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快跑:“多难兴邦”小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0:18:11

罗拉快跑:“多难兴邦”小考

时间:2010-04-30 16:48 作者:罗拉快跑 点击:788次
汶川大地震后,总理题写“多难兴邦”勉励师生
 


  本文以阐释学的方法,试图从“多难兴邦”的流俗含义出发,考察其语言学历史,以获得最初但不完整的洞见,并返而对其构成语素进行知识考古,进而揭示其整体意蕴,以成就这一典故的现象学境域,在此基础上,完成其阐释学循环,捕获本真的认识,最终在生活世界里诠释其被遮蔽的含义。


  一、出处考


  1、最早的出处大概是这个:“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若何虞难?”(《左传·昭公四年》)


  稍理清一下文义,翻成白话,大概的意思是,不要老盼着周边国家有难,多难了说不定还会让他们更强大,没难了说不定还把国给亡了。这个故事的原文是有背景的,其实是司马侯劝谏晋侯,别想着自己有天险、多马匹(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拼谁是老大,主要靠马拉战车)、邻国多难,这些靠不住的,还是老老实实修政德靠谱些。


  所以,所谓的多难,基本指外国(实际上说的是当时比较嚣张的楚国,相对中原的晋国,那个基本上算是充满异域风情了),还没昏头到给自己的老大建议多难兴邦,否则老大会代表全国人民往他的老脸扇几个耳光子。如果碰巧他的老大是洪武帝,那待遇就是当庭打屁股到皮开肉绽,还要被同僚围观。


  2、然后出现的是这个:“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刘琨等《劝进表》,语见《晋书帝纪第六》)。作者里头有个人物,是没文化的我们都很熟悉的刘琨,就是和祖逖哥俩没事就一块睡觉,鸡叫就一起跳交谊舞的那位——这个不应该引起误解的,虽然我们都说魏晋风流,这哥俩其实还是很纯洁的友谊,跳交谊舞主要是为了健身,健身是为了报国。就像某朝有本回忆录里,作者深情回忆自己当初十六岁进宫的时候,就发现了每天晚上“首长们跳舞是为了健身”,看来和刘琨哥俩不同的只是,时间从早上改晚上了。废话少说,这个典故的背景是西晋一塌糊涂,结果两届皇帝都给匈奴抓去,一把手空缺,晋王司马睿弄了个小朝廷,但不肯称帝,自己觉得不好意思呢——这个其实是祖传的毛病,司马懿没称帝,到了他孙子才真正过了皇帝瘾,那时候人特讲礼数,篡位的时候还比较害羞,就像有的女孩子谈朋友,明明自己喜欢,却非要对方表态。大臣们这个急啊,大家一百八十多人联名搞了个上书劝进活动,意思是,您也别谦虚了,您也吃了不少苦头,已经很圣明了,以前那摊子事,多难啊,但要吸取教训来强固国家。


  所以,这次其实是个联名的上访,对象是未来的老大,不是平头百姓。结果上访居然成功了,真是奇迹,东晋小朝廷从此过上了小日子。


  3、再然后,《南齐书.乐志》里头来了这么一段,“多难固业,殷忧启圣”。这个和刘琨那伙的意思差不多,简直是抄袭的。原来是南齐时候高宗明皇帝神室奏的《明德凯容之乐》歌辞,用来表扬死去的皇帝——齐明帝萧鸾,其实这小子也是个篡位的主,但人家做过老大,还是要吹捧一下的,搞得好像窥大宝、杀宗室是一件很令人忧伤又功德无量的往事似的,当时的礼乐歌词本来就有抄袭的爱好,大概就顺便抄了下刘琨的集体作品,改编一下,成了当时的红色经典。


  这次,还是对老大的赞歌,肉麻程度有点消受不了了。


  4、转眼到了清末,李鸿章在他的遗折里这样写道:“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李中堂大人死在辛丑条约签字之后,内忧外患,满清已风雨飘摇,所以他的政治遗言是希望慈禧、光绪以累积的国耻为鞭策,把新政推行下去,以求身后中国能自强于世界,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心报国,死不瞑目,上百年之后,我们看到这样的句子,泪水都要哗哗地流才算厚道。


  这大概是完整出现“多难兴邦”这个词最让人伤感的例子。这次还是对老大,以及老大背后垂帘听政的真正老大的进谏。


  可见,多难兴邦的几个出处,没一个是说多难可以兴邦,或者才能兴邦。相反,这两个现象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不可虞”的。之所以说多难兴邦,都是臣子跟主子说,已经遭了那么多难,也该醒醒了,痛定思痛,吸取教训来重振河山,这个词在历史上的意思大概就这么回事。这里姑且命名为『典藏版』解释,其他异版后头再说。


