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情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13 12:09:20
1972年5月,周恩来被确诊患有膀胱癌。这对于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与周恩来同风共雨共渡难关的毛泽东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毛泽东的秘书观察到:当逐字逐句地看完医疗组关于周恩来病情的报告后,“主席的心情是那样沉重,这种沉重的心情反映在他平时很少出现过的异样严肃的脸上和紧皱着的眉头上”。他叮嘱这件事对外要保密。
关心:过问具体的治疗方案
对怎样治疗,毛泽东说:“开刀容易扩散,有危险,是否可通过中医的方法,用中药来控制病情。”并且这样解释:你们外科医生动不动就开刀,开一个死一个,陈老总不是开刀死了吗?谢富治不是也开刀死了吗?他还要求“防止扩散,注意营养和休息”。
同年十一月,鉴于周恩来日益严重的病状,医务人员再次向中央报告有关情况。毛泽东在报告上批道:“应当休息、节劳,不可大意。”在著名泌尿科专家吴阶平主持下,经过多次检查,决定采取“电烧”的办法,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这以后,毛泽东每次审阅周恩来的病情报告时,总是非常认真仔细。
体贴:王海容讲了三个例子
说起毛泽东对周恩来病情的关心与体贴,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无微不至。笔者的姑姑王海容由于工作关系,长期在毛泽东、周恩来身边工作,她真切地感受到了毛泽东对总理这种深深的关切。对此,姑姑特别讲了三个令她感动的例子:
由于病情的发展,周总理终于还是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那是总理第一次手术的时候,姑姑记得那天毛泽东突然召她和唐闻生去中南海。姑姑以为主席叫自己去是问有关接见外宾的情况,因为当天有外宾要见主席。不料,她们刚到毛泽东的住处,还没有来得及坐下来,毛泽东就急切地问:“总理情况怎么样?”按当时的规定,领导人的病情除了有关的医生外,其他人不好随便打听的,所以,姑姑如实地说还不清楚,并说立刻就去主席住处的值班室打电话,向总理办公室询问。主席这时连连挥手,说:“快去!快去!”这一天,原定的与外宾的会见被毛泽东取消了。直到姑姑将汇报来的总理的有关病情转述给毛泽东,才见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这时他才安下心来。
筹备召开“四届人大”的时候,周恩来的病情已经很重。当时,毛泽东正在长沙养病,邓小平陪一批外宾到长沙见主席。接见后,邓小平又向毛泽东汇报了“四届人大”的筹备情况,当时王海容、唐闻生也在场。姑姑记得主席特别问到政府工作报告的长度,并对邓小平说,稿子一定不要太长,总理站不了那么久。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毛泽东对周恩来的关心,还体现在具体生活细节上的体贴,他曾特意关切地叫人给总理送去一个类似儿童游泳圈的坐垫。姑姑说,在毛泽东的晚年,由于病重,他只能长期坐着不动,这就难免要生褥疮。为了对付褥疮,人们给他做了类似儿童游泳圈的坐垫。毛泽东立刻想到,总理一定也需要。他命人照着样子,也作一个给总理。在病中,两位老人依然保持着持续了几十年的友情,彼此牵挂,互相关心。
听病情汇报:全神贯注,甚至能记住细节
周恩来病重期间,毛泽东自己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差。尽管这样,他在1974年5月间,还是连续会见了来自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六批外国客人。
在毛泽东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眼睛得了白内障,视力逐步下降,看东西日益模糊。多年来他一直每天看书读报、自己批阅文件和动手写文章。眼病这种状况,使他十分痛苦和不便。起初,毛泽东没有马上找医生检查,也不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对外讲这件事。后来实在看不清东西时,才不得已让秘书代读文件、书报等,有时还要秘书按他的意思在文件上画圈。
因为患眼病,毛泽东此时无法再亲自阅看周总理的病情报告了,于是,他就叫人将总理的病情报告读给自己听。每当听报告时他总是全神贯注。对于读过的病情报告,毛泽东能记住周恩来每天失血的数字以及实施手术的次数等细节。为了让毛泽东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周恩来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周转环节,工作人员常常是从周恩来的住地或医院将报告直接呈送毛泽东。他得知情况后总会嘱咐秘书:“快去办。”
掌握病况:随时送到休养地
经来自各地的眼科专家确诊,毛泽东的眼病属于老年性白内障,以右目为重,左目稍轻。白内障是眼球内透明晶体发生浑浊现象,当时没有快速有效的治愈方法,需要等成熟后,才能进行手术治疗。
这时,毛泽东的右眼已只是稍存光感,仅能辨别光线方位及不同色泽的光亮。手不释卷的毛泽东,单靠稍好的左眼来工作。医生给他服用药物,并配合滴用眼药水,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病症。根据医生意见,决定毛泽东休养一段时间,随时检查,待适当时候再做手术治疗。1974年下半年,毛泽东离开北京去南方休养。
在南方休养的毛泽东,依然高度关注周恩来的病情,要求有情况及时向他汇报。这期间,他多次接到周恩来的病情报告,他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这以前,几位功绩卓著的老革命家相继谢世,对于年迈多病的毛泽东来说,这些消息增添了他更多的忧虑。用他不久后的话讲,他感到党和国家面临着“领导危机”。
听《讣告》:两行清泪,默默无语
1976年1月8日,备受人们尊敬的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病逝。9日凌晨,新华社向国内外播发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讣告》,以及以毛泽东为首的107人的治丧委员会名单。
而此时的毛泽东,健康状况正在迅速恶化,吃药吃饭都需要靠人喂,每天只能吃一二两饭,行走更是困难。但当时,毛泽东的病情被列入了最高机密,一般的老百姓是不知道的。
这以前,毛泽东已连续接到有关治疗和抢救周恩来的报告,对总理的病情已无法控制和挽救,他已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他在病榻上默默地读着这些报告,没有讲一句话。8日上午,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向几乎通宵未眠的毛泽东报告了周恩来逝世的消息。他听后沉默很久,微微点头表示知道了。下午,中央政治局送来《讣告》清样,工作人员流着泪为毛泽东读《讣告》:
“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于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毛泽东听着听着,紧锁起眉头,慢慢地闭上眼睛。工作人员看到,不一会儿,从他闭着的眼里渐渐溢出两行泪水,而他仍一言未发。
疑问:何以不出席追悼会?
