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橋沈氏宗譜.卷二 - shenms63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21:48

師橋沈氏宗譜.卷二

默认分类 2010-06-02 17:41:01 阅读1 评论0 字号:大中

    沈師橋記

橋名沈師意固宏深矣方太府卿在初卜居於此祇俗之長厚耳其

敦詩說禮之風尚未廣也迨太府卿致仕家居慨然以師自任爲之

建塾於河之南北擇鄉之子弟俊秀者給廩餼以義教之因架橋以

通南北書院而一時英才濟濟多所成就故門人萬琦遂以沈師名

其橋誌不忘也且使後人念沈氏之所由興實以義學開瓜瓞之祚

而咸思教育於鄉黨俾秉耒之民盡化爲横經而由一鄉以至一國

由一國以至天下罔不親師取友以臻於郅隆則太府卿之私淑益

廣矣沈師之意不誠宏深哉若夫穹影高環類懸虹也曲影横垂象

臥龍也脈絡斷岸亘古今也鎖注清流關氣化也杲杲日出金魚戲

水瀼瀼露滴蒼苔炫珠而且清風明月吟咏於斯嘉言善行講貫於

斯則此橋之勝槩美不殫述而余第懼夫往來於斯橋者僅埒諸十

一月之徒杠十二月之輿梁爲濟人之一事而豈知太府卿之以司

徒教萬民而賓興之乎余家於此有年矣海於秦漢地於唐宋而今

則彬彬乎禮樂時時扶杖環橋以聽深喜教澤之無窮也於是著爲

說以垂世云    旹

大宋淳熙十五年戊申春二月      太常博士邑人羅淳頓首拜撰

    沈師橋記

師橋者鄉大夫沈公建而名之者也沈公家世河南之沈邱簪纓鵲

起而公獨慨然有志於伊洛之傳實與龜山豫章往復研究正脈者

無何金人入寇靖康之後乃扈駕之金陵又之東甌之四明而來家

於此時建炎三年也公故饒於貲好施與復念窮鄉僻壤無人振興

絕學因力行其所習於伊洛者友教都人士相質疑問難終日談道

不輒一時從遊者衆因建塾於河之南北且架橋以通行而思所以

名之門人萬琦作而言曰我師以義學剏此橋則橋乃師之橋也名

之曰沈師可乎衆咸以爲然因請說於余余曰不亦善哉其名也昔

唐韓子謫潮而潮人始知學隋王子隱居河汾而從遊者稱爲河汾

夫子則爾師以伊洛傳淑爾諸弟子眞不愧乎師者矣且古者太宰

九兩繫邦國三曰師大司徒六俗安萬民四曰聯師儒故家有塾黨

有庠州有序國有學而跨於泮水辟雍者即以泮橋名之則沈公作

師以剏橋誠有如萬子之所名者異時海濱巨室相與溯河而環橋

門亦孰不興起於斯文萬子其可以余之說告沈公也夫萬子其亦

可以余之說告諸弟子也夫

大宋淳熙十五年戊申八月之吉        大學士邑人羅  炳謹記

    沈維時先生義學記

今上歲庚午余典試兩浙彀沈子陣師諱文雄爲門下士更七禩丁

丑余分試南宫彀沈子其旋諱履祥爲同房生更三禩庚辰沈子友

蓀諱宸荃彀春闈執經及門就函丈列三子者陣師潛謐其旋彜懌

友蓀爽塏咸厥畏友孚乃世締往余雁班詞苑洧盤李先生諱一鵬

獬踞臺端異服同僚嘗丐余家乘序言知李派沈系若凡茅邢祭同

出周公向蕩樂華俱本宋子洵大江南望族也既余纍釋還廬閉閤

友蓀以使命臨閩造廬竟談累日夜手持半札顴濡視下向余丐義

學記余披顛末知義學由沈氏始祖諱恆者號維時先生家居河南

沈邱爲伊川先生私淑弟子靖康末扈高宗南蹕諸郡邑建炎二年

拜太常博士乾道初歷官朝奉大夫兼督明州市舶管內勸農賜金

魚袋時歷邊郡履慈鳴鶴鄉環山帶海土宇恢厚遂乞身契築念境

土荒略未洽文教因建塾於河之南扁曰海隅書屋義教士類授伊

洛傳力贍薪蔬博貯典籍敷錫廣大紬繹精微猶念水道縈迴學者

往來紆阻復捐資架梁以便南北門人萬琦等尊其名曰師橋宋學

士邑人羅炳著橋說刻於石余凝席瞪思浙閩數千里翳師橋目諸

則未新宋明數百年翳師橋耳諸則未熟訖讀沈李家乘選舉攷兩

家子弟借孔氏贊定刪修遺言繽紛姓氏錯綜甲乙榜者數十餘人

嗣起焜煌更艱枚列然後知義學教澤前者淵邃龐懋後者激薄砰

訇弸中者彪外積久者流長履信思順恆符也奚竢目新耳熟哉余

舊隷史籍不敢漫污簡牘核其根枝如旐斯斾表其徵應如鼓斯桴

寧曰諛沈氏先賢寧曰酬沈氏世締來許之昆裔紹續其硎淬也橐

合之士林祭酒其劘切也            明漳州石齋黃道周譔

    沈氏師橋記

國家治亂係人才人才得失係師學甚矣師道之重也余蒞慈邑首

遵科試令典搜拔人才獨師橋沈子搆五經業應制科選是時臘日

寒促沈子合四書五經凡七藝古奧奇暢風簷寸晷立就數千言余

心異之特置高等以式多士居無何余在越邸給事瑣闥雖干戈擾

攘而余得優游禮省中沈子攜御覽五經大義救時四務書謁余趣

余奏上余即日疏請特授沈子貢舉且須時官以博士沈子堅不肯

就一日別余去余蔬餞署中語頃笑問曰子業五經師於何賢乎沈

子曰淵源自家學耳余又心異之沈子出譜略指言自南宋迄國朝

以沈合李數百年間由周易登鄉書者七人由尚書登鄉書者六人

由毛詩登鄉書者十五人登甲第者十人由春秋登甲第者五人由

禮記登鄉書者五人餘由郡邑明經入太學者且比比矣余又笑問

曰子族徧舉五經師授於何賢乎沈子又曰淵源自家學耳余益心

異之沈子遂言始祖維時先生諱恆者爲程門私淑弟子扈宋高宗

南渡由太常博士歷官朝奉大夫致仕家居建塾儲書講學於河之

南其北厓學者阻水縈紆來往遐渺先生貲造輿梁以便屐齒諸門

人罔不愛先生德先生尊先生者相與聚謀指名師橋以致忠敬之

思師橋之說由此昉也沈子遂跪進曰先生盍爲我記之庶幾表揚

祖德而家學淵源不冺於後世乎余攬手肅起之曰唯唯夫師有經

