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02:47
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
  
  在目下这个当口,所有人都在谈论“经济危机”。仿佛中国的经济突然遇到了拦路虎。但是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的危机,其实早就出现了。我不是专门研究经济的专家或砖家,我只能就我自己所观察到的和所了解到的情况对事情做出判断。我认为,中国经济的危机,其实早在2007年就已经来了——全国上下疯狂地“全民炒股”的画面昭示着经济危机撕开了全面进攻的决口,而祸根,则是在更早的历史时刻埋下的。但是今天我不谈什么事件“标志”着危机的到来,其实我也没有那个精力去深入厘清那个时段各个事件在这里分别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我想就什么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谈谈我的思考。
  
  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危机逐步发酵蔓延,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各自的应对措施。就中国来说,胡温共同发出的声音是: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这个说法我认同,但是,如何办好自己的事情?现在中央政府的手段是:扩大投资,提振内需,拉动消费。
  
  但是在我看来,虽然“拉动消费”的说法是对的,但放到中央政府发布的信息的整个语境中进行考量,我想,中央政府的做法,将来所得到的结果可能会让它大为失望,当然,也更让全体老百姓大大失望。因为,中央政府直到今日,还是没有抓住现在中国经济危机的根本,它还没弄明白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不过,也可能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门知道的,但就是不说(这涉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绑架政府决策的话题,有时间另述)。
  
  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不是“金融危机”,不是“经济过热”或者“过冷”,不是“出口衰退”,不是“内需不振”,不是“城乡差距”,更不是什么“股市跳水”、“楼价下跌”。现在那些所谓的“专家”所做出的诊断、所开出的药方,很多都是短视和不负责任的。
  
  本次金融危机发源于美国,肇端自金融业。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充其量也就一个影子怪兽而已,它最多只是迈了一条腿进来,但要说它就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那还为时尚早。而且重要的是,由于中国对金融以及资本市场的有力管控,目前这场危机更多的还是心理层面上的影响比较多,当然,随着时间推移,实质的影响肯定会到来的,而且肯定也不会是温和的。但是,就算它真的在今后又引发出了中国经济的什么问题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也只能算是个外因。
  
  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我很赞同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的判断,既不是过热,也不是过冷,而是过热和过冷同时存在的二元经济现象:一方面是苦苦挣扎的以制造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部门;另外一方面是极其火爆的以拉动GDP为主导的垄断、建设工程等部门,包括钢铁、水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大型国企、替他们融资的银行等等。但是,这也只能算是中国经济畸形发展的一个写照,是果不是因。
  
  至于“出口衰退”,那就更加的“是果不是因”了。一个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严重地依赖出口来维持经济的增长,那只能说明这个国家本身存在问题。大家看看世界上,哪个经济正常的国家需要像中国这样的“出口创汇经济”的?
  
  “内需不振”(内需不足)这个说法我认为已经比较接近答案了。据中国社科院2008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居民消费额占GDP的比重只有36%左右。(http://money.163.com/08/0103/10/419CL3F9002524SJ.html)而欧美日本的这个数字是在70%左右。(郎咸平语)但这仍然不是本文所提出的问题的解。它只是本文所要阐述的根本问题所引发的最靠近开端的一个链节——所以我相信,如果我们的内需(指居民消费,不包括上文提及的“过热部门”的部分)能够真的拉动起来的话,则中国经济莫说渡过这次全球性的大萧条,甚至还能为其它国家尽快恢复起到重大积极作用。
  
  “城乡差距”所造成的大面积的严重的社会不公,早被广为诟病。由于人为的城乡分割所造成的严重的贫富差距,其所造成的严重恶性后果之一,即是占中国绝大部分的农村人口,尽管也有着相当强烈的消费需求,但却没有足够的购买力。——当一个国家的大部分国民都没有足够的购买力时,那就很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出口外向型经济”了。但是城乡不公、城乡差距的出现由来已久,虽然是中国社会“重要”的问题,但至少目下还不是“紧急”的问题——开拓农村市场以提振内需是解决当前经济不景气的路径之一,但鉴于农村经济一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和比例,所以这个问题仍然不是本文的解。
  
  持“股市跳水”、“楼价下跌”看法的人,不是自己已经在股市摔到找不着北了,多半就是炒房炒迷糊了——如果这个人还说他是个经济学家的话,那肯定是良心被某种动物叼走了。
  
  中国经济当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全体老百姓对于自己的未来严重缺乏信心,内心充满了对于不确定性的惶恐和焦虑。这才是中国经济当前最应该着力解决的事情。(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中国经济”,不是“中国社会”)
  
  国民的信心乃是支撑一国经济发展的最底层的软因素,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如果国民对于未来生活丧失了信心,当全体老百姓都被迫“清心寡欲”的时候,任何的“措施”、“刺激”都将是空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全体老百姓对于自己的未来如此缺乏信心呢?
  