毛泽东、周恩来之间半个多世纪不同寻常的传奇般的关系,自然地使人们十分希望毛泽东能够亲自出席周恩来的追悼大会。但是,人们期望的事情最终没有发生。这是为什么?张玉凤回忆了当时的情况:
“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也是令人担心的。他讲话困难,只能从喉咙内发出一些含混不清的声音字句。由于长时间在他身边工作,我还能听懂主席的话。每当主席同其他领导同志谈话时,我就得在场,学说一遍。但到了他讲话、发音极不清楚时,我只能从他的口形和表情来揣摸,获得他点头认可。当主席的语言障碍到了最严重的地步时,他老人家只好用笔写出他的所思所想了。后来,主席的行动已经很困难,两条腿不能走路。
“中央拟好了有关周总理追悼会的规格、参加追悼会的政治局及党、政、军负责人的人数和悼词,一并送主席审阅。中央考虑到主席病重,便没有安排毛主席参加有关周总理逝世后的一切活动。毛主席审阅这个报告时,我一直守候在侧。不知道为什么,在我这个普通人的心里,一直存有一线希望:或许会有四年前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那样的突然决定,主席也能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一句憋在心里许久的话,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我冒昧地问主席:‘去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吗?’一直处于伤感中的主席,这时,一只手举着还没来得及放下的文件,另一只手拍拍略微翘起的腿,痛苦而又吃力地对我说:‘我也走不动了。’听到这里,再看看眼前病榻上痛苦万状的毛主席,我无法抑制自己的泪水……我后悔真不该这样问已经无力行动的毛主席。”
前面已经提到,在当时,毛泽东的身体状况是党和国家的最高机密,而毛泽东此时的身体已使他无力去支持自己参加较长的活动了,如果一个如此病态虚弱的毛泽东出现在公共场合,在当时可能会造成政治动荡的。而对于毛泽东来说,不能参加追悼会,对和周恩来相处相知相交了一辈子的他,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与无奈!
悲怀难遣:无休止地阅读
重病中的毛泽东一直关注着周恩来的悼念活动。1月14日下午,工作人员向他念中央送审的周恩来追悼大会上的悼词稿。这篇将由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宣读的悼词近三千字,详细回顾了周恩来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高度评价他的历史贡献,字里行间充满着感情。听悼词时,毛泽东再也不能控制自己,失声痛哭。这在毛泽东是极少见的。此后,毛泽东的情绪一直很低沉,不愿讲话。他不顾医生的劝阻,借助刚治好的一只眼睛,不停地、无休止地阅读书籍和文件。张玉凤回忆:“由于他的身体过于虚弱,两只手颤抖,已经没有举起文件的力量了。为了满足老人家那艰难的阅读需要,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帮他举着书或文件。”看得出来,他是在用这个办法来摆脱内心的痛楚。
在这以后,毛泽东的病情更加沉重。张玉凤回忆道:“1976年清明节前后,首都人民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当时,主席对外面的情况一点都不知道。他病重,动不了,由我们几个工作人员支撑着他才能走几步,并且得赶快坐下或躺下休息,呼吸困难,连讲话的力气也没有,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连我们也不知道。”她又说:“主席身体越来越不好,情绪很烦躁,不愿讲话,也不见人。每天都吸氧,讲话更听不清了,吃饭、饮水也十分困难。”“也就是这期间,主席曾多次意味深长地说:我是供展览的偶像。”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经连续4个多小时抢救无效,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心脏停止了跳动。(2006年1月7日)
作者:王宇清 点击次数:764
出处:《团结报》 上传日期:200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