳鸯飞禽情贞操,革命的友‘宜’更重要”。看来革命小将不仅造反有理,也会谈情说爱。只是革命的友谊,是用金钱的便宜来衡量。
作者:御景江山  提交日期:2009-01-05 08: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