師有人師博我以文經師也約我以禮人師也然二者不得偏舉聖

人往矣而聖人之心不往聖人之經留之也故浮視之經學爲糟粕

之言細繹之經學爲性命之液也伊川先生亦曰惟綴緝聖人遺經

庶不浪度歲月爲天地間一蠹耳余思維時先生當剏興義學時羣

賢匡坐授伊洛傳其指點要略大較必易象春秋禮樂詩書之教也

其闡抉微詞奧旨必易象春秋詩書禮樂之教也約禮即在博文之

中人師不出經師之外烏容岐視哉即觀沈氏諸先達分受一經標

姓名通仕籍雲蒸霞蔚舒展經綸是則顯諸仁而使天下之人無不

蒙其澤者先生之師道也先生之師道用則行之之道也即今沈子

博習羣書堅臥不肯出隱居講學遂以五經分授鄉里是則藏諸用

而使後世之士無不蒙其澤者先生之師道也先生之師道舍則藏

之之道也由此觀之先生之學見諸行事則行事之師託諸空言則

空言之師也顯諸一時則一時之師傳諸百世則百世之師也公明

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余於沈氏之師橋亦云沈子諱潛

字乾初操行卓犖著述甚富有已成鈔定者二十六册共計一百七

十餘卷草藁未定者數十卷皆全體大用之書也惜無資付剞劂令

藏其家謹護之以竢後之購遺書者將家學淵源益不朽於霄壤矣

賜進士出身禮科給事中前提督浙江學政維揚王玉藻撰

    重建沈師橋記

夫鳴臯之師橋沈氏世居吾慈之西北自宋建炎間始也建炎初沈

君諱恆者以太府卿扈高宗南渡越金陵甌郡四明來家河北時剏

義學駕橋以便從遊者因名之曰師橋事詳大學士羅炳記中迄今

國朝蓋三百餘年於兹矣乙丑春信國湯公以禦倭寇故奉上命至

沿海築觀海等衞所數十城又築塘捍海沈氏眞五君諱允明者與

領是役因以橋請於湯湯爲之移置之曰吾俾爾後多子孫多財亦

多仕乎湯固精於天文地理之學者然豈奇中如射覆之術哉人多

則庶矣財多則富矣仕多則又教矣庶而富富而教王道其有助乎

夫湯公以開國元老築城海上蓋建國親侯比之象也而下比眞五

君爲定此橋易之師曰君子以容民畜衆異日者君之子孫與此邑

此衞大邦維屏大宗維翰蓋相表裹哉抑沈之先以義學故建此橋

洋洋表東海當胡元時沈在中葉不絕如綫今爲大明矣聖天子方

履二帝三王之舊矣沈之子若孫其學而仕乎予維眞五君一布衣

耳力能致信國必其人物言論良足重者其後必興吾信信國之言

不誣矣是年冬橋成來徵余言余是以書橋故址西北今前東南數

百步坐子向午兼癸丁三分云

洪武十九年丙寅春王正月

              晉國太傅前太子正字邑人桂彥良頓首拜撰

    重修海隅書屋記

夫和璞天下之至寳也必待琢磨以成器毛嬙天下之至姣也必待

脂粉以成容人類天下之至靈也必待學術以成功廢文學而欲肩

巨任必不濟矣學問之道其可廢乎昔太府公首尚禮樂義教士類

授伊洛傳建塾於河之南額曰海隅書屋至今及門英賢濟濟永昌

先生隱齋夫子咸繼述之此誠沈氏元運之所由興也即杭之龜山

書院永嘉之五峯書院無以踰此然而日月如流漂搖剝蝕屋虧其

桷棟失其楣者不勝指計焉紹定四年吾師隱齋夫子退居目擊愾

然繫懷曰此乃傳鄒魯之學講修齊之道者也入斯堂升斯座而棟

宇垣墻顧多勿飭可乎於是刻石鳩材按册程工匠者司斤陶者司

埴奔走者司鍤畚柱之圯者礎之甍之腐者棟之除鳥之糞鼠之跡

而垣壁之門廡之而墨雕粉繪之而瓦縫釘豆之屋自櫺星以内皆

重葺之岧嶤也堂自講究以外皆重開之丹堊也階無蔓草廊無頹

墉故武新模煥然彰美翼翼乎舞飛燕而宿流雲蹌蹌乎鸛臥於巢

而鳥語於牕所以安棲士類俾得春誦夏絃以成學術者端係此矣

他日由庠序以登廊廟本學問以肩巨任揚芳邁烈媲美前人何可

忘此發跡之地也哉是役也拮据孔勞濯磨更大絃歌之聲將徧海

    濱卿雖不敏敢書石以俟後之君子

大宋紹定五年三月望前一日門人楊宗卿百拜敬撰

    三壽堂記

天下難得者曰富貴曰允祚尤難得曰壽考是知富厚榮康蕃祉老

壽之福此人情之所欲而今昔之所同也吾邑北鄉有古聚落焉烟

火逶迤轍跡雜遝中有右姓曰師橋沈氏者閥閱甲里中麐經學世

爲赤幟其族有三君曰光先繼先繹先者樸躬茂行敦倫息交狎主

耆英社長終日更酌說偈飼魚灌花問午庄橋芳草無恙欣然策杖

不復知戶外呵殿頤養天和優游林下咸躋眉壽共樂一堂遂書其

額曰三壽余因猛記數年前遇形家躍馬從海上歸撲掌喜詫曰師

橋固小福地也銀山來其脈騎山奠其後遠近湖山面其陽左鵬山

龍山右鳳山虎山陰托之爲外藩師橋之左臂更有淹浦海潮日夜

自東注婉蜒西來復洄南處屈折爭奇吞吐孕秀是方丈蓬萊一小

版圖也自唐宋迄今千有餘年而三四十里內德星照師橋倘亦聖

人在上久道化成應運並出抑亦山海之奇氣堆壘已厚包裹不盡

不得不逗漏於絕近區處耳子尚識之余初不知其爲何語也以今

觀於三君之遐壽與其遐邇之令聞而形家言且二三驗矣然則書

孝友勤儉者家瑞也訓忠義廉節者國瑞也德星聚於一堂者尤千

秋瑞也唐人云棣花晴日好綵服暮春宜謂之三壽誰曰不然

大宋景定三年壬戌桐月中浣吉旦  內閣學士邑人羅必先頓首拜撰

新建白洋墓莊記

始祖三百八府君墓在白洋迤西之茅竹園明季鼎革闕墓祭者垂

三十年康熙中年始舉而復之迄今春明景和宗老主鬯率族姓衣

冠若而人繞塋羅拜鄉里齒芬洵舊家盛事也而墓地故隸餘邑去

家二十里而遙設守塚乏人則族人省瞭爲艱崇封拱木漸就彫零

墳莊之建烏可已也據家乘始祖丁靖康之難儒服荷戈履屯厯險

扈高宗南渡定鼎杭州是其忠也戎馬再經中原蹂躪卒能全身遠

