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式的知识分子(“我的读史札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49:12

屈原式的知识分子(“我的读史札记”)

陈中源(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人民日报 》( 2010年06月15日   04 版) 

  读书版“我的读史札记”征稿启事刊登以来,广大读者投稿踊跃,今起将陆续刊发其中的优秀之作,欢迎大家继续关注这个栏目并不吝赐稿。

  ——编者

  

  怎样才算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读一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我们或许可以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身上找到一点答案。

  首先,要有智有识。《史记》评价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是凭借过人的才干,屈原治国理政,重任在肩,“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而当楚怀王受到秦国诱骗,欲往秦国之时,屈原又审时度势,看穿秦国野心,果断劝怀王不要前行“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知识分子,正以智识而当其称,修习其业,敢为人先,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更有用武之地,更应该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投身科技、政治、经济等各项事业,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要有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怀。屈原的爱国心从未因自身地位的改变而动摇。受楚王信任之时,他固然竭忠尽智,遭到疏远之后,依旧心系国家。张仪使诈,楚国绝于齐而困于秦,但楚怀王居然听信郑袖之言放走张仪。此时屈原已遭疏远,但他从齐国回来之后依旧不忘建言:“何不杀张仪”?这一份责任和担当意识并不因为自身境遇的变化而改变。对今天的知识分子而言,当面临物质以及其他待遇考验的时候,是不是还能凭借自己的良知和责任意识,“进亦忧、退亦忧”,对国家和社会有着自觉的担当?

  最后,还得有高洁的志趣。屈原在“举世皆浊”之时依旧保持了“独醒”的姿态,《史记》称之为“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相比之下,今天不少教授被戏称为“叫兽”、专家被呼为“砖家”,正是因为丢失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的基本操守,只为稻粱谋,一心替利益和金钱说话,丢弃了学理和大众。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高洁之志,值得我们反思。

  能、情、志,把这些作为当今合格知识分子的几点参考,大致是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