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四川人的语言创造能力超凡脱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1:45:41
四川人历来钟情于语言表达艺术,以“语言嗜好”著称于世。他们具有生动的语言表达功底,超凡的语言创造能力,深厚的雅语流变环境以及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和四川人一起摆龙门阵,往往感到是一种语言艺术的享受。其中,尤以足球迷创造出的一些新语汇而名噪一时。

    一,从‘雄起’到‘踩扁’

    南非世界杯开幕在即,又可以欣赏世界劲旅在足球场上的风采了。如今的中国足球迷,看世界杯球场观竞技,看欧洲杯欣赏球艺,看国内足球赛丧气!但也常回味足球甲A联赛时的狂热,四川球迷更会想起当年成都赛场上的呐喊声:“四川队,雄起!”

     ‘雄起’声让中国的足球界刮起一阵黄色旋风,至今令人难以忘怀。‘雄起’这个颇富四川特色的口号,曾响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它比起传统的‘加油’之声,更觉气势磅礴。让它成为不分地域、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的球迷通用语言,这两个字影响之大,可能在现代汉语中无词能出其右。

    但对‘雄起’一词,各地电视台主持人的解读却五花八门,各执一词。有说原来这是重庆男人打架时,围观人煽风点火的用语:“不要怕,雄起!”;有人说,这个词原本很俗,是指男人那话儿的状态,四川人借用到足球场上,意思已完全转变…等等。但口号是四川人发明,还是我们四川人来解读最恰当。

     ‘雄起’一词有悠久历史,而且颇有文化底蕴。据考,在汉代的纬书《尚书帝命验》中,就有“有人雄起,戴玉英,履赤矛”的话。因此‘雄起’并非俗语,更非怪话,而是古代雅语。四川话是相对保存古代遗风较多的地区,比如‘老子’(见蜀山怪客博文《四川老子很文明》),在汉晋时期是自谦之称;‘晃兮忽兮’出自老子《道德经》;谓人‘糊里糊涂’一词,原本,《诗经》中‘弗虑弗图’的流变,不足为怪。四川人喜欢说‘雄起’,是指人们的精神状态,是指一种精神抖擞,威风凛凛的英雄气慨。这是四川人说‘雄起’的主流。

    在重庆、在四川,的确有好事者鼓动人打架时喊‘雄起’,但并不常用。四川人在吵架人面前总是劝双方息事宁人;说它是怪话,也事出有因。笔者曾听一个凉山朋友讲“烂汉人”的故事,讲述者就用了‘雄起’一词:“在凉山地区汉人被骂是个‘烂汉人’,是最被人鄙视的。这当中有个典故:一个彝族阿米子走亲戚,在路上遇到山洪爆发,一条小溪变成浪涛滚滚的河流,过不去。这时来了个汉族男人,阿米子请求这汉人背她过去。安知这男人乘人之危,对她提出非分之想。阿米子应承,只要背她过了河,就会满足他。于是这男人就不顾河水湍急,将那阿米子背过了河。然后要阿米子履行诺言。谁知那男人被冰冷的河水冲击,不能‘雄起’,那阿米子便笑嘻嘻的说声“道谢了”,跑得无影无踪。”可见,‘雄起’一词的确有人用作猥亵语。

    在四川人创建‘雄起’这个口号时,另一个掷地有声的口号产生了,这就是‘踩扁’:当迟尚斌带领四川全兴队主场迎战青岛海牛,四川球迷在‘雄起’声中还加上一个新口号“踩扁海牛”,在球迷的激励下,四川队结束了40多天不胜的低迷状态。于是球迷们又以迟尚斌的谐音打出标语“‘吃’掉海牛,奉为‘上宾’”。可见四川球迷有多可爱,多有才!

    二,        从‘足球悲’到‘下课’

     网络时代在不断创造一些新流行语,让人在新的网络语言前无所适从。今年流行的“杯具”(悲剧)、“洗具”(喜剧)就是一例。但这样用谐音的语言创造能力让人哭笑不得,缺乏语言表达的艺术真谛。四川人就不一样,同样用谐音,却让你听后忍俊不禁。如当年戚务生教练指导中国足球队征战失利,球迷们一片谴责声。四川人说这位指导叫“泣无声”。其实那不知在挖苦戚务生,主要是在表达球迷的一种心态,他们在国足主教练丧师败绩归来这件事上,悲愤交加,欲哭无泪。借用教练名字的谐音来喊出球迷的心声。当时四川球迷也用谐音将‘足球杯’写成‘足球悲’,是同一个道理。

    为鼓舞斗志而喊‘雄起’,为教练的失误及无能喊‘下课’,四川人又创造了一个与‘雄起’同样风靡全国的口号。1996年硝烟弥漫的甲A职业联赛,四川球迷对四川全兴队教练的表现很不满意,在赛场首先喊出“余东风,下课!”的口号。“下课”与“背书”一样,都是四川人创造的新词汇,前者指下台、撤职,后者指检讨。这口号由四川球迷第一次在球场上喊出来,便风靡全国,其威力之大,让全国甲A十二支球队的教练一半被喊下课。此后“下课”一语走出足球场,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成为使用最频繁的词语之一。如今除解职、下台称下课外,离退休、下岗、夫妻离婚等都被称为下课,不是很有幽默感吗!?

