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祖忻《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0:47:14
古为今镜  美为我镜
----读张祖忻《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有感
05年底全国范围内对于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定义、定位、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其实就是教育技术的本体论)展开了一轮深刻的讨论,那时的我做为一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对这些讨论还只是可望而不可及。去年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来,我读了一些关于本论论的文章,总的感觉就是有很多重复性没有实质作用的研究。有不少文章都是从定义到定义来研究教育技术的历史发展。这样研究出来的结果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当然我们可以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我们国家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人员的专业背景相差甚大,有物理学,传播学,教育学,计算机方面的,等等。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说,我们的学习都是在自己本来经验的基础上对于新事物的建构,所以说对于一个新事物的认识与我们原有的知识经验,文化背景等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说由于研究人员的专业背景的差异也会导致对于教育技术的各方面的认识都很难达到统一。因此我们有必要找到一个能够充分说明研究合理性的依据,我认为这就是教育技术自身的发展史。发展史都是已经过去的了,我们无法对它改写,充其量做为一个旁观者对它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进行总结从而指导我们现在的研究。这也就是我的文章的题目取名为古为今镜,美为我镜的意思所在。
在我看的书当中,张祖忻的《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以下简称张书)是最系统的,最全面的论述美教技史的书。张书是采取总—分的结构展开的,第一章先总述了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采取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主要方面追溯的观点:一是视听教学的发展;二是个别化教学的发展;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这种观点是大家比较认同的观点。
从第二章开始分别介绍了视听教学论、传播与视听传播论、行为科学的影响、教学媒体研究及其理论意义、教学系统方法等,这一系列的介绍是对第一章总述的进一步阐述。
最后简单的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读了张书这本书,之前许多疑惑的地方都不解自开了,在这里想把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一,我认为通过书中所提到的以下几种主要观点:“媒体论”、“教具论”、“产品论”、“过程论”,对于美教技的发展可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首先,“媒体论”“教具论”都是在视听教育时出现的。“媒体论”是指人们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如何利用视听媒体的特点使教学形象化,而忽略了对于视听教材的设计、开发、制作、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其实就是人们太重视媒体本身的作用了,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即使是媒体再有用,教师不愿意接受它也是没有用的。这是因为不少教育家受培根的唯物主义感觉论的影响,认为人总是通过观察事物本身,来获得知识的,因此语言教学不能够离开事物空洞地进行,学校教学必须重视使学生积累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后来受霍本和戴尔的视觉教学的理论的影响,人们就越来越重视视觉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可是却不注重对视觉教材进行开发,利用,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没有多少真正好的、适合课堂教学的教材。其实这个状态和我们现在很热衷的基于网络的教学一样,大家都认为网络的突破时空的限制,拥有大量共享资源等等特点对于学习者的学习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可以利用基于网络的教学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可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好用的、真正能够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的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并不多,即使平台设计的很好,可是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够维持多久呢?我们只是热衷于对空洞的理论以及平台设计、使用进行分别的研究,而忽视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也该醒醒了,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的重复研究进行的已经够多了,我们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物力财力去开发新的平台,而只要把我们现有平台进行改进,并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如何使平台真正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做好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就够了。
“教具论”则认为使用媒体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课堂教师。“各类训练辅助物和设备应作为教具,而不是作为教师使用”,“视听材料并不能代替好的教师,它们是在传播过程中帮助教师的补充材料。”“教具论”在现在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例如有些老师就认为PPT就是一个电子板书,这样一用,就弥补了自己的粉笔字难看的不足。如果考虑性价比的话,我们何必用PPT呢,板书写得不好教学效果也不一定就不好啊。
其实不管是“媒体论”还是“教具论”,它们的重点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物”——媒体的选择与使用。后来,由于早期系统观的影响,专家们认识到了应该放弃对“媒体”进行孤立的研究。早期系统观首先研究教学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然后针对问题设计相应的教学系统,教学系统实质上就是一个为解决特定的教学问题的完整的教学“产品”。因此,视听领域出现的早期系统观实际上是一种“产品论”的思想。“产品论”认为,这一领域的基本单元应是“系统”或“产品”,而不是孤立的“设备”和“材料”。这应该就是我们今天的教学系统设计的雏形。在此同时传播理论对于视听教学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传播学认为传播的过程是“一个没有开始没有终了,没有固定结果的事物……在一个过程之内的各因素交互作用,每种因素影响其它所有因素”,这样一种观点就使人们认识到当时仅仅重视媒体的使用的研究的狭隘性,应该研究信息从发源(教师或教材)传递到收受者(学习者)的整个传播过程,如果孤立的改进该过程中的媒体,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早期系统观与传播理论的结合,就形成了视听传播论。视听传播论对“过程”的研究代替了视听教学注意“物”的研究。这就是 “过程论”的出现。其实“过程论”是对“媒体论”“产品论”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看,美国教育技术的最初的出现就是源于人们对于“言语主义”的不满,同时又有直观教学观的影响,逐渐多的人认识到需要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直观的、感性的材料,以来替代那些言语的经验,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人们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对于视听觉媒体的研究。后来由于受到传播理论与系统理论的影响,人们认识到只是研究媒体而不对于教学的整个系统过程进行研究的话,对于教学实践是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的。于是就出现了“产品论”,“过程论”。也就是现在的系统教学设计的雏形。
二,读完张书,觉得整个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其实电化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在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体现,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研究美教技史,吸取它们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促进电化教育的发展,避免走弯路。
我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
1,我国电化教育的出现最初是幻灯,电影等在教学中的使用,那时电影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泛,不只局限于学校课堂中。而后来应用领域却渐渐的仅限于学校课堂了。这和美国不太相同的是美国教育技术最初是在学校教育领域内出现的,后来在军事教育中得到了大步的发展,再后来和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许多公司都参与了进来。为了教育技术的前途,我们也应该不只把它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要把它扩展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2,我国关于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的名称之争在美国1960年左右就产生过,当时这一领域内的名称有很多“视听教育”“视听传播”“教学技术”等等。最后经过讨论把当时的视听教学部改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即AECT)。
3,对于教育技术概念的引入,按说是件好事,我们学习别人的先进理论,但是对于它们的东西我们不能够一概的接受,而是要有选择的吸收,吸收对于我们有用的,来指导我们实际的学习和研究。比如说我们应该吸收美国教育技术对于学习理论以及传播理论、系统方法等相关理论的重视。
4,我国的电化教育在理念上相当于美国视听教学时期的“媒体论”,就是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而当时“媒体论”就是以视听教材的研究与应用为核心的,只是“媒体论”时期的媒体没有电化教育所说的媒体包括的范围广而已。
5,我国现在其实还存在一种“媒体短视”,就是对于新兴媒体的热衷。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提倡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对于不利用它就可以上好的课,我们何必花费那么多的金钱去赶时髦呢?我们应该放弃对于新兴媒体的热衷,只有合适的媒体而没有万能的媒体。但是我们也要避免做过多的媒体对比研究,媒体对比研究有意义的前提应该是同种媒体的使用方法有很多,不同的使用方法对于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的说某种媒体多么多么好。例如现在常用的网络来说,我们可以完全把课本上内容照搬到网络上,也可以进行全面的分析设计出适合学习者需要的课件上传到网上,这样两种使用网络的方法就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效果,也许对于前一种,学生还不如看课本方便呢,而对于后一种来说就会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媒体对于教学所产生的效果不单单在于它是否先进,而在于它的使用方法是否适合学生以及学习内容呈示的需要。
其实对于这本书的感受颇多,由于时间匆忙先写出来这些,比较乱,以后会慢慢整理思路,争取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