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尊严不再是弱势群体的奢侈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02:31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2010年3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维护人民尊严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了政府“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管仲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尊重需求是指包括对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和被人尊重等在内的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广大农民,物质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改善,衣食无忧,有的更是买车买楼,步入小康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定的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和公众的承认。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让人们生活得更有尊严,就是对人们这种愿望的满足,反映了大家的心声。

温总理早在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就提出,“尊严”主要指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第二,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这三方面正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尊严”论的应有之义。

但是应当看到,看医贵、看病难、高房价、高学费、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困扰着很多人,人们的“尊严”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北京市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就是一例,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和自身流动性特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而且很多学校将农民工子女拒之校外。较之“富二代”对教育资源的不尽挥霍,这些“贫二代”尴尬境遇谈不上“幸福”和“尊严”。

不唯教育,由于贫富分化和分配不均,社会其他领域的“幸福”和“尊严”也就成了富人的独享品、弱势群体的奢侈品。避免让更多的弱势民众被抛弃在“幸福”和“尊严”之外,就要着力解决这些在发展中出现的、影响人民尊严的社会问题。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看到,温总理正是将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构建在在各项民生问题解决之后。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我国政府施政的美好愿景,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创造GDP的同时,将改善民生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践行“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政府工作报告推出“尊严”论,是政府心系民生、情系民众信号的释放,各级政府理应能以真正的行动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打好改善民生攻坚战,真正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