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本性是人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19:32
文艺的本性应当是什么?
这个问题提出来确实带有爆炸性。我们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提倡的都是“文以载道”,说这就是它的本性。于是,各种主义就从中引发出来,“现实主义”不够用了,伸展出了“批判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等等,至于其他的什么“主义”就更是牛毛充栋。再由此引发,便有了个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又有了个方向问题和路线问题。由此而引发的各种斗争便层出不穷起来。斗争的核心尽管千奇百怪,其实说到底都是围绕着文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展开的,只不过是谁敢不点破它而已。
今日,我就试着点破它,也算捅一下马蜂窝。
在我看来,文艺的本性其实就是“人性”。所以,文艺“为人性服务”才是它最根本的任务和方向。
只要我们打开世界上优秀的人类文化史看一看,特别是把那些人类公认的文学名著和艺术经典看一看,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它们的全部成功就在于它们对于人性的剖析和探窟上。人类的真善美与人类的假恶丑在它们锋利的笔锋下入木三分。正因为此,它们才在世界文化史、艺术史上留下璀灿的光焰。这种公认,不以阶级、政体所分割。远的不说,看看18、19世纪俄国、法国、英国等等国家那些文豪们的宏篇世挚吧,哪个不是对人性鞭僻如里的剖析名著?
过去,曾经流行过一句口香糖式的名言:只有民施行的才是世界的。
其实,这句“名言”是很片面的。民族的文化固然可以成为世界的,但那很可能是猎奇的。惟有人性的才是世界的。因为人类的人性是共通的。在批判“人性论”的年月里,我们最为义正辞严的说法是:人类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是的,所有的爱和恨都是有缘有故的。但是刨开那些附着的“政治因素”,我们再看那“爱和恨”,是不是共通的人性。以荷花为例,过去说它也有“阶级性”,而且还十分得意地说:资产阶级欣赏它,无产阶级就不欣赏,因为“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革命对”。荷花客观存在的美被加上了阶级性之后,“美”的慨念便发生了变异,变得不客观了。至于对于孩子的爱也是,它本民母性的必然,然而也偏偏分出个资产阶级的母性和无产阶级的母性来,绝不承认刨出“阶级”之外的人性中共同的“母性”的存在。因此,我们的媒体便在报道同样一种性质的“好人好事”时做出了颇为有趣的评价:中国的小伙子跳进河里救人,是“共产主义精神”;外国人跳进河里救人,便是“人道主义精神”。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了。其实这两种救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就是人性中最善良的献身精神。它是人性的体现,而不是“主义”的体现。
为什么我们的“主旋律”影片不好看?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成了宣传品,成了“共性”的东西。它几乎不触及人性。电影《云水谣》之所以受到了欢迎,就在于它触到了人性,尽管它附盖着很浓的政治因素。但是,“爱”与“死”这个永恒的人性主题,它毕竟进行了自己的诠释。张艺谋早期的作品《红高梁》、《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之所以被世界各国看好,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代表作,就是因为它们都触及了人性这个人类共同的主题。他后来的作品,偏离了这个轴心,所以就必然成为虚无飘渺的浮浅之作,也被国人和世界所不屑。
回归文艺的“人性”本性,才是我们的文艺复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