  二、文字考


  1、多。


  (1)《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疊。”这个解释简直就像“夜长梦多”的意思。会意字嘛,可能在没电视没互联网甚至没电灯的年代,晚上是难熬的,两个晚上加在一起真是嫌多了。《尔雅》就干脆简单说“多,众也”。这个含义流传最广,咸亨酒店的长衫主顾孔乙己老先生就曾经说“多乎哉?不多也”(鲁迅《孔乙己》)。


  (2)不过汉语语义丰富,在演变中又有了不少衍生义。比如《老子》里头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这句的意思是命比名更要紧,钱财是身外之物。古人真是非常纠结的,第一句说管他世人毁誉,做影帝不重要,捞足才是硬道理,第二句又想,唉,捞那么多,也挺伤身子的。这里,“多”有了“重要”的意思。这个意思后来又发扬光大了,比如,铁板铜琶的苏东坡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情是重感情的意思,虽然有若干小老婆,但文豪还是重感情的。红牙板的柳永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这个多情也是重感情啊,多么感人的一幕,就搞不懂到了现代汉语,冒出一个“自作多情”,把这么美好的深情给糟蹋成贬义词了,真是多情却被无情恼。


  (3)语言继续被丰富。“多”字又有了“好”的意思,再变成动词,就是“赞美” 的意思了。比如,《韩非子·五蠹》里头说“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看来最早以前做老大是苦差事,要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所以不贪恋权位没什么好赞美的——确实很难理解吧,韩非子肯定没考过公务员,也压根不懂做公仆的滋味。


  现在我们说,比如“多愁多病身”,这个“多”是啥意思呢?要看语境啦。《红楼梦》里头贾宝玉想调戏表妹,就引个西厢的句子“你是那倾国倾城貌,我是这多愁多病身”,宝哥哥知道林妹妹其实身子骨弱得很,经常性感冒、咳嗽、发鼻炎,但女人,即使是少女也多么需要赞美,于是他那个对子的意思就是,妹妹你漂亮得太震撼了,但哥哥我其实口味比较特别,就喜欢你那病蔫蔫楚楚可怜的样子。这一招别出心裁,一下把涉世未深小宅女的芳心给掳去了。看,“多”字的意思就是“好”、“赞美”、“喜欢”了,红学博大精深,够养活好几代红学家了,就这么个小句子,被误读了多久哇。


  2、難。


  (1)这个字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是形声字,然后讲这个是支翅鸟的意思,这种鸟可能被史上某次禽流感给灭绝了,搞不懂是什么样子,听起来有点像肯德基的辣翅鸡,不过主要出现在佛经里,看来不太靠谱。还有一种说是会意字,如《唐汉解字》里头说,金文“难”字从“莫”从“隹”。“隹”表示该字与禽鸟有关,“莫”则表示与生育有关,小篆“难”字从“堇”从“隹”。隶书又变为从“莫”从“隹” ,“莫”、“堇”都有生育的意思,两形会意,表示鸟儿不可能胎生,或者鸟儿难在没有鸟巢的黄土地下生蛋。看来要想弄清楚“难”字的起源真是勉为其难、强人所难,戞戞乎其难哉。


  (2)不管怎样,它开始的意思就是困难。比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头,刘兰芝就是这么叫苦的——“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但她又不能摔电话撒娇说“你们看着办”,委委屈屈自己偷哭,结果只好“举身付清池”了,很悲哀的故事。再比如,三国时候周郎准备火烧赤壁前,跟孙权请战,孙权抚其背跟他曰“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资治通鉴》,此处疑为断背典故出处,待考),意思是我手下的兄弟多是多,现在能去和城管叫板、砸场子的大概就三万个,这次都跟你混了。还有个有名的例子,《红楼梦》第六回,凤姐向刘姥姥诉苦,“我如今接着管事、这些亲戚们又都不大知道,况且外面看着,曾是轰轰烈烈,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给人也未必信”。其实,作总管、总理和总经理一样,都是蛮幸苦蛮困难的,哪个部门哪个子民都想着老大照顾,谁会想着老大的难处(以下为保证此文的学术性,决定凡引用古人文字,作者必须至少是五百年前的)。


  (3)然后一个主要的意思是灾难,名词。三国那个例子继续说,东吴和刘皇叔两家各怀鬼胎讨价还价,孙权跟诸葛亮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意思是,不是我瞧不起你家老大,他刚给曹黑帮追得到处跑,手下马仔也少了很多,靠得住吗?作名词它还有一个引申的意思,就是兵难、兵变。曾经陪太子读书的贾谊在《过秦论》里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意思就是,做人还是要厚道,就算把菜刀都实名制了,一个陈涉起兵,你秦庭也就玩完了,别想再搞什么大会诸侯世博会了,直接等着祖庙里的兵马俑上世博会做展品吧。


