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艺人董永清的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05:36
       面塑俗称捏面人,就是用面和着颜料制造出的作品。面塑早在我国汉代就有相关的文字记载,至今算起来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可谓源远流长,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能忽视的实物资料。正因为注入了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绝无功利思想的热情,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也正是借助于世代少有的“重视”,且落身于广大的民间,才可以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具备了简洁浑厚、朴实雅洁的乡间特色,并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倍受世人青睐。
        面塑分面塑艺术作品和民间花样面食两类。旧时,民间面塑艺人身背木箱,敲着堂锣,走街串巷,给蒸熟的面团揉上颜色,用灵巧的双手捏成各种戏剧人物、动物或者花草,可谓民间一绝。有的面塑艺人预先捏好,到集市上出售,慢慢就成了商品。一进入市场,就会有竞争力,面塑艺人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便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艺术品。如今,春节、庙会或农闲季节,在幼儿园、小学校门口和人流聚集处,经常可见面塑艺人,自行车驮个木箱,支架一支,便当场捏塑,有孙悟空、猪八戒、唐老鸭、米老鼠、生肖动物等,真可谓呼之欲出,惟妙惟肖。
       毫不例外,常州也存在这种面塑艺人,只是可惜的是:这种艺人少之又少。几年前一起从事面塑工作的共有三位艺人,而由于现实因素,面塑在我们常州影响并不大,所以其中两位被迫改行。现在仅剩的一位艺人董永清也面临着艰难的境地。这位艺人董永清祖籍高邮,由于小时候患骨髓炎落下右臂残疾的后遗症,他十八岁起为了谋生学了这门艺术,八年前来常州定居并一直以此为生。他和我们的祖辈一样,经常用自行车驮着一个木箱,到处献艺,赚得一些钱来供养家庭。用他本人的话说:“这是一项流动的艺术,只有到处流动才能将它不断发扬光大。看到老人们见到这些面人时的欣喜、还有小孩子们开心好奇的表情时,我感到非常欣慰。感觉自己的付出很值得!”所以他八年来一直在各大街小巷推广他捏制的面人,有时在红梅公园,有时在学校门口,有时还被酒店或展览场工作人员请去给人现场表演,吸引了许多外宾、港澳台同胞及国内外的老人和小孩。很多老人都感叹这项艺术很少见了。我不敢想象如果哪天这项艺术在常州消失了,这算不算是我们这个地区的一大损失?这是美丽的艺术品呀!除了董永清和两位已经改行的艺人,有没有人能理直气壮地说:“这种东西,我会做!”?我能很确定的说,没有一个人能那么快就做得像他做的一样好。
       艺术给人以美感,它能愉悦人的身心,放松人的心情。累了的时候看看它们,静下心来慢慢欣赏,那将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是心灵的洗涤。这种用白面制作出来的活灵活现的小生命带给人的感受是别的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而且,这种小生命是用心捏制出来的,这与机器制造的产品又是截然不同。2008年8月18日就在奥运会进行时,董永清到新村里去捏面人庆奥运,他的展示作品里奥运举重冠军刘春红的形象让大家不禁惊叹,这种艺术水平不是短短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就能练就出来的,这其实已经早已成了董永清的家常便饭--随手就能捏制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成了他的习惯,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然而,这位艺人近些日子一直担心这项艺术会在常州失传。随着社会治安的加强、城管工作力度的加大,他面临的困难就越来越多。因为没有固定的摊位,所以和其它摊贩一样被禁止摆摊。无奈他只能和城管“打游击”,手里工作的同时眼睛还要不时地四处察看有没有城管,如果看到了就只得赶紧收拾东西撤离。其实,仔细想想,这位艺人影响社会治安了吗?对社会造成什么坏的影响了吗?他只不过和其它固定摊位一样,在满足大家的享受生活的需求。旅客看到他不会摇头感叹治安问题,他们的反应只会是:“哇!好可爱的小东西!还是很好的手工艺品呢!”或者有人不感兴趣,他们也不会有“这会影响治安”的想法吧?这一点我相信大家可以去现场感受一下。董永清今年已经47岁了,他老婆很支持他的工作,但不幸的是,她有病在身,需要在家疗养,儿子不愿学习这项艺术,现在坚持这项艺术的只有他一个人了。他唯一的销售方式--摆摊--被指定为违反社会治安而被禁止,他非常苦恼。很钟爱这项艺术,又因为右臂残疾、不方便做别的工作,很想坚持,却面临无处摆摊很难坚持的窘境。同时,他也时时为家里的生计尤其是老婆的医药费担忧。真心希望政府部门能给予一点帮助,如果能允许他摆摊或者给他一个固定的摊点的话,他的经济问题也许就能解决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常州仅剩的一位面塑艺人又能继续为大家演绎,说不定能借此机会培养出下一位面塑艺人。这样就能保证面塑至少在近期内不会在常州彻底消失。
         此外,祝寿时,亲友一般都带有 “寿桃”、“寿馍”、“寿花”等面塑,寓意吉祥平安,幸福长寿。最流行的是“寿桃”,儿女向父母拜寿,寿桃最少20个,每一个都是粉嫩欲滴,浓淡相宜,其形状,比起真桃子都要确凿几分,想必老人们享用起来,也赶得上玉帝和王母食用的蟠桃了,心里终究畅快吧!不知常州有没有这种用面塑祝寿的风俗?既然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做的,老年人又那么喜欢这种古老又长盛不衰的艺术,我们何不也尝试一下呢?
    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成为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无时不在,无时不有。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也好,一种食品文化也好,都有其独特的体系程式。现在常州最后一位面塑艺人有难,我们怎能置之不理呢?我衷心地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同胞们能和董永清一起努力,为他漂亮的手艺,为我们共同喜爱的艺术,为我们常州的文化遗产,一起努力帮他解决这个难题,让他有机会把这项艺术坚持下去。这种民间艺术是很宝贵的文化遗产,我想我们都很希望去保护它,那么我们就要首先保护这位拥有这项手艺的艺人。衷心地希望我们身边这位面塑艺人能尽快摆脱困境,向更多的人尽情展示他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