害俾沈邱之宗瑣於北而盛於南是其孝也致仕家居開義塾以友

教四方沿海人士咸知向學是其義也先流寓永嘉既以鶴郊之北

土厚水深卜居於此俾子孫蕃庶農桑漁牧有爲善之資是其慈也

忠義孝慈如此固宜祭社祀鄉與南遷王呂諸宗長歆江表豈直先

塋抔土酹獻於子孫已哉族之人有見於此爲積錢權息相土搆基

日以肇建墳莊爲事惟是垣墉周亘踰湖越山而致材木費且不貲

又宗祠東西水道就湮祠後舊有隙地並祠東新助基地共若干步

或甃石或築墻或竪屋事須兼舉積算前貲益不敷用爰擇宗人之

饒於貲者屬其出財勷事一日而得告輸數金以上者七十餘家其

自一金以下幷居外郡出貲者簿書猶未及焉於是愾然歎曰先人

之遺澤感人最深而尊祖敬宗之心如是其人人皆有也祠之修莊

之建不俟告成而可操券於今日矣夫醮宮梵宇何與吾輩事方外

踵門則傾囊給之利於福也人有急難非有里黨朋串之親也有激

於心則千金諾之勇於善也以祖宗之遺澤在人所謂錫純嘏而介

景福者當什伯於神道之教而因祖宗以有其身即使財殫力痡以

庇神明之居亦祖宗之澤之所自爲初不待有所激而行其德挹諸

彼而慷其慨也吾族人之盡心於斯而輸金恐後固無庸贅詞已是

莊也成選謹厚勤事者置墓田守之則封土日以增松楸日以茂閱

千百年保有先塋長如一日爲人子孫獨無快乎是則首先創捐之

人不可不書而踵成卒業以爲善後之計其終望之族之老成賢達

者已

乾隆三十年歲次乙酉春正月          十九世孫士潮謹記

  白洋墓莊及各工告成記

墓莊何昉乎粵稽上古人之亡也委形於地不封不樹無守墓之人

亦無祭墓之禮洎周而卿士以上固有冢人以辨兆域下逮萬民族

葬之地亦設墓大夫以掌之不第嚴其禁令率屬巡厲已也且令之

居官寺以守其丘壟俾無伐木盜尸之事由是觀之墓有守守有室

所從來遠矣後世人自求地家自置守富者建莊墓側而令人代爲

偵伺春仲則仿漢世上陵之典歲一拜掃展孝思也我始祖朝奉公

官宋建炎之朝流離扈蹕胥宇於此歿而營兆於白洋湖之茅竹園

數百年來每榆火將改族之齒上者合羣子姓偕赴墓所剪荆刈棘

具牲牢奉籩豆峨峨楚楚莫不齋遫恭敬盡五獻之儀當斯之時雖

在椎魯咸穆然有水源木本之思焉制綦隆矣惟是墓莊未建守者

乏人殊爲缺典歲丙子輪杲房當祭其房內作霖謀以各房每年辦

祭之費折銀若干兩交柱孳息以爲底本即以本年爲始祭則斂分

公辦仍詣墓祭謁如故合族兪允不啻口出行之數年積銀若干兩

不敷又選戶捐貲共得銀若干兩國之俊秀又每位捐折祭祀銀若

干兩不敷又破例議後裔有能榮及其先本身有能預爲其主查無

遺行者許捐銀若干兩準其一主入祠事工竣報罷不爲成式當時

樂輸者五人又得銀若干兩至於乙酉年約費可支遂相陰陽揆遠

近買基於董家山之麓鳩工飭材爰創斯莊門庭階戺與家廟略等

乃奉始祖於堂之中而二世三世祖袝列焉以墓與墓相近故也至

四世五世祖葬於餘邑上林者緣勝朝板蕩之際兵燹相尋其時展

拜之禮曠廢日久堂斧不復能識今即渴意訪求而碑銘磨滅無可

尋者此固我子若孫千載之恨也因亦袝祭於始祖之處聊以申望

祭之意爾其建莊之外所有餘羡於祠之東偏築厨房數楹祠後匝

以垣墻墻之外周遭砌築陰溝今年祠前石墈新者新易者易在北

岸者十易八九在南岸者則亘古未有也且夫人情難於圖始而樂

於觀成凡此諸役皆昔賢有志未逮之事一旦一唱百和次第舉行

無有阻抑若此亦可見報本反始之心盡人同具使後之人因是以

推而更能權其輕重事之可已者毅然革之而勿以作法於凉之事

誣前人以不韙之名事之不可巳者毅然創之而勿以有美未盡之

規貽後來缺略之憾則夫自墓莊而外有待賡續而成者不又多乎

哉是舉也固賴在天之靈衆擎之力而始終經理不辭怨瘁者則作

霖推首庸焉其協謀贊襄若宗華士琮榮親均稱難得云

    峕

乾隆三十五年歲次庚寅一陽月吉日    世孫文鍾沐手敬譔

    重建白洋墓莊記

白洋始祖墓舊無莊屋也倡議築室者爲士鰲之父廷聲及沛如榮

親諸人時在乾隆乙酉之歲厯今五十餘年棟宇屹如也而其柱往

往爲白蟻所蝕衆議葺治而士鼇特不可謀於啓遙而更新之啓遙

任其成而士鰲董其役相度地形買屋後屋側山丈許屋前田畞許

皆厚其值以購之以拓址基址基既定迺糾工庀材踰年而屋告成

其制則前爲臺門門有題額中爲正堂堂以奉主皆嶄然新也其後

寢則舊廳事材也而繚以垣墻墻之東別爲屋數楹以處守冢人則

舊門廡材也屋負山而去山者數十武左右控溪山而去溪山者亦

各數十武奧如曠如也土剛燥而規模宏壯也厨竈器用溷厠無不

備而觀者皆歎美以爲非望族不及此也落成告祖士鰲乃諗於衆

曰事固難與圖始也向吾族人以費用之不貲而難之及來胥宇而

吾亦難之蓋逼介之山猶一家產或可貨取而莊前之田爲董氏公

田田之上又爲董氏公路其西則又董氏公溝華離間錯萬難措置

幸而得成固祖宗之靈而亦啓遙之力也通計錢壹千四百餘貫斂

不及半而餘皆出自啓遙誰非子孫其忍令啓遙之多所費而不之

償乎是在有志者既言而告之予乞爲文以記之予不獲辭也

嘉慶二十年歲次乙亥二月中浣  二十二世孫燕喜堂啓宇沐手敬撰

嘉靖十九年

秋八月建成

九思堂

之西偏

    永春堂記

倭寇

吾家自師橋西    遷宅黃山之東舊有崇堂顏曰永春      以

萃子姓嘉靖三十二年癸丑不幸燼於島夷  數載間鯨波不靜人

情凛凛諦睨赤墟罔敢談及肯堂者越歲壬戌始因故址飭羣材鳩

工營之明年癸亥孟春上浣而堂適成故仍名之曰永春夫春之爲

時也青陽司令木德宏仁萋萋者卉木喈喈者鳴禽推而至於含靈

儲質跂動喙息之屬莫不咸若自是而夏則齊紈苦熱矣自是而秋