  (4)但它也可以是动词。感到为难、使人觉得为难,等等。限于文化水准,其他的例子太费劲,我再举一个三国的吧,《世说新语》德行篇里头有个故事: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讬,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文中“避难”,指的是灾难,“歆辄难之”是华歆“以之为难”、“感到为难”。这个故事的大意是,看一个人的德行,别光看他面上的仁爱啊动听的许诺啊悲情的表演啊之类的,要看他是不是真正担负起他的责任,践行他的诺言,也就是说,要听其言、观其行。


  3、興。


  (1)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明显是个会意字。“兴起”是最基本的含义了。《庄子》秋水篇里头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意思是,发大水的时候,河神自我膨胀,以为了不起,到了北海一看,才自惭形秽起来,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发大水,原来自己以前一直在自娱自乐——当然,如果有防火墙,河伯本来也可以一辈子都维持着较高的幸福指数。庄子这个故事,大概是“水货”一词的出处,也是“望洋兴叹”典故的出处,这里的“兴”,就是兴起。


  (2)然后比较常见的衍变就是使动用法,使兴盛、使流行等等。比如《论语》子路篇里有个对话。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当时孔子的回答是,“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大概的意思是,总结起来,要让帮会兴旺发达,最主要的就是,做老大也要有做老大的样子,不能光享受,也要谨慎勤勉啊。非常的苦口婆心。这个意思后来还变成形容词,诸葛亮的《出师表》里头说“兴复汉室”,这是使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头说“汉室可兴”,这是形容词。晕,全都是三国演义,不能再引用了,否则显得太浅薄了。


  (3)还有,作为名词,它是比兴、比喻的意思,经常性用在诗歌里头。比如,我们说《诗经》里头的第一篇,“关关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说雎鳩关关地叫,再引起说男女之事,很自然很文雅,古人就叫“比兴”,现在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敏感词,也很附庸风雅。名词里当然还有“兴致”的意思,比如诗仙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说,“俱怀逸兴壮思飞”,当然,结尾也免不了发牢骚,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可见,一时兴起说的话往往不算数,让人感觉人生多么没劲,多么颓废。


  4、邦。


  (1)《说文解字》说,“邦,国也。从邑丰声。”,这是个形声字,在小篆书里,左边是个“丰”字,右边是个“邑”字,意思从邑,读音从丰。段注:“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书序云:‘邦康叔,邦诸侯。’论语云:‘在邦域之中’。皆封字也。”就是说,“邦”起初就是诸侯封地的意思,和封字是通用的。


  (2)这个词专门就是个名词。看来很古老。比如《周礼·天官·大宰》里头说“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注解说,“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大的叫邦,小的叫国,邦的中心也叫国,这个“国”和现在的“国都”意思差不多。后来大邦也不一定弄得过小国,于是就混着叫了。


  (3)后人经常说的城邦,比如希腊城邦,那对我们文明大国来说真是小意思了,一个城镇的规模,装模作样也搞了五套班子之类的,也好意思叫“邦”。英文里头叫“city”,这个差不多是civilization(文明)的词根了,或者叫“polis”,这个也基本是politics(政治)的词根了,实在是很难理解啊,难道做了小市民,才可以玩政治、讲文明。不过人家现在强势,咱就口头上认了吧,关起门来还是自己老大说了算。


  (4)论语里头经常性扯到邦,前面说了一言兴邦,意犹未尽,孔子又说一言丧邦,“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意思是,老大你也别太任性了,你说错的话,又不喜欢别人非议,到处删贴,结果一句话,就是亡国的命啊。


  三、释义


  本来还应该作语法考、句型考,那就越扯越枯燥了,而且露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现在切入正题。


  前面说了,要通过语境来认识字句的意义,前面引用的那么多成句,也证明了古字古词含义的丰富,以及随着年代、场合不同,被赋予了各种引申的意义。这样,我们就获得了考量“多难兴邦”一词衍变至今的真实含义的坚实基础和各种资源,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和不同角度、不同版本的诠释。


  1、『流俗版』


  一位年过七旬的长者,在如同废墟的教室里,深情望着孩子们,在黑板上奋笔写下几个刚劲有力的粉笔字——“多难兴邦”。


  释义:流俗的含义,取多经历灾难反而让人蹈厉奋发振兴中华。在《出处考》部分,我们已经认识到,前人所用“多难兴邦”,都是用来劝慰主子的,而绝不适用于对一群惊魂未定就被上课的学生。所以,它绝不是用来对邻国的灾难幸灾乐祸的(参见出处1),也不会是希望这些小孩受了惊吓,遭了难,以后成长为不惧惊涛骇浪的私募经理(参见出处2、3),看来也不像是决定革新吏治,杜绝灾难的样子,小孩子完全没有民事行为能力,除了爱国感恩还懂什么,那不是对牛弹琴吗(参见出处4)。于是,只好将这个场景具体化,或作合理的变换,来认识智者奋笔疾书的深邃含义。


