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网“变脸”:民意抵不过生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59:20

校内网“变脸”:民意抵不过生意

2009-09-04 19:38:32 来源: 新民网 跟贴 82 条 手机看新闻

截至发稿前,记者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资深用户改写了自己的状态:“生意越做越大,民意越听越少。”

2009年8月14日凌晨2点,许多人早已酣然入眠。

可就是这样一个静悄悄的时刻,曾为国内最大校友类社交网站的校内网正式“变脸”,更名为人人网,意在将市场转向所有网民。

这一切,来得有些突然。学生们曾钟爱的“私留地”,而今成了“人人”均可随便注册的“大杂院”,许多人的反应是“突然没了安全感”。更名前夕,有不少网民在校内网上留言抗议,却发现反对留言大多被删。

这场置民意于不顾的“变脸”如何发生?网民们付出了时间、精力和感情,得到的“回报”是否等值?中国“上帝们”的发言权是否在这场民意缺席的变革中,被商家习惯性地漠视?

 

◎2008年9月23日,第七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的宽带上网展台 ◎供图/安心(CFP)

“变脸”前后

■曾经的校内网:“很纯净的圈子”

杜倩迪从没想到,她跟校内网的缘分,以这样一种方式了结。

这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毕业的女孩,在校内网更名的第二天下午,登上了飞往大洋彼岸的飞机。

作为2005级入校的学生,她可以算得上校内网第一代用户中富有代表性的一个。

当时,因为周围有不少同学迷上了校内网,杜倩迪也被“忽悠”了过去。

“当时的感觉真的很好,和同学们每天的互踩成为一种习惯,这个社交圈子很纯粹,或者说纯净。”

而让杜倩迪最获益匪浅的“网事”发生在两年前。当时,正办得风生水起的校内网开放了第一批海外大学社区。通过这个桥梁,她结识了几位在美国求学的学长。后来,在前辈们的指导下,她顺利地拿到了美国寄来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而到2009年时,校内网推出的一系列网页游戏,也曾经让杜倩迪和她的朋友们难以自拔。

她回忆说:“里面有一个小游戏叫作‘开心农场’,可以自己栽种各类水果蔬菜,还可以去偷好友们的果实。那时候,为了不让别人偷我家东西,我晚上都上过闹铃。隔一两个小时就起来一次收一次菜。当初准备期末考试,我都没这么辛苦。”

或许,正是网页游戏加上校友互动的双料吸引力,让校内网在四年内迅速崛起,成为拥有最多学生用户的校友类社交网站的“老大”。

今年8月4日,校内网的母公司、千橡集团宣布,校内网的注册用户已达7000万,学生用户覆盖全国2000余所大学。

早在2008年4月底,千橡集团的老总陈一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放出豪言:“校内网现在基本垄断了大学生市场,有90%的覆盖率。上网的大学生几乎都在我们这里趴着,他们一看就非常喜欢。”

而这种由数目庞大的用户市场支撑起来的“非常喜欢”,似乎成了千橡集团敢“变脸”的砝码。

正是在宣布注册用户达7000万的同一天,千橡集团也宣布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校内网正式更名为“人人网”。

陈一舟的理由是“为了给校内网带来一个更长远、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需要割舍对校内品牌的依恋之情,去积极地、勇敢地创造一个更伟大,更具延展性的新品牌,一个广大用户心目中的至爱品牌。”

■网络热帖调查:反对改名率为62%

消息传出,校内网用户一片哗然。

业界也随之有质疑声传出:如果千橡集团“自杀”这个已成名江湖整整四年的著名品牌,招致的后果很有可能是,还没打下更多的江山,先丢了一批忠实的学生用户。

而这种担忧,在校内网更名前夕,已多少被引证。

彼时,豆瓣网上先后出现了“校内自杀团”、“痛恨人人网”等多个言辞比较激烈的小组。同时,在校内网上的论坛上也流传着这样一个调查性的帖子,“校内网改名,你反对吗?”最终62%的投票指向了反对,而在支持一栏上的数字是0。不少学生用户反对的理由是“突然没了安全感”。

当时的校内网将不少“社会人士”摒除于外,这也正是让杜倩迪这样的资深用户觉得校内网曾经“很纯净”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是校内网作为头号学生社交网站的一大吸引力。

而当校内网在攻占学生市场后,处于商业扩张的需要,自两年前开始,已经忙着向白领和高中生用户市场“攻城略地”,而这来自内部的“渐变”早已引得大学生们心生不满。

“当校内网开始逐渐拓宽市场后,注册就变得乱七八糟起来。到了后来,随便注册什么学校,都能注册上。这种放开大概是从2007年底开始的,我记得他们当时开放了白领和高中平台,IP认证就逐渐取消了。后来导致的情况是:各色各样的人越来越多了。有些人说话怪怪的。这些,都让校内网慢慢变味儿了。”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大三学生如是告诉记者。