則鐵馬鳴風矣自是而冬則闔廬辟凍矣維四時之序惟春爲令也

余堂之成適與之會固知春意之盈堂矣然五行分職寒燠互遷天

地之春且弗克永而兹以永春名吾堂者何居思昔先祖世以慈和

植厥基仁厚詒厥範陽春一脈其來舊矣爲之後者倘趾培之則不

必宣鳳詔催羯鼓而物華競媚不必援勾芒祠東陸而青帝長留以

收旺炁於四陬則無冬無夏朝朝此春日也以藹太和於一門則何

古何今日日此春風也經年千橘茂奕世三槐榮則卉木之萋萋而

永發春葩者乎頻聽關雎聲時聞麟趾詠其禽鳥之喈喈而永鳴春

籟者乎無札瘥無瘨寡而齊眉介壽世躋喬松其品物之咸若而熙

春不老者乎庶禎遐錫小大具慶登斯堂也則有滿目春光四景芳

菲而山香之舞不必慮矣名之以永春奚疑彼夫梓澤鳳城華則華

矣偃月清暑邃則邃矣而祗皆飾麗當前過眼韶光其能與此堂俱

永哉家老聞而善之曰旨哉斯言雖古張老之祝諒不是過遂命書

以記之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孟春上澣吉旦    嗣孫東魯午峯氏拜譔

    得明錦衣衛兌八八九華公墓碑

曩謁大宗祠見科第忠節事功義行題額徧癅杗中有三捷京闈者

旁署爲崇禎三科武舉丁丑進士錦衣衛沈廷夔立詢其巔末及房

派舉族莫知也己酉重九余偶遊黃狗山由鳳凰閣登雷祖殿逢僧

話片時出而四顧徘徊聊作東臯舒嘯流眄叢棘雜草間有荒塚土

石高纔尺許橫鐫大明進士沈九華公墓時胞弟春華方與族叔伴

雲彙修宗譜余濫竽校字稔知我族明進士視庵彤庵兩公耳九華

爲誰乎返以告二人越翼日偕往觀之咸爲躊蹰而莫釋復瞻眺遠

近見隔榛莽十數武有欲傾未傾之碑焉遂搴蒙茸履巉巖共就睇

之則文字杳漶難辨以半沒荆棘半封苔蘚也因丐僧人戽斗一竹

箒一挹水淋漓之手去其荆棘刷苔剔蘚者逾時稍稍堪識認相與

目揣手摹而讀之雖剝蝕摧殘斷續難串然已得其大略矣言公行

兌八八諱廷夔九華其字也由三科武舉於崇禎丁丑會試成武進

士授錦衣衛鎮撫指揮使誥授榮祿大夫封贈三代又言歷職三載

於順治元年七月廿八日遇難又言自思利可捐義不可棄頸可斷

髮不可薙又言縊於京邸之西山門生周中翰哭屍殮之殯白家庄

後歸葬焉綜其大略蓋亦殉節於鼎革時者也歸而亟稽宗譜知兌

八八公爲明六房派義五一公之孫乾五三公之子也三代一門忠

孝節義全備而公之死節則與視庵彤庵之殉國異地而同時嗟乎

視彤兩公者編事於明史誌乘從祀於郡縣賢良行世有二忠傳表

閭有雙忠額在子孫則有奉祀生在祠宇則有春秋祭固昭昭焉不

朽千秋矣公特武臣耳其爲節烈則一也顧前未褒卹於朝廷後不

傳稱於鄉族即其房譜所載第紀世系而事實略焉弗詳賴得此碑

始克粗知其巔末倘此碑更經多載勢必圯壞磨滅而公之忠烈將

終於湮沒無聞則此碑不綦重哉然非余偶焉遊山不得也非余厠

於譜事即遇而未必留意也亦未必奔告二人共探尋而考核也且

也於前數年譜事未興於後數年譜事已撤即偶然得遇亦未必書

之刊之以傳之也則此碑之出於此時蓋天數然也蓋潛德有必發

之理然也蓋公之英靈所默使然也是烏可不誌之爰請於叔伴雲

爲撰義五一公三代合傳補入宗譜列傳中而更記余遊山得碑之

繇焉    旹

大清道光庚戌歲十月既望      族孫仁十六房廷鈞春南氏謹記

    沈師橋誌

沈師橋者爲師儒沈公建而名之也粵溯茲土秦則海也漢則塗也

唐則灶地也宋則民居也雖烟火漸稠而厥名未彰建炎初太府卿

沈姓諱恆者家世河南之沈邱扈駕南遷自溫州之四明來家於此

河北首尚禮義富而好施憫鄉隣之貧乏者欲學弗克迺建塾於河

之南而義教之從遊者四方雲集駕橋便行名之累百俱未允當門

人萬琦作而言曰吾師以義學故創此橋名之曰沈師橋可乎衆皆

翕然從之橋名遂定瀛不能文第爲述其緣起如此

皇宋淳熙十三年歲在丙午一陽生月吉日  同里陸一瀛謹誌

宗譜二十四誌

    宗祠誌

禮大夫不得祭高祖支子不得祭其先所以尊世官防配嫡也嗣後

士多崛起非功臣家不得世祿故士庶皆得祭四親及其始祖程子

家祭高祖朱子謂今之士庶家亦祭三代是也然自四世而上曰祧

曰壇曰墠曰鬼以次而加踈矣今起自始祖或三四世或八九世盡

列其主是棄宗廟而壇墠之也或辱人賤行生不與齒死藏宗祏是

夷士大夫而輿隸之也不敬孰甚焉是宜僉同衆議自始祖外其孝

友忠節功烈才能卓犖著聞者始得入祠嘉有道也次則科第宦籍

者祀之尊貴近也次則受封誥者祀之申孝子之心廣克允也次則

升學校者祀之右文教也次則一命之士亦祭之存天寵也次則耆

頤有高行者祀之尚有年也非是族也不在祀典因推其宜祀之主

具座於左俾後之子孫詠歌先澤其亦可以興俎豆之思矣

    祭祀誌

越祭非古也而庶人之家祀及高曾者有之矣墓祭非古也而卿大

夫之家雩及邱壠者有之矣記曰凡祭有其舉之莫敢廢也故四禮

之中冠昏喪三者皆宜從古而祭祀特宜從今予存厚也余觀別族

三世以上不能祀其遠祖我族自始祖以來春秋合食廟與野歲不

廢俎豆追養繼孝於是乎盡矣所可議者每歲於長至日行干袷禮

濫祀而莫之止懼夏父弗綦之多訾詬也其向有祀田者特具畞鍾

祭例如左以垂永久至於升祔有常儀祀先循舊典宗祠之誌辨之

詳矣茲不更贅

    誥勅誌

誥勅何以書尊王言也微子之命文侯之命伯冏君牙諸篇其初亦

如後世制翰耳載在尚書尊爲經學自漢以來間有紀錄不可概見

蓋其文之傳不傳亦有幸不幸焉故後之君子於隔代絲綸珍爲世

寳若天球大訓之列於東西序而不可廢也我族自建炎後代有顯

庸王言亦宜薦疊顧融風蠹蛀湮沒者不可勝紀其僅存於家世者