  2、『平装版』


  一位年过七旬的长者,在如同废墟的教室里,深情望着孩子们,两眼泪汪汪,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沧桑的粉笔字——“多难兴邦”。


  释义:于是,将“难”字取义为“困难”,豁然开朗,老者的意思是,弄了半天,弄成废墟了,兴邦,是多么困难啊(多难【困难】兴邦)。难道就这么简单,不,我们要继续探究——


  3、『精装版』


  一位年过七旬的长者,在如同废墟的教室里,深情望着孩子们,心想,这个国家怎么搞的,又是奶粉问题,又是教室问题,都落在孩子身上,怪可怜的,孩子们就是国家的未来哇。于是,他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沉痛的粉笔字——“多难兴邦”。


  释义:我们想,在他当庭挥毫的时候,心里或许正回响着某次回答狗仔队提问前温习过的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的名作《我用残损的手掌》“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略为遗憾的是,那次只来得及背艾青的句子。于是,将“兴”取义为“比喻”、“象征”,多么贴切,老者的意思其实是,如此的多灾多难,正象征着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多难兴【象】邦)。这就说明白了?这也太小瞧了我们的长者,再继续——


  4、『悲情版』


  一位年过七旬的长者,在如同废墟的教室里,深情望着孩子们,喃喃自语,“百年一遇、百年一遇”,忆及自己人生路上最坎坷的一次沉浮,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的粉笔字——“多难兴邦”。


  释义:对长者,我们应该心怀善良的猜想,他岂可能在孩子尚未痊愈的心灵上再来一下,说一次不够,还要多次?为了良心,此处的“多”绝不可释为“众”,却宜释为“重要、重大”。老者的意思莫非是,大灾大难,虽然让人悲痛,却让人振奋精神建设国家?(多【重大】难兴邦)。如果这类灾难只来一次,作为慰勉,如此解释,似无不可。慢着,前年今日此门中,桃花依旧笑春风,你能确定,它真的只来敲一次门吗?再继续——


  5、『绝情版』


  一位年过七旬的长者,又一次在如同废墟的教室里,又一次深情望着孩子们,愤然在黑板上写下几个风骨凌厉的粉笔字——“多难兴邦”。


  释义:就算是新演员,也不该让人家老是重试镜头,何况是德高望重的老生,更何况是没有替身的危险镜头,这是不可容忍的。再说了,上次才承诺以后会没事的,又来这么一手,看来看去,这些教室,还是大面积的粉碎性骨折,这张老脸往哪搁呢?看来,至少上次的悲情风格要改一改了,改成绝情吧。于是,我们将“多”释义为“重要,重视”,“难”释义为“使为难,责难”,老者的意思不妨是,要来真格的了,要重视问责,这才能真正令国家兴旺有未来。(多【重视】难【问责】兴邦)。满头大汗,如释重负,这个解释总算可以皆大欢喜了。不过,由于这个解释过于肉麻,上次骨折以后种种见闻,令大家都为自己幼稚的幻想感到害臊尴尬,差不多都没了脾气,断了念想。并且,学术上过于完美的答案往往藏着风险,为万全策,我们必须再找一个备选的答案,最好是无厘头一点的,因为这处发生的事,过于灵异古怪,往往不遵守牛顿定律,直接是测不准的量子世界。


  6、『风情版』


  一位年过七旬的长者,又一次在如同废墟的教室里,又一次貌似深情地望着孩子们,他长袖善舞,布鞋芒杖,飘飘似仙,悠然在黑板上写下几个瘦金飘逸的粉笔字——“多难兴邦”。


  释义:欲求学术的真理须严守科学中立的立场,以求探求语言本真的状态。不滥用情感,是最起码的要求。回到事物本身,是最基本的规范。上次的废墟,分明提供了凝聚人心、达成共识、拉动经济的良好效果,平心而论,我们收获的远大于付出,失去的虽然是生命,得到的那都是侥幸,一次次的灾难,和人民在一起的精神令人感同身受,越发难以自拔。此处,可有两解,重点在“多”字上,或取义为“众”的使动用法:让灾难多起来吧,我们迎难而上振兴祖国(多【使之变多】难兴邦),其实我们一直在努力;或取义为“赞美”:赞美你,多亏了你,才让我们和人民越来越恩爱,邦固强盛(多【赞美】难兴邦)。有点不可思议?敝国素有把这类事办成喜事的能力和习惯,姑存一说,以备综览。


  各版本解释均为免费,莫衷一是,请任取所需,阅后删除,以免版权纠纷。


  考证毕。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立场无关。


来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