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人性的,所以是尊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56:15
[转贴]刘柠:因为是人性的,所以是尊严的
文章提交者:汪元 加帖在影视评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据报道,5月30日,访问日本的温家宝总理对记者即兴谈及获2008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日本电影《入殓师》,说影片反映了日本人民的道德伦理和人的尊严,令人感动。三年前温总理访日之际,还曾跟时任首相的安倍晋三谈到过另一部日本电影《Always三丁目的夕阳》(以下简称《三丁目》):了解了日本战后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发展经济的不易。
这两部作品确实堪称近年来日片中的翘楚,在日本国内也是好评如潮,分别在电影票房和电视收视率上创下空前的记录。《三丁目》系根据西岸良平的原创漫画改编的故事片,作品以东京郊外一个名为“三丁目”的虚构小镇为背景,反映了从战后复兴结束(1955年)至东京奥运会开幕前夕(1964年)这段日本当代史上经济发展的黄金岁月,“高增长”对社会的“改写”及其投影在世道人心上的落差。是已然跻身世界经济大国的国度对经济起飞的昭和中期的一次蓦然回首,是发达社会中像工蜂一样终日忙忙碌碌却迷失了方向的人群对自己父兄时代牧歌式生活的一次温馨怀旧。
因为是怀旧,影片的调子是暖融融的,像极了夕阳晚霞映照下寻常陌巷中和式家屋的氛围,令人联想起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一群小人物,不幸、贫穷却不颓废,怀着对明天的希望,勤奋劳作,在劳作中,享受着自己简单、快乐的生活并试图有所改变。从家庭式作坊的小老板,到从北海道乡下来到京城谋生、一口东北方言的打工妹;从东大毕业、做梦都想成为获“芥川奖”的小说家,无奈屡遭退稿,只好开一爿和果屋,平时靠给少儿杂志写冒险故事糊口度日的文青,到风骚浪漫、美貌可人的居酒屋女老板;从被亲生父母遗弃,被辗转寄养,最终跟潦倒的文青养父相依为命,沉默寡言,却迷恋科幻小说的少年,到开香烟店,却喜欢以脚踏车在巷子里“飙车”,常常对人炫耀对可口可乐等时髦东东的爱好的女掌柜;唯一的绅士,是开私人诊所的宅间医生,因名字的发音与恶魔相近,被害怕注射的孩子背地里称为“恶魔”。但“恶魔”绅士却是个虽富有却不幸的人,妻女在战时的东京大空袭中罹难,一个人在独门独院的宅子里过着孤独的生活。小老板家里买了黑白电视机,全巷子的人都过来观看大相扑的实况转播,成为“三丁目”人民文化生活中的大事……如此日常而温暖的风景,对都市化完成已久,社会早已步入后现代阶段的“宅男”、“腐女”一代来说,真可谓一种奢侈的怀旧。
与《三丁目》的怀旧相比,《入殓师》是一个以“泡沫经济”崩溃后的平成年代为背景的故事,从时间轴上更代表了现在的日本。顾名思义,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穿行于阴阳两界,做着一种送亡者上天国的特殊营生的青年的故事。青年本是大提琴演奏家,在东京的交响乐团有个不赖的职位,是不折不扣的艺青。但乐团突然解散,经济萧条之下,携妻回到山形县的家乡,偶然受一纸招聘广告的吸引,误入“歧途”,一脚踏进冥界,结果糊里糊涂地做起了入殓师的行当。从音乐家到为亡者化妆,这中间的心理落差不可以道里计。但经过起初内心的挣扎,青年开始“习惯”,最终爱上了这个在世人眼中相当“另类”的职业。正如温总理所评价的那样,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的尊严的捍卫,唤醒、提升了普通人内在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感,用句套话来表述:人被“升华”了。作为艺术作品,该片虽然不无“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拔高”成分,但公平地说,日本社会和国民对生命尊严价值的体认与捍卫这种尊严的努力值得学习。
大约七八年前,因工作关系,我作为所谓“外方代表”带一个来自国家电力公司的高层代表团赴日本一家数一数二的生产重电设备的公司考察。正经的工作结束后,主人邀请来宾参观厂区。我们沿山麓拾阶而上,在一个白沙漫地、相对开阔的地方停了下来,但见满眼巨树参天,浓荫蔽日,莺啼鸟啭,乍看像一个公园。每株树木的旁边都立有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天然石,上面刻着人名和数字。原来这家公司从创立之日起近一个世纪以来,对每一个死于各种自然灾害、工伤事故的雇员均立一块石碑,并栽一棵树以志纪念,包括战时在美军地毯式空袭下丧生的工人,包括三名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工程师(系彼时日元贷款陡河发电厂项目机组安装技术指导人员)。“公园”有专人定期维护,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整饬有形,一丝不乱。
代表团参观时,绝大多数成员感慨系之,唏嘘不已。但其中一名年长、职位也最高的官员也不知内心是怎么想的,小声对我嘀咕道:“你看,这些日本人,对他们自己的人倒是做得如此用心……”看老人家一把年纪,我大体琢磨出其言外之意———“对我国人民,便如何如何”。我简直惊得说不出话来,心想,人家尊重、敬畏自己国民的生命,这难道有什么问题吗?我们为什么不反思一下我们对待自己国民生命尊严的态度呢? (作者系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