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论”是片面观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18:37
“通缩论”是片面观点
唐学鹏 2010-06-09 00:06:21
尽管市场预测5月份CPI或突破3%红线,但谈论“中国经济通胀已不合时宜、已经步入通缩”的言论却流行起来。通缩的依据来自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中国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交易下降。这种观点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深度发作,将带来外部需求萎缩效应,再加上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停滞、汽车销售增长的放缓,这将带来通缩。
这种通缩观点是轻浮的、片段式的、没有严谨学理支撑和长波段视野,它类似于股市短期的投机式波段分析,随时涂抹和更改观点。其实,通缩观点的输出,大多源于资产价格的下跌,一旦在资本市场上赔了钱,总会有人叫嚷着经济有负面苗头、步入通缩。要求政府改弦易辙,再度扩大货币,制造泡沫来克服所谓的“经济二次探底”。
首先,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跟美国次贷危机有所不同。次贷危机意味着银行是赌徒,是银行危机。他们创造出高杠杆和衍生品,危机发生,然后赌掉了很多钱,政府紧急插手,用印钞的方式将银行的窟窿补上,为的是防止挤兑破产,但对于民众来说,他们的房子缩水了,没有财富效应贷不到更多的钱了,或者将未清的房贷扔给银行了。他们的购买力的确下降了,但是绝对不能将次贷造成的几十万亿的财富缩水看作是被“吞噬的购买力”,这只不过是个账面游戏,CDO、CDS等在很大程度上跟老百姓购买力没有关系。
所以,当美国稳定了银行资产负债表后,这些印钞还是停留在银行里面(美联储也因此持有大量证券),没有立即出来变成通胀,这些印钞不是M1、M2,所以美国次贷之后M2甚至没明显增长痕迹。但是,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不是银行危机,而是财政危机,政府发行国债募集资金,切切实实地转化成民众的高工资、高福利、房地产建筑潮等等,它们直接变成了M0、M1、M2。当然,如果希腊等国家真的能够通过从私人市场“抽钱”(即增税)方式来还财政赤字,那么这是真实的民众购买力萎缩。
但坦率地说,明智的市场分析人士都怀疑希腊真实履行还债是否将财政危机变成民主政治危机。所以,我们相信,欧洲央行最终会用印钞的方式为这些财政赤字“埋单”,不论这个过程会引发其他国家的何种抗议。于是,为了对付财政危机的印钞,它不是像美国那样停留在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上,而是真实地进入市场,它会更显著地引发通胀。
而从国际大宗商品走势,我们也没有看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和美国次贷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相似的打击力。次贷危机总体将原油价格“打掉”了70%,头两个月就让其跌去了30%,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作近两个月,原油下跌了不到15%。国际大宗农产品很多都在高位盘整,最惨的品种最多也就下跌7%。次贷危机让黄金大溃败,最多下跌近30%,但欧洲债务危机反而让黄金飙升到1248美元/盎司的新纪录。
这其实意味着,市场认为欧洲危机会在短期带来需求萎缩效应,但不会导致长期通缩,因为这种萎缩是在民众收入不增长状态下,由于纸币购买力下降造成的民众需求下降,这种需求下降是通胀稀释购买力造成的。而不是真实物价下跌,纸币购买力上升(现金为王)造成的“通缩”。我们认为,通缩不代表消极趋冷,通胀也不代表积极过热,在通胀下同样存在需求萎缩、同样存在着资产下跌、同样存在着经济放缓。
其次,对于中国经济来说,2008年之后都属于“拯救期”,危机时的特征是外部需求对GDP增长贡献是负的,主要靠政府投资和天量银行信贷拉动,基本上能够完成“保8”,而外部需求回升的确能将中国经济带入更高的水平,但如果外部需求从现在危机前的9成水平回落到7成水平,也不代表着中国经济增长会快速恶化,这只不过是一种必要的放缓而已。从长远看,中国应当放弃高增长目标,设置一个中速增长值,将结构性和制度性的改革放在优先位置。不要畏惧“二次探底”,不要畏惧经济的周期调整。【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6-9/4NMDAwMDE4MTQ4N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