  我们先来看一段并不太远的历史。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中央多部门打起了国民“高储蓄”的主意来,说是因为大家都把钱捂得紧紧的,所以才会造成内需不足,经济不振,必须抑制储蓄,“将存款赶出银行,刺激消费和投资”。有了这个说辞还不够,还得再加上其它漂亮的论调:调节高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赤字。在这三个名目之下,利息税正式开征。
  
  可奇怪的是,自从1999年实施了包括开征利息税等所谓“刺激消费”的措施以来,居民储蓄依旧一路攀高(1999~2007年,除2000年为7.9%、2007年为6.8%之外,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速度每年都在11.6%~19.2%之间),老百姓手里有了钱之后,第一反应依旧是“存银行里”;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居民的存款放在银行里已经是负利率了,再加上利息税的盘剥,其贬值速度更快——可为什么全国老百姓还是要把钱都存在银行里,不“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消费和投资呢?
  
  你去问一个在城市里有体面工作的白领,为什么要把钱存银行里而不拿出来消费,他会告诉你,因为他要攒钱买房、供房,虽然有一个在外人看来很体面的工作,可他的人生中有二十年三十年都不过是在为一套房子打工。
  
  你去问一个下岗职工,为什么要把钱存银行里而不拿出来消费,他会告诉你,家里老人上了年纪了,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生个病要往医院里面送,现在医生见了你的面,第一句话问的已经不是“哪里不舒服”,而是“带够钱没有”。完了他还会嘀咕,现在失业了,也没保险什么的,就是存银行里的那些钱,能养几年老都难说呢……
  
  你去问一个农民,为什么要把钱存银行里而不拿出来消费,他会瞪大眼睛把你上下打量一番,再告诉你那钱是他全家一年劳作的收成再加上求爷爷告奶奶借来的,孩子下个月就要开学了,那钱是要拿出来“消费”给某大学了;末了他还会说,前年他爹生病住了一回院,病没治好人也走了,可欠下的债到今天都没还清。
  
  这些人的回答就是答案。
  
  房价畸高:政府不仅放弃了自己的职责,没有根据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去建造适当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而且反过来和房地产商一起,抬高楼价、榨取老百姓的血汗钱。本来房价高就算了,可以期待根据市场规律和价格回归价值的原理,当房价降到合理区间的时候再购房,可问题是,现在政府这个本应是市场公平的维护者,竟然与房地产商沆瀣一气,在房价疯狂上涨的时候放任甚至纵容房地产商通过囤地、“惜售”、虚造楼盘销量等非法手段人为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造成市场恐慌,哄抬楼价;而当房价稍有一点向其本身价值回落迹象的时候,地方政府居然喊打喊杀一样争相跳出来“救市”,就算是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也“义无反顾”。残酷的事实使得老百姓住到“合适价格”住房的美梦破灭,既无法与嗜利的资本家博弈,政府又靠不住,那就只能自己攒钱了。
  
  看病贵:政府把本应由其承担的普遍基础医疗服务全面推给了市场,又没有对市场进行尽职监管,以致药价虚高、医疗费开出天价,造成“一病返贫”、“小病挨,大病扛,重病等死见阎王”等大悖人性的恶果。
  
  上学难:政府现在号称免除了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可实际上学生家长的负担还是没有减轻多少。还有更严重的大学学费,我们大学的教育水平是越来越不济了,可收费水平却是屡创新高,大学学费和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之高,那是世界罕见的。中国的所有高校数年前都还在大力鼓吹“教育产业化”的高调,现在发现人民已经上不起学了,教育部赶紧恬不知耻地说“我们从来没有提过教育要产业化”。可现在的现实情况是,学费居高不下,“后勤服务”都交给“后勤集团”,宿舍费贵过租房(按每人所占使用面积的单价计,还不考虑其它配套家具、环境等),学生食堂在享受了国家补贴之后依然卖出劣质食物……当“不让孩子读书脱不了贫,让孩子上大学则穷得更快”成为更多人的共识之后,学费就成了整个国家的痛。
  
  养老无着:关于养老,农村的情况就不说了,反正大家都知道国家有什么好处从来都不会考虑到非农户口的。至于城市,依然有大量的人口没有可靠的养老资本,就算是有养老保险的人,心里也是没有底的。为什么?因为现在以国家名义做出的承诺——国民与政府订下的“交纳保险费,到期领取养老金”的契约,就目前的情势来看,也将要被政府单方强行违约了——推迟五年退休,多交五年保费,晚五年才能兑现原先政府信誓旦旦所许下的诺言。现在不少人已经不担心到时能拿到多少养老金了,他们担心的是,到时还能不能活到那个年龄够领养老金!
  