           三,从‘Y’到‘假打’

    另一个四川人创造的新词语要算‘Y’了。有一个描述成都一般市民的顺口溜很流行,即“吃点麻辣烫,穿点新时尚,打点小麻将,看点Y录像”。这是在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的年代,四川人发明的新词。有人说这词与‘歪’同,有人说这是正宗洋文字母,似乎都有一定道理。

‘    歪’字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不正;斜;偏;不正当的;不正派的等意思。据考,在《东周列国志》中就有退歪货的说法;在宋代的文章里,就有称‘歪’为不正当的说法;元代曾瑞曾有“行歪令”的用法。可见‘歪’字并非四川人新创。‘Y’与‘歪’有相近的意思,不正就‘歪’嘛!但四川人为何用洋文字母,而不用这个现成的汉字呢?

    ‘Y’的发音为英文字母发音,与‘歪’字有区别。据说它是洋为川用的产品。‘X’后为‘Y’,在西方电影分级制中,‘X’级是所谓色情级,但市场往往有一些打插边球的东西,如电影,不算黄色,但也不正经,与‘X’挨边,四川人称之为‘Y’录像,这就是与‘歪’字的区别。但凡假冒伪劣产品,统统谓之‘Y’,比起‘歪’来,更加贴切、形象!

    与‘Y’同期产生的新名词‘假打’,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源自巴蜀笑星李伯清的散打段子‘假打外传’,其实川人口中早就创造出这个词,只是李伯清的段子流行后,这个新名词才在整个西南地区流行。是对那些‘绷面子’、‘假洋盘’、‘踩假水’、鸡脚神戴眼镜—假装正神的人的绝妙讽刺。

         四,古今中外,信手拈来

    洋为川用还有一个颇具讽刺意义的事例,就是‘熊猫儿馆’。在八十年代期间,学校开办出国人员外语培训部,请来不少外国教师任教。那时学校教师住宿条件很差,不能让那些外国专家们感受到中国的大学落后,便在学校修了一座外国专家楼,供外籍教师住。这外专楼比起校内教师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于是人们就将这‘外专楼’戏称为‘熊猫儿馆’,即将外教比喻为国宝熊猫儿那样受保护。这称呼不久传到外教耳里,他们很乐意接受这个诙谐的称呼,从此自称自己的住宅为“Panda Palace”。

   球迷也有铁杆球迷和Y球迷之分。而球迷们往往自以‘铁杆球迷’而自居,嘲笑别人弄不懂足球上的术语,说别人是‘Y’球迷,是假打。但也有不服气,用一些幽默术语还击的。在四川流传这样一个段子:甲球迷对乙球迷用所谓的足球赛术语向乙评述赛场发生的事,乙因看赛事而没有听清楚,于是甲嘲笑乙道:“你龟儿那耳朵是啥子耳朵哦!?”,有挖苦乙不懂足球的意思。乙听这话不对头,回敬一句道:“啥子耳朵?说出来吓你一跳:左边长的是里瓦尔多(耳朵),右边长的是罗纳尔多(耳朵)!”巧妙地用当时世界著名足球明星名字的谐音回敬甲,巧妙地将球迷甲幽默了一下。你说这创新语言艺术高不高超!

    四川人与时俱进创造的新词远不止上述那些,而且文人也加入其中。有四川‘幽默大师’之称的刘师亮,在民国期间把谐音幽默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如讽刺军阀混战下的‘天府之国’,他用‘添虎之国’描述;将中华民国,戏称为‘中划冥国’;用‘刮磬’称国民党的国庆;用‘大尾人’来嘲笑有人称蒋介石是‘大伟人’,让国民党人士恨得牙痒痒!

    在文革中,民众对大搞‘打砸抢’的造反派称为‘撬杆儿’,即小偷的意思,恐怕也只有四川才有;而对文革后期年青人偷偷谈恋爱,又造出新名词曰‘煽盒盒儿’,更让人忍俊不禁。四川人创造新语汇,太有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