弗克表彰之亦子孫之羞也余彙誥勅爲一編集之譜乘即使家藏

叵測而族牒分留庶蝌跡猶存而秦焰不滅也

    總圖誌

文字之跡肇自河圖文不能傳者圖傳之釋文而有所未解者見圖

而意已盡矣故古者左圖右史漢司馬紀表世家皆有圖宋司馬有

厯年圖盖其義也余譜家乘列圖於左自宋高宗南渡迄監國主南

狩上下五百數十年間傳世者二十計口者十千俾嫡冢源流分支

別派悉聚於几案之前所謂張茂先之記千門萬戶武平一之對三

桓七穆聚米成形而建瓴罔滞矣

    分敍誌

溫國文正公修通鑑先之以目錄次之以編年前綱而後目也余祖

其法以譜家史圖總於前敍分於後記名字知其聲施後世也記行

號知所以辨昭穆也記婚配知其能備內官以奉宗祧也記男女知

其允嗣不匱也記生年知壽夭也記卒日使孝子忌日不樂過墟墓

而生哀也記房號以列行綴知族姓繁滋俾親踈各有源流以便觀

覽也

    名翰誌

盛德之儒其言可信能文之士其書必傳故古之君子志存不朽必

思獲有道仁人假其片言以垂後昔溫公蜀公少即相期生則爲傳

歿則爲銘盖九原未作亦即流連於身後事矣况先世之遠一族之

大其間德善功勞慶賞聲名忍使湮磨不道哉記曰其先祖無美而

稱之是誣也有善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傳不仁也余凛茲三恥特

纂名翰以對揚前休以興起後嗣

    第宅誌

環師橋而處者東西各數里或比甍接棟或踰河越畞登高而望烟

火瀰漫瓦鱗紛簇一都會也然聞諸長老云宋元間異姓雜處此土

獨九思堂者我先人聚族之所由始也九思堂正對師橋東去祠堂

數百武今其堂已燬榱桷錯居夫古之瓊宮瑤室已鞠爲茂草頹垣

况士大夫之家數椽鏻鏻者乎則輪奐之多厯年所遠者數百載近

者一二世俱未可知也是用輯一族之舊第悉記錄其堂名使後人

流連而慨慕曰某里某宅某先子之所嬉遊也某里某宅某賢人之

所廬處也其亦將感於斯文

    形勝誌

由縣治逶迤北走五十里而遙山川之勝別開形面前則五磊諸峯

拱峙離位其峭豎銳立者指爲火曜西則湖山屏列而?峯懸秀於

金方東則達蓬諸島綿亘聯嵐獨龍山臥枕海澨爲伏地木星碁盤

山在酉未之間端居坤位則土星之躔次也銀山帷幛於亥子其曲

若水其勢迂迴而北闌海崕故形家曰五星歸垣言五行之相得而

有合也西南多山象陽剛之大壯東北多海象陰柔之下沉形家言

曰太極圖像也其兩儀定位與然使越師橋里許則五曜東西易面

兩儀南北攲斜而銳方曲直之勢高卑動靜之理變現異形故五都

勝概星術諸士獨嘖嘖師橋不置也地脈起自銀山婉蜒磅礴越觀

海而東凡三絕水峽度祠堂川流若帶環跨兩橋虹起於東西由兩

橋至祠堂履度之各數百步道里甚均其東北護沙起自東山至淹

浦有捍海塘墳衍數十里隔以洪瀉若懼其勢之左袵猖狂而挽向

右袂以歸諸襟帶閒也每盛夏决瀦水灌溉杜白二湖出自東西閘

者方漫衍數十里必匯合於祠堂之廡下若兩手之拱揖而效容於

胸臆之間諸水東北入海自淹浦至忌山數里地耳而斗折蛇行溶

漾紆餘者若有數十里之勢忌山兩峙横壓水口或曰金水星也或

曰旗鼓星也或曰禽獸星也雖諸川奔放而兩山砥柱控扼東海若

率然以首顧尾而遙相應也濱海諸山大忌山勢中規長忌山倨以

曲龜山中矩筊山銳而森立王山仆視之則中繩墨皆居寅位豈非

所謂萬水朝東而五星聚艮者乎山川靈淑之氣於是焉窮選勝之

士必有徘徊不能去者是爲誌以告後人

    人物誌

每春山灔瀲輒思偕二三同志攜屐持枰登高吟和雅歌笑醵聽坐

談剝啄聲乃若秋濤壯闊輒欲鼓翼天池摶扶搖摩穹窿盖物序移

人亦地勢凌躐也吾族枕山帶海起自達蓬右轉五磊西訖白洋諸

山巃嵷崺峛延袤數十里滄波自百粵東來左轉銀山西入姚江地

界盖澎湃者萬里至此特紆迴而包絡之山川勝槩奇產名材不能

獨當也必有魁奇岸異之士挺毓於中顧僻在海隅採風者不能及

文人亦倦於執簡不能留照汗青余處明室存亡之際目擊孝友忠

義文章氣節才略英頴膂力絕人諸賢輩望濟濟一時因紀其卓犖

著聞者錄於篇恚先世遼邈落落於煙霞者不能悉傳其行事也

    選舉誌

自有書契以來文字名家者以萬計而經籍獨尊故秦焰鴟張而漢

興武帝表章絕學紫陽先生綱目大書立五經博士嘉尊經也自此

以後朝廷稍重經術士孝宣時始設明經科歷漢唐不能廢至宋時

理學蔚起其法愈詳雖胡元間有沿革迨我大明太祖高皇帝用夏

變夷庚戌三年暫行科舉之制甲子十七年後遂以專經取士爲子

孫世世不易之法至今凡二百數十年三歲一賓興未嘗以他事罷

科故將相大臣忠孝才學經濟之士盡由制科我勾章以經術起家

者比屋相望獨劉氏在明興五經悉登科甲第吾沈氏以三百五篇

世爲家學弗遑兼舉他經顧考自南遷以來及西遷以去者間亦以

全經著錄名字如宋元間奉議公貢士公以春秋顯員外公以周易

顯國朝宣正間宗貞公尚高公以尚書顯宗器公及今綺生公以禮

記顯其餘自左城公鵬海公諸先達數十人皆以毛詩顯迄今文聲

蜚振通兼經者比肩接踵要知祖宗義學之澤宏遠矣錄選舉誌期

亘先業於不衰也

    文學誌

吾族在成宏前俱以吏爲師世廟後雅好典文於是一科之中補弟

子員者常數人自是絃歌誦之聲竟晝夜不止恆冠冕於兩序之間

熹廟初文聲丕振族子弟身通六藝者六七十人每督學使者按郡

邑冠多士補文學高第輒推沈氏高帝約上舍生大學二十人吾族

於十年中幾分其半奮袂於兩闈者科或二三諸長老皆歎爲絕盛

先時不能及即闔邑里閈亦俛首推讓齒芬不置先帝末年闈選大