  看看,在老百姓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他们会因为要买房而不敢消费;当他们还完房贷还未来得及喘口气的时候,小孩又要上学了,家里的老人要看病了;等到他们老了,他们的孩子也在重复他们之前的路径时,他们发现自己居然难以养老了。——这就是现在中国老百姓最担心的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不用政府一天三吆喝,大家伙自然就会高高兴兴争着进行“消费”的,谁不喜欢吃香的喝辣的玩点有情调的?
  
  于是,大家看到火爆的股市,那就把钱投进去吧,跟着大行情赚一点?你以为老百姓都是丧失理性的,都愿意一窝蜂扎到股市里,即使不知道什么叫“阳线”、什么是“蓝筹”?错了,因为如果没有“横财”,他们这一辈子都别想住上自己的房子、过上安宁的生活!所以,即使明知A股市场就是个大赌场,那也得拼了命进去搏上一回。可我们知道,A股市场是一个零和市场,惨绿的盘面告诉所有的中小股民,你们都错了!
  
  这就是最后的悲剧,在政府的管控下,进场的中小股民非但没有赚到钱,反倒把原本就不多的血汗钱统统送给了庄家。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凡是人生之中最大笔最重要的那些开支,在征收了我们名目繁多的税费之后,政府根本就没有打算履行它公共服务的职责,把一切都推给了“万能的”市场。就连资本证券市场,也成了监管部门的玩物。
  
  相对于几十年的人生来说,一时的物价高不是问题,暂时的投资损失也不是问题,可要命的是,在这些问题的背后,老百姓对这个畸形的财富分配模式已经丧失了信心,甚至于所谓的财富分配模式已经异化成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掠夺模式,这种可怕的现象彻底打击了老百姓对于未来的信心,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对于未来的一个个不确定的问号。——这就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
  
  既然政府不可依靠,那就只能靠自己了——有钱就存起来,留着办这些重要的大事用,千万不能随便花掉。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怪现状:一方面自1991年以来,国民经济每年都以超过7%(尤其是2003~2007年每年都超过10%)的高速度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居民消费额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61.8%稳步下降到了2007年的36%(官方说法是“36%左右”),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逐渐下降到2007年的35.3%。这些说明什么?说明依靠政府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拉抬的GDP创造了经济的表面繁荣,但老百姓并没有从经济的“增长”中得到实际的好处,所以他们可供消费的钱更少了,敢于消费的人更少了。事实就是如此清楚和简单!如果再考虑到财富分布的不均匀性(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则普通老百姓的情况比统计数字所反映出来的还要悲观。
  
  所以,不管政府如何宣导,如何调控,在没有解决老百姓的信心问题之前,内需的情况是不可能有什么起色的——内需的强大需求本来就是摆在那里的,只是老百姓都没有钱去消费而已。即使我们有样学样(很不幸的是,我们还经常学的是人家的皮毛),跟着别国向国民发放现金或者消费券什么的,对于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来说也只能是一次过的毛毛雨,甚至于连毛毛雨都没有,只能听见雷声——因为发钱就这么一次而已,而老百姓对于今后的生活预期,并不由于政府发了一次钱就会发生什么改变,结果发出来的钱基本都会转变为储蓄存款(消费券则会变现,同样存进银行)。
  
  所以,想要中国的经济尽量平稳地渡过这次危机,尽最大可能启动内需市场是唯一的处方,但要启动这个市场,就要让老百姓都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要让老百姓有足够消费能力,已经不能指望通过企业加薪来解决(而且杯水车薪式的加薪本来就承受不来这么沉重的担子),唯一的办法就是政府对上述诸多妨碍老百姓进行消费的不公现象进行彻底的变革,真正贯彻“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使得老百姓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一个确定的预期,恢复老百姓对于未来经济和生活的信心,这样,原来在银行里捂得紧紧的钱自然就会自动跑出来进入消费领域的。
  
  但是就目前政府采取的措施来看,情况是很悲观的。所有的应对措施中,连一点能够真正解决上述不公现象的内容都没有;倒是国家发改委门前重新聚集起来的车水马龙让我们看到了又一批属于过热部门的项目又要上马,腐败官员们又一次中饱私囊良机的到来而已。
  
  以上就是我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看法。现在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如果政府还是拖着不解决的话,后面的道路将会越来越艰难,将会由经济问题演变成严重的政治问题,甚至于累积起更加严重的社会矛盾,而万一这种由于社会各方面的严重不公所积累起来的民怨被突然引爆的话,其后果,显然不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希望看到的。
  
  附注:本文所表述的,仅只是中国当前经济领域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任何问题都是有其根源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中国当前经济的最大问题,它的根源是什么呢?这已经不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了,如果后面有时间,我会把它写出来。
  冬大重重
  草于2008年11月12日
  就于2008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