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的问题在哪里?本人的看法如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51:30

富士康的问题在哪里?本人的看法如下:

 


勤劳,必须有令人满意的回报。


例如微软的模式,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成正比,企业成功了,员工也致富了,这样的勤劳致富是正常的,这样的企业壮大是正当的,这样的社会发展是健康的。



 


再以福特公司为例:


1914年1月5日,福特公司福特公司率先实行8小时工作制,并宣布向工人日支付5美元的最低工资(几年后又提高到每天6美元,在经历1929年底股市崩盘后又将这个标准提高到每天7美元),这是当时许多实行9小时工作制企业日支付工人工资的两倍。


 


1926年9月,福特公司又开始将每周8小时工作日由6天减为5天。在公布实施每周工作5天的制度时,福特说:“美国已经做好了5天工作制的准备,这一制度最终将推广到所有的产业部门。”

  福特实行高工资、8小时工作制和每周5天更短的工作时间安排,理由非常简单,即让工人们有钱也有时间来购买企业生产的产品。


 


福特说:“如果人们工作的时间越长,休闲的时间就越短,那么他们购买商品也就越少。缩短每周的工作时间,对于消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工厂都回到原来的状态,即每天工作10小时,那么整个国家的工业将归于衰退,因为人们没有时间消费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


 


如果工人一天到晚在车间忙着,那么对他们来说汽车就毫无用处,这又将对其他方面产生连锁性的消极影响,因为汽车将使人们的行动更加快捷和方便,使他们知晓世界上发生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生活圈子、消费更多的食品和更多的书籍、更多的音乐制品以及其他更多的商品。”


 


福特认为,要想提高劳动生产率,绝不能通过占用工人更多的时间或类似的愚蠢行为来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依靠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方法、提高机器工作效率以及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来实现。


 


在实行高工资和更少工作时间的同时,福特还通过优质低价的产品经营来最大限度地创造市场有效需求。


 


自从1908年生产T型车以来,与该车产品质量持续更新升级相对应的,是其总体售价的一路下跌:1908年的售价为850美元,到了1927年最后一辆T型车下线时售价仅为290美元。福特说:“轿车价格每降低1美元,我就可以新增1000个购买者。”实践也反复证明了这一点:1908年,售价为850美元/辆,当年销售总量为6000辆;1916 年,售价为360美元/辆,这一年卖出6万辆;到1927年最后一辆T型车下线时,与290美元售价相对应的,是20年1500万T型车的销售总量——这一销售纪录迄今仍是空前的。


福特的决策是深谋远虑的,让造车的人能用4个月工资买到一辆车,高效率生产离不开高消费人群。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福特一路下调产品价格,并非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因为,在当时福特生产的T型车数量是整个世界汽车总量的一半,几乎没有什么汽车公司能与之竞争。

  对于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与优质低价的产品销售,福特给出的理由是,持续的高工资支付是市场消费的恒久动力,“最恰当的工资则是雇主能够持续支付的最高工资。如果你降低了工资水平,那就相当于减少了你自己的消费者”。



 


再看富士康:


1988年,鸿海在深圳西乡崩山脚下开办了百十个人的工厂,这家名叫“富士康海洋精密电脑插件厂”的企业,是富士康集团的第一个制造“根据地”,也是今天威震世界的全球IT代工冠军富士康科技集团的起点。



1991年,鸿海在台湾上市,连接器业务已是台湾第一、亚洲第六。



2005年,富士康营收超过了韩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全球500强排名第206位。2006年,富士康销售收入(500亿美元)4125亿元人民币,全球500强排名第154位。



 


美国《商业周刊》自1998年以来每年都举行一次“全球IT百强排名”。2003年,富士康排名第八,2004年排名第四,2005年一跃成为“全球IT百强”第二名。富士康是“全球IT百强”榜推出以来,唯一连续9年上榜的华人IT企业。



 


富士康成长了,郭台铭暴发了,可是他的员工却绝望了,纷纷跳楼,问题就出在他的发展模式上。


 


而富士康的发展模式,恰恰就是今天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这也是今天我们探讨富士康事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