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明:“半亩方塘”玩转水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19:52
董小明:“半亩方塘”玩转水墨

本报记者 梁 瑛/文 余海波/图

传承与创新,在艺术的领域,这永远是最热门的话题。近日,深圳文联主席董小明的实验水墨作品“半亩方塘”再次激起人们对水墨画传承与革新的讨论。4月12日,深圳画院展览馆的大厅里,搭建起一个独立的空间,一件名为“半亩方塘”的艺术作品吸引了参观者的视线。在这个没有一张宣纸、一点墨汁的空间里,据说正在展出一系列水墨作品。

 

  1走近半亩方塘

  这是由13件综合媒介墨荷和一件水墨书法流水影像组成的展览,走进这个独立的空间,四壁悬挂着13块薄薄的铜板,这些铜板被切割成卷轴或是扇面的形状,在幽暗灯光的映射下,上面好像有水墨的痕迹流动。事实上,走近细看才会发现,这些痕迹是通过蚀刻的方式留在铜板上的。而地面正中,最显眼的地方,悬挂在头顶上的一台投影仪投射下长方形的空间,被白色小石子围绕的亮光处,正在播出一段书法和流水相结合的录像,耳边甚至能听到流水的声音。让参观者走近作品,就好像走近了荷花盛开的半亩方塘。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诗正是今天董小明作品《半亩方塘》的典故出处,他在书法录像里,书写的也正是这首诗。尽管加入了流水影像、采用了动画的处理方法,但董小明强调,这幅作品本质上是书法作品。

  这次展出的作品是为即将在德国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美术展《变易的水墨》而作。过去多次赴国外展出的经历让董小明认识到,外国观众对书法的兴趣常常超过水墨画,“他们完全把中国书法看成一种黑白艺术,而德国是一个崇尚黑白艺术的国家,所以当策展人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想到了用新的媒材来表达书法的意境。”此次深圳展览之后,这批作品将远赴德国进行展出。

 

  2以荷花为题材

  表达和谐的主题

  荷花以其圣洁高雅,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质与芳姿倍受世人喜爱和称颂。自古以来赞美荷花的诗、画很多,近现代绘画大师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也都是画荷大师,形成中国特有的“荷文化”。董小明创作《墨荷》系列作品已近十年。他的墨荷作品曾应美国、德国、荷兰、丹麦、韩国美术馆和画廊之邀到海外举办过展览,并受当地观众的喜爱。“半亩方塘”正是这一系列作品精神的延续。“在汉语中,荷(萍)是和(平)的谐音。我近年持续创作的《墨荷》系列,意在以荷花为题材表达一个和谐的主题,以当代人的理解来阐释水墨画蕴含的传统精神。”

  朱熹的原诗隐喻水流清澈的池塘就象一个不竭充实新鲜知识的世界,而董小明则借千姿百态的荷花池塘,表现我们所在的生生不息的世界。2003年在韩国釜山美术馆举办的董小明以墨荷为题材的画展就曾经以《半亩方塘》为题,可见他对这一主题的钟爱。

 

  3用当代形态表现传统题材

  多年之前,董小明曾经尝试在油画布上创作水墨效果的作品,这一次他更进一步,不创作的领域拓展到金属上,尝试把水墨意蕴在新的媒材上体现,除了录像作品,董小明还用黄铜、紫铜、钢板等模拟中国画传统的立轴、横披、扇面形状,以蚀刻等技法再现水墨画形态与意境。有人怀疑这还是不是中国画,董小明斩钉截铁地说:“我从来没有说这是中国画,这是当代艺术实验。”

  当代艺术家一定要创作当代艺术,这是董小明多年坚持的理念。他认为当代艺术在中国虽然已经不陌生,但大多创作仍然停留在模仿西方的阶段,要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作品,就需要从传统资源入手,而在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中,中国画与世界上其他艺术并列时,最大的特点就是水墨。所以他多年的创作一直围绕水墨展开,尝试拓展水墨的表现力和表现领域,实现这一传统艺术的当代形态,这次的作品也是希望让欧洲人更理解水墨精神,最终让水墨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艺术语言。

  对于董小明这一尝试,在学界有赞赏也有质疑,面对传统派的抨击,董小明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什么是传统,历代艺术家的创造加在一起就是传统。一个艺术家如果只模仿传统,没有自己的创新,他就永远不能走进传统。而今天艺术家的创新有可能就是明天传统的一部分。”

  从传统中寻找资源,进行当代艺术创作,在这条道路上,董小明并不是独行侠,事实上,蔡国强、徐冰等在国际上扬名的中国当地艺术家作品中无不借鉴了传统资源,蔡国强的《草船借箭》、徐冰的《背后的故事》都是从传统中国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作为一位当代艺术的实践者,董小明希望,有更多年轻的艺术家可以加入到创新的实践中。站在当代艺术的立场上表现传统文化,用现当代的艺术的形态体现传统文化价值,立身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董小明说,多年来自己始终在寻找中间的一点。

 

  本报记者 梁 瑛/文 余海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