典屢通賄嘱余因疑其必夷落也其在申酉之交乎及監國主南巡

樂意邱園者不干仕進經術士果稍稍凌替矣余望族之賢子弟勵

切若曩時焉因道其盛事以悲其衰

    武職誌

地濱海隅山高水闊毓才於武健者代不乏人東甌王巡海上我眞

五公即能負矢前驅從建城堡設烽堠世廟丙辰倭犯淹浦我族祖

糾集遒悍子弟樹藩自衞死鬬不顧奪級獻功朝議贈恤有加神廟

時博士弟子能引弓奏捷武闈先帝改元海舶鼓帆夜掠雄傑者先

至淹浦奪其船斷賊歸路生擒十餘人監國時敗軍逐縣大夫肆掠

石埠我族整旅徂遏從馬上摧其渠帥俘斬之歲在丁亥羣盜聚海

剽殺族衆捕魚爲業者以小艇獲其艅艎時有司不用華令索取未

副望捕捕盜者置諸法而海寇橫溢不可禁矣使明王有道選丁民

備邊固可從六郡良家子鼓簧擊缶賦無衣之三章

    掾吏誌

士之執經課舉子業者非聰明頴異博學多聞不能徧知天下利害

吏煩於簿書一切錢穀刑名邊屯水利茶馬鹽漕諸大政號稱諳練

使得攝尺寸柄登車射御貫則能獲禽矣當事者不能破資格之說

盡用其所長爲可悼也我族先輩起家藩臬掾者皆有卓犖之材特

達異聞之績稍展驥足蔚能况鍾挹水於河而取火於燧也嗚呼秦

時刀筆吏不依日月之光烏能取丞相封侯聲施後世哉

    節婦誌

婦人不幸早喪儀特撫幼孤大約困阨者難於堅貞而富厚者易延

歲月其勢然也雖然困阨者勞而淬志富厚者逸而多思此又其勢

之反爲難易者也世澆道喪長司狥利末俗狥名千金之家勢能驅

臺使者奏聞闕下用其贏貲伐石樹旌持厚幣走四方公卿文學之

士皆有詩碑記頌粉飾愈煩其事愈偽而不可信也余取其貧乏不

能自見者錄於篇著志也其爛焉載籍者存而弗略彰信也

    冠婚誌

元公制禮冠居十七篇之首奕世藐焉三加之不醮曷贄鄉先生而

紹儐之嗟乎後人行禮舉太上第一事己弁髦置之宜古今人不相

若也凡我宗人初行冠禮宜筮日筮賓主人屆祖廟升拜成儀遂告

於達尊長者以成人見也既冠而行禮亦宜於三月後婦執榛栗修

脯告見祖廟今或娶婦有終身不識祠堂東西面者安望其盥漱筓

總佩紛帨施縏袠羞饘?粱秫奉飴密修瀡修行婦道哉用錄家禮

冠婚儀注如左以俟後之反本復古者

    喪禮誌

余讀士喪禮及戴氏喪服四制等書其義詳矣然簡切著要者孔子

亠亠

欒欒

之寧戚曾子之自盡子游之致哀三言而止耳顧俗尚多禁忌陰陽

食之齋供多異教黃緇移之棘棘    雞斯徒跣而堪輿衲衣羽士

三家奔走邀事至有薄父母之棺含衾襚以佞佛子朽父母之骨節

肢體以購佳城余甚惑之因述其體之宜於古者著於篇

    藝文誌

上者挾篋麾矛誅暴亂平定海內次亦從蘭臺秘苑掌典故絲綸黼

黻太平事業最下則百里六七十課農佃訪高年石隱鼓篋鄉校苦

阻艱約剌經餘晷繙閱羣籍操翰丹鉛又或披吟紀績綜核古今事

當否論前王所以成敗皆精神是寄感托是逃者也藏之蠹腹用滋

殿屎况邇來俗尚奇文異簡張乘酉巖靡不搜剔韻學琳瑯册府殷

紛六藝之士皆有著譔八股之外書寫讎翻余因網羅其輯略記述

其篇章以俟右文之世懸金購市

    風俗誌

祥興以後竄處戎狄之間家世凋凌洪永時齒髮稍繁然俗尚敦慤

專務孝弟力田科宣正末諸祖頴異者喜爲律博士於是中明法科

歲數人遂起家長子孫廣田宅凡疆畞殷宣止基遡夾皆自此始也

明興涵濡二百年族益滋大更喜毛詩博士學遂起家爲郡縣大夫

或蜚聲庠序友教士類數十年間建旄節列侍從皆毛詩一家言也

是時知學問咿唔之聲不徹晝夜博士家皆藏千卷詩書其餘淳茂

之士不事文學植郵表操汙邪者千畞稻粱籍占斥鹵官給牢盆伐

薪熬波者千鍾鹽筴俗勩蠶績伐雚荑於原野者千樹桑麻婦女專

事紡?一旦夜千尋布縷其負販化居懋遷有無者千串銅楮一都

會也神廟歲稔戶殷俗始華侈好鮮衣羅珍羞歡呼劇飲稍變龐初

矣然儒風揖讓衣冠倫次皆彬雅可觀幼者見父兄輒退處拱立杖

者偶見族子駘宕輒肆詈責復呵其家長以故敦齒讓飭廉恥南巡

後疆以戎索悍子弟輒凌轢其長老單寒者侮其貴達市井横目嫚

駡儒生摴蒱之聲徧於郊野稚子皆欲多上人爭利如騖不顧顏面

詭跡伍籍私挾島奸爲中行說以蔑我宗族網掠貲物睠茲流風不

知其所底矣用錄祖訓傳示後人

    災異誌

神廟時天步熙和物第蕃阜粟紅腐不可食貫朽索不用衆庶街巷

有馬居官者長子孫雖漢之文景唐之貞觀宋之慶厯皆所不及自

此之後人情玩媟俗尚奢侈昇平之極必罹亂瘼勢有固然無足怪

也卒之干戈四起饑饉洊臻雖以先帝之勤勞恭儉不能爲善後之

計數十年間日食彗變海溢山崩河决地坼桃杏冬花王瓜生李樹

外夷内寇交訌中原煙焰連村室廬荒落行李不往來身首異處者

填牣溝渠殘兵悍卒掠賣子女斧鑕老弱井邑星奔囊篋路委山海

羣盜剽劫鄉聚官或命兵勦擒贼已遠遁遂屠居民以當訊醜兵氛

擾攘蜰虫遺崇虐道殣山胔野望樹白壯者仳離羸者溝壑嘗怪少時

讀史身處全盛之時未見兵歲殺人以爲史家摭飾慘瘁感人忉怛

不意數年間舉古今分見之災異聚處而目覯之春秋謹天戒卹民

隱王者之後斯民之與猶尚哀之而况宗人之屬毛離裏者乎故水

旱兵燹滋害吾族者余悉誌之外則有國史在不敢贅也

    田賦誌

鳴鹤五都縱橫可數十里山畦海蕩外爲田萬餘頃詩所謂甫田周

禮所謂兩成之數也吾族約占十一合用一井爲貢法隆萬初天下

無事夏稅秋糧一夫之田不過一鍾神宗末年遼左陷沒議者爲復

遼計稍登畞稅鍾加二鬴私恚當時用事者度兵力微弱不決棄海

島專意守關假恢復之名飛芻輓粟三十鍾至一石復蓋諸州不獲

尺寸而海內騷然煩費矣禍流至今可勝於邑嗚呼當時遼絕而議

餉今日遼通而餉愈倍即吾族履畝悉如舊籍而賦用二百鍾較先

