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33:17

官僚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者 [转贴 2007-11-12 21:21:27]    

文章来源: 人民网《读书》频道

直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苏联还是清一色的公有制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并有一整套社会保障体制,因此,在表面上,苏联社会似乎没有什么分化,在戈尔巴乔夫改革前也好像是稳定的。但进入戈尔巴乔夫改革没几年,苏联社会发生了剧变,瞬间解体。其症结是什么呢?

 症结就是,苏联社会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官僚特权阶层。而官僚特权阶层同广大民众的矛盾,正是苏联社会一个被长期掩盖着的突出社会矛盾。

 “十月革命”前,列宁设想的国家是人人参与管理:既人人都“当官”,又人人都不是“官”;于是,旧社会的官僚机构、官僚主义也就不复存在了。“十月革命” 胜利后不久,列宁就改变了前面的看法,他看到这个国家“按党纲规定是通过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实行管理” 的机关1,也就是说,党代表人民实行管理。我们在此姑且将之称为党代管制”。按照列宁的设想,要防止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办法只能是“民主”。作为列宁接班人的斯大林,在他宣布苏联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的时候,认为苏联只存在工农两个阶级和知识分子,而且这些社会集团的界线正在消除,其经济矛盾、政治矛盾也在缩小和消失。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苏联政府不可能承认存在着一个“管理者阶层”,不可能承认这个阶层与广大工农和知识分子存在着“矛盾”。但这个问题始终是社会主义运动中各种类型的理论家和活动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
 20 世纪 20-30 年代,托洛茨基就先后提出“老近卫军”发生“官僚主义化”2,苏联形成了一个和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的“官僚集团”、“特殊阶层”的警告。50 年代,南斯拉夫的吉拉斯(旧译德热拉斯)发表了《新阶级》一书,首次提出:***在掌权以后,以党为核心和基础,由那些因垄断行政大权而享有种种特权和经济优先权的人们构成了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阶级”3。在 60 年代的中苏大论战中,中共在“九评”中也提出:苏联已形成特权阶层,它是“苏联资产阶级”主要组成部分,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主要的社会基础。在 “文革”前夕,毛泽东提出:中国出现了一个“官僚主义者阶级”,他们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斗争对象和革命对象。4 70 年代中期,捷克斯洛伐克的奥塔·希克认为,苏联形成一个新的特权阶层,这个阶层的产生是同高度中央集权制和垄断的政治体制分不开的5。特权阶层问题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曾一再引起特别的关注。在今天的中国,相关学界在苏联存在一个官僚特权阶层这个问题上也存有共识。

 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为什么会形成官僚特权阶层,其生成条件是什么?这个阶层形成的经济条件或物质基础,是对国家和社会财富的支配和直接、间接的占有。在缺乏民主管理的条件下,名义上是公有制,实际上劳动者同生产资料仍然处于分离状态,管理阶层对生产资料的直接支配使生产资料很容易变成“官有制”。这个阶层形成的思想条件,是对意识形态的严密和全面的控制,使这个阶层失去舆论的监督。这种文化统制主义正是为这个阶层的经济和政治特权服务的。

 当然,政治条件是这个官僚特权阶层形成的最重要条件。对权力的垄断和控制,是维护这个阶层的根本前提。归根到底,民主(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缺失使***的理想、宗旨、主义难以体现,使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得不到具体的制度和体制保证。其中的关键是,广泛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委任制使得民主选举流于形式,甚至干脆连形式也不讲。在这样的政治条件下,这个管理阶层很容易形成自己的特殊利益,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在工资、津贴、出国、住房、用车、医疗待遇、食品供应以及家属、子女的上学、就业等几乎所有的方面都享有特权和特殊待遇。渐渐的,这个阶层从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到世界观、价值观就同广大民众拉开了差距,即我们常说的“脱离群众”,甚至同中下层民众格格不入。

 然而,对广大民众进行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的也正是这个阶层!广大民众也就越来越不信他们讲的这一套了。笔者几年前曾撰文讲到:“对苏联社会主义传统价值观念最有力的冲击,莫过于苏联权贵们自己的表演。当苏联的平民百姓从有限的孔隙中窥见这些传统价值观念的布道者是如何热衷到西方‘禁地’旅行,如何嗜好西方的时髦商品时,过‘左’的、悖乎常理的那些说教,便成了使权贵们难堪的讽刺,连体现社会精神文明的‘正品’也受到重重伤害而少有市场。”6这正是我们常说的“信仰危机”、“信任危机”的真正根源。

有一个被反复引用的数据很说明问题: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有过一次民意测验,调查苏联***代表什么人的利益。结果,被调查者认为代表官员、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3%,而认为代表劳动人民的只占 7%,代表工人的只占 4%,代表全体党员的占 11%。在苏联的民众用语中,老百姓是以“我们”和“他们”来表达苏联社会这种分化和社会矛盾的。但是,昏聩的苏联执政者们既没有通过变革打破旧的社会结构,建立新的社会体系,从根本上化解上述社会矛盾的眼光和能力,又死抱着既得利益,从而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结果使得问题积重难返。

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方针、政策催化了苏联社会的政治动荡、思想混乱。在“自由选举”的条件下,广大选民不投***的票了。在 1991 年 6 月俄罗斯全民直接选举总统的决战中,有着“反特权英雄”桂冠的叶利钦得票 57.3%,而作为***代表的雷日科夫得票率仅为16.85%。这绝非偶然。在东欧剧变中,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这是一个最最重要的历史事实,一个应该使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民众在这一关键历史时刻的选择并非不明智。如果绕开这一点去谈苏东剧变的教训,无疑是隔靴搔痒。

 当然,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苏联体制下,广大民众是有比较充分的社会保障的,官僚特权阶层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特权与腐败现象远非社会转轨时期可比。也许由于这个原因,执政者阶层中一部分早已完全抛弃***人观念者更愿意摆脱正统思想、传统体制的束缚。

 一部分人在社会转轨、在市场化、私有化的变革大潮中,看到了新的机会,越来越自觉地脱下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衣衫,利用权力肆无忌惮地掠夺和侵吞国家和社会财产,形成“新俄罗斯人”这一新的权贵阶层。于是,革除旧体制和弊端变成了整个地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
 为什么说官僚特权阶层变成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颠覆者?还有一个被反复引用的、很说明问题的材料:据俄罗斯《消息报》报道,到1996 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周围高官的 75%、政府中的 74.3%、地方精英中的 82.3%是前苏联的官员7。难怪有的西方学者说,苏联***是惟一在自己的葬礼上致富的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