帝甲申以前又增十分之三奸吏健兒與盜盜甚無謂也因著田糧

里役若干於後使得觀盛衰核虛實云

    水利誌

立國之本資於農田農田之本資於水利舜命九官特以司空宅百

揆思深哉吾五都田濱山海前不股引江源後壅潟鹵每溽暑旱乾

霖潦滮流不過十日而原濕告困秋潮吼浪風必東北起呼雄濤向

田廬漂沒故春宜養湖秋宜禦海於稽其法築塘修碶隨時啓閉其

大要也前近湖豪惡倚奸挾賄據其高深以佃以漁吾族長老先達

不惜貲軀爲萬家爭蓄洩之利害訟及大廷永杜侵患特沿塘一帶

畚挶不以時興戊辰乙酉丙戌海漲連及内地瀰漫數十里饑溺薦

禍已見於前事矣吏不恤民隱無桑土之思增痹捍塞猝肆鲸波殃

之變未知其所移也

    鹽法誌

閒思鹹鹺善政煑汲者予民負運者予商官特搉引稅牢盆計取什

一則法簡而民不怨吏省而利歸朝廷每怪轉運墾邊開中與常收

存積清丁丈蕩諸事紛紛而商灶爚亂極矣蓋事煩設局局煩置官

官煩置吏譬大家出入經數人轉移各營耗息必盡飽中央乃已即

今商灶滋害者御史臺查勘外運大使按季行塲主塲吏按月行團

催科吏人又日促戶丁坐起征輸民往來迎送舁輿駕馬具供帳飲

饌則醵金需取行部禮儀則醵金圉卒誅求則醵金流膳催殮冀緩

須臾則醵金收頭辦納束装則醵金上課懼納吏遲掯則又醵金丁

所給草蕩不過七八畝而竈之輸稅縣官者正稅十一雜税十九單

丁弱戶或質男鬻女或抛業攜婦輕去其鄉揆厥禍始皆多官之累

也國初給蕩初意大者憐灶丁疲羸次亦便伐薪以辦煎熬前負鹽

觔上塲倉有司勒索萬端賴彭惠安公洞燭楚痛建議以蕩抵課灶

稍甦是時計蕩稅丁不過數銖而今已增倍無藝較腴田且益半額

計莫若倂蕩地編圖入糧籍差三則以平價聽鬻上或一金中十之

五下九之三糧亦以三壤定賦用其賦抵課輸於郡縣吏革除塲運

諸司蓋國初給灶以蕩而輸其鹽惠安用蕩取稅而抵其課今則鬻

蕩於民而徵其糧其法皆惟正供億而立制權宜則有八利官得鬻

價一也蕩有賦而鹽課不虧二也省官吏之煩擾三也灶戶樵蘇俱

取之山麓草蕩悉用水溽今日墾爲世業民得專意農田四也禾利

十倍芻蕘每丁積穀數十鍾國以富饒五也既種秔稻民得盡力溝

洫官吏以時修其塘閘海即揚波不能漂溺廬舍六也阡陌縱横錯

以河渠島酋迷失行道不便野掠七也窮灶蕩地以徵斂督擾大半

債質豪家踰年蕩亡而課在再完稅額窘苦莫措今聽民鬻業窮竈

無賠償之害八也余族僻處海隅占籍斥鹵鹽筴纖悉能知一二苟

行吾說八害可除而八利可致當事者何憚而不爲此

    海防誌

大約守險之法先扼遠隘然後可以衛近圉故海上備禦宜擇外洋

諸島可藏兵數百者分哨接應賊即欲深入恐吾兵之議其後也恫

疑虛喝而不敢進今城堡烽堠在岸上賊已登崖發兵禦之是戰於

堂奧之前而非守於藩籬之外計之左者無踰於此矣顧預籌上策

必欲痛斷根株宜選賢明長吏卹民疾苦伸民寃抑庶羣不逞之徒

皆念桑梓保妻子不至望洋嘯聚揚帆出沒也議者又以中國耗弊

欲開貢互市與島夷往來貿易亦可稍濟軍需不知利之所在害必

乘之海舶通番必市井無賴見利輒思擾攘攫取能持平不賈夷怨

乎輕萬一之虞牟什百之利能使禁物不外流乎即或漂溺資本能

制搆夷岸掠乎能保其禦備完繕村落無恙乎不如申高皇帝舊約

嚴禁貢市絕弗與通釁端既杜滋蔓無由賢於十萬師遠矣然則窮

氓之漁薪者奈何曰使以竹筏葦艇按候往還無大桅多槳私通重

載犯者刑無赦兩利俱存之術也若其建衛所嚴瞭望習水戰制火

炮選將帥練士卒明賞罰貯餱糧雖兵家所以形格勢禁而非根本

之通論也

    別族誌

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唐虞三代皆黃帝之後天下之大一人

之身也紹續昆裔世代遼闊一人分而至途人勢吾無如之何矣顧

吾所以用勢者敍列同宗遂足篤親親之誼乎曲阜之派或系在衢

州陳留之後或望出會稽姓雖同而地殊邢茅凡蔣皆出於周公向

華蕩樂盡本於宋子源雖一而支分要晰其遠近類其本末則廿五

國總一姓十六族悉同原即不能綴飲食序昭穆庶上古無空桑而

百世鮮婚媾人道絕矣

  右宗譜二十四誌歲在屠維赤奮若律中夾鍾之月

                        十七世孫亮七房晉汝昭氏拜

    溝渠誌

陶唐氏帝堯六十有一載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

浩滔天下民昏墊舉鯀俾乂帝曰往欽哉六十有九載鯀績用弗成

七十有二載舉舜而敷治之舜納於大麓受終於文祖命禹嗣興而

以治水之責畀焉禹於是膺司空之托以爲洪水氾濫草木繁興禽

獸逼人種藝無地使益掌火烈山澤而焚之乃敷土而堙决焉隨山

刊木八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陸行載車水行駕舟泥行乘撬山

行用梮以別九州故導山治岍及岐至於荆山逾於河壺口雷首至

於泰嶽底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恆山至於碣石入於海西傾朱圉

鳥鼠至於泰華熊耳外方桐柏至於陪尾導嶓冢至於荆山內方至

於大別山漢水至此入江爲沔口岷山之陽至於衡山過九江至於

敷淺原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導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

海導河自積石厯龍門南至華陰東至底柱又東至孟津過洛汭至

於大坏北過絳水至於於大陸又北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入於海各

順其性而於海爲朝宗也又以爲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以行平地

數爲敗乃鑿通河渠支流派潢安地中之行循兩厓之故遂至於會

稽東入於海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

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邦東漸於

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八十載禹錫元圭告厥成功

八十有一載甲子肇十有二州諸夏乂安萬世永賴大矣哉禹之績

也先民有言曰微禹吾其魚乎誠哉是言也粵自會稽之東二百餘

里至寧波新府自府治二十餘里至屬邑慈谿縣縣西北越嶺四十

餘里鳴鹤鄉新浦管地名沈師橋於穆令族樂是安居士敦操尚鄉

恥浮薄煙燈接映轍跡雜遝人居密比而甲於九州雞犬相聞而達

乎四境水利霑濡豈容緩諸瞻彼溝渠光啓圖書分導千派旁潤百

里按諸古以爲據考其緒而可知東方之渠一通於淹浦閘一通於

古窰牐俱可出海口取魚射利市舟而往可通於南海普陀名山或

抵於台溫閩廣吳越淮楚之間其內河可達柴裘楊范潘嶴等處南

方之溝一可通姚家橋幷苦竹墩港以達杜白二湖鳴鹤場等處一

亦作

虹橋

古名鳳凰山

今名黃狗山

可通雙廟新橋幷白沙地方東埠頭登陸路以達縣治等處其西則

通凰山      賴橋洪橋  孫毛岑王埭石人山埋馬匡堰彭橋石

亦作

福山

堰塲以達餘姚縣治直抵三江所以達省城兩京各省等處其北則

通伏山  以達觀海衞或至東門以抵向頭或由南門循環北門以

至它山銀山等處於杜白二湖也則築塘制閘蓄水灌田以備旱歲

之虞於淹浦古窰二閘也則因塘制閘隨時啓閉以備沬水之患凡

此河渠皆可行舟以便往來有餘則用灌溉萬民享其利澤至於他

溝往往引其水溉田溝渠甚多然莫能數也摭輯爲篇以誌一方溝

渠之略云

                            懶散道人逢期應生甫誌

    新浦廟誌

記曰君子將營宫室宗廟爲先居室次之觀夫新浦祠地其向朝丁

坐癸女四度銀山爲之命理東海出其背坎德洊臻水源深博總百

亦作

王山

川而爲主納衆流而稱王何奇不有何怪不儲正是多少魚龍施變

大忌山在東長忌山在西以昔在海中時海舶往來所忌也故縣府誌

皆作忌山又兵汎誌作旗山以山形似旗也今則多作岐山或作騎山

化專待春雷第一聲海中有黃山  筊杯山聖山龜山並峙焉近則

有兩忌山                            綠嶂數重清波萬轉

即今鎮

海縣

籐結如幄磧起成基草自然而千華樹無情而百色其秀莫狀也上

涯三四里至新長塘又上行數里至舊長塘東通定海縣    北通

觀海衞狗肘還勾羊角互戾截斷岸以虹矯繞安居而龍蜿用以捍

潮患實則殿於祠後也言其面向之稍遠十里許羣山拱立東西南

三面有類兒曹而曰五磊峯曰鳴鹤山?尖峯超然獨出舒奇獻秀

千態萬狀佳麗可愛祠之前大河如帶千流並合清波隱映舟楫往

來乃折而東經以入於海也祠之右曲折稍西經師橋以由官道百

里通達一路鏡平陳圖南遊市免致墜驥張京兆醉歸不妨走馬又

廓然惟淺壠平阜地脈聯屬依依環列可田者數千餘畝麥翩翠浪

稼吐黃金普潤太平之色預奉天保之符宋人曰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舉目瞻瞭心曠神怡樂哉其左右前後遠近錯立

諸峯起者如人伏者如獸銳者毫攢斜者葵傾如抱如翼如揖如顧

逡巡於二三十里外更有伏龍山蛟門山雞鳴山金宕山虎山洋山

地闢山石人山陰托之爲外藩蓋天成地造以啓元運之會亦以待

夫創業之人也沈氏三百八朝奉來自南渡應祥而作興斯土首崇

禮教以開義學甄陶周召孕育伊顏於穆厥祖令聞不已更閱大明

眞五公繼作藉已成之令緒修德業以重光遇知信國湯公爲遷橋

爲定宅因新浦舊祠牓其額曰沈氏家廟一體所遺幸成國族之聚

百歲以後寧無繼述之思逮今上之八年歲在庚辰 克 瑞 六人乃尊

宗老之命乃集昆季之謀合族黨而爲歡偕卜筮而襲吉撤其舊而

維新是從仍厥址而比美哉奐前三楹中一楹榜曰義學傳芳通家

祠之出入左一楹中居土穀神祠左肖衞生聖母像右實子孫娘娘

宮右一楹中像妙莊嚴海東列雲臺聖相西作關聖行宫後曰宗祠

凡四楹通爲一大堂牓曰敍倫又曰永思其曰忠曰孝曰節曰義曰

科甲曰旌獎未暇悉計家廟之左二楹一曰文昌祠所以煥文明也

額曰聚奎錫允一曰龍王祠所以祈甘雨也額曰澤沛鳴郊其西道

院之類凡五楹皆非苟完者也諸神皆有誕會奉祀以報神功以祈

神庥各有敍文祭文詳見廟祀典錄中誕外祭祀則歲朔元夕春秋

各循時尚以從事庶幾神祗陟降庭止維爾子孫夙夜敬止先靈妥

侑慶與善而俱延後允繁昌本及支而濟美奔走在廟對越在天禮

樂詩書無忘先世之訓箕裘弓冶永爲積善之家清白相傳彝倫常

正其於祖德永有光輝斯皆廟之長發其祥姑摭輯之以誌不朽之

迹云

大明萬歷三十一年歲在癸卯三月穀旦

                                懶散道人逢期應生甫謹誌

師橋沈氏宗譜.卷二 - shenms63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師橋沈氏宗譜.卷四之二 - shenms63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師橋沈氏宗譜.卷三之一 - shenms63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师桥沈氏宗谱考 - shenms63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明四六房沈高生自传 - shenms63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民国三年续修师桥沈氏宗谱的广告 - shenms63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宗谱中的“行字” ——由“朱八八”说起 - shenms63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师桥沈氏宗谱卷之二 - SHENRONGEN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国通史【一、二卷】 - 温柔细雨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全唐诗900卷(二)【301--600】 - dongming07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国通史【一、二卷】 - 温柔细雨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有声读物:《水浒全传》卷二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卜筮全书卷之二[2] - 周易侠客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国传世人物画:明代卷(二)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国传世人物画:清代卷(二)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春秋左传全译》(卷二 桓公) - 长春好吃客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国传世山水画:清代卷(二)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师桥沈氏宗谱卷之一 - SHENRONGEN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全唐诗900卷【601--900】 - dongming07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全唐诗库总汇(900卷) - 理睬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补血四物汤 补出红嫩脸色 - 二二的日志 - 网易博客 XP鲜为人知的实用技巧(二) - GxneT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李君《巾箱秘术》二 - 浪花的手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炒股的智慧(二) - 深山红叶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