而这样的抱怨,千橡集团宣布校内网即将“变脸”后,学生们也有了更多的类似反应。

8月8日,校内网上出现了一封反响较大的告别信,发信人是北京交通大学的一名学生,信的标题是《重发,对不起我没说啥违法的话》,信中充满反讽语气。

“这几年来校内总是能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不论是在我设置了很高隐私条件的情况下,仍在ucloo(人肉搜索网站)上发现我和很多同学的注册资料,还是今天您突破自己的瓶颈,没有征求用户意见的情况下,把校内的平台变得更加开放,让我们的信息开始暴露在3亿网民面前,使校内网向着下一个人肉搜索的网站发展。不论如何,这个网站对于我,已经渐渐变得不那么有安全感。听到你要改名的消息,我很难过。原来我们信任的单纯已经不复存在了。”

记者发现,这份信曾被删帖3次,可能是在删除很多敏感词汇后,才得以发出。

“这个地方越开放,反而让人觉得越来越局促……”

在信后众多的留言评论中,有这样一条留言读起来意味深长。 (本文来源:新民网 )

■批评留言大多被删除


◎2009年8月4日,校内网易名人人网启动仪式 ◎供图/候鸟(CFP)

当校内网上怨言四起时,网站所采用的“对策”却似乎是“只拣好的听。”

更名前夕,打开校内网,在“因为真实,所以精彩,延续在人人”的广告词下面,会一直滚动出现不同的用户留言。

记者放眼看去,是一片叫好之声。

“支持人人,希望人人越办越好。”

“我很喜欢人人这个名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像这样的祝福与肯定不停滚动,而且有趣的是,每一条留言的下面都有管理员细心的回复,诸如“人人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您这样给我们支持和鼓励的用户!”

可当记者对多名校内网用户进行采访时,却发现这些留言都是选择性地被“选留”下来。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杨洋(化名)是一名资深用户,他告诉记者:“我曾经在上面留下了不好的评语,并记下了具体的时间,过一会再看,哪还有什么回复,早就被删了。真逗,这不是赤裸裸地进行压制吗?校内网克隆的是Facebook(美国著名社交网站),但它只克隆到了躯壳,而不是灵魂。2009年3月,Facebook也进行了改版,在对用户满意度的投票中,5万人的投票只有5%认可改版,支持率虽然很低,但是Facebook始终没有回避过这个数据,这才是转型应该有的胸襟吧。”

记者发现,更名前夕,校内网上,如杨洋这样对网站一味粉饰太平而不满的用户颇有人在。

“这次转型属于企业有野心,但是没跟用户好好商量就干了,所以有点伤感情。这充分说明了网络社区、社群与管理者分隔的惨状。”

“至少改名字也应该征求一下客户的意见,江湖不是谁家的,是大家的。”

“校内网不要叫人人网了,叫钱钱网吧。”

这是记者采访的多位用户中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质疑声音,不都针对校内网改名一事,但都直指校内网改名后的理念诉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可靠着“人人”打下大片江山的千橡,似乎在赢得市场青睐后,恰恰缺乏对“上帝们”发表不满意见的尊重。

■校内转型,“缺乏对原用户的尊重”

更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胡泳身上。今年四十多岁的他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曾被誉为“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人”之一。

可就是这样一位中国互联网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人物,却在校内网更名期间,差点成为该网站的永久封禁客户。

得知校内网要转型的消息后,胡泳第一时间在校内网的状态栏中更改了状态:“校内网的转型标志着大学类聚合性网站的消亡,再没有一个可以让大学生们挥斥方遒的地方。”

8月11日他再次登录校内网,却发现自己的账号被封。经过一系列交涉,网站方面拒绝了胡泳希望收回原有数据资料的要求,并对其账号实行了“永久封禁”。

8月12日下午,记者电话采访了胡泳。

他说:“校内网更名后,无视用户的基本权利,我的权益受到了侵犯。Web 2.0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网站与用户的利益是共通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如果他们不重视用户的体验,一定会导致口碑下降。”

为了科研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交流,胡泳较早地注册为校内网用户。他除了和学生在网内探讨学术话题外,还常和“80后”们称兄道弟,甚至互相插科打诨。

“这就是互联网这种开放平台的本质,就是平等,如果我在网上还端着教师的架子,怎么和学生交流。”胡泳告诉记者,“其实是同样的道理,网站和用户也应该是这种平等的关系,我并没有质疑校内网的转型,它有它自己的商业逻辑。但是我质疑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它对原有用户的尊重越来越少。”

在账号被封的当天晚上10点,胡泳在博客上撰写了一篇名为《不要拿网站用户当小白鼠》的檄文。

第二天下午3点,胡泳的博文下出现了这样的留言,“胡老师,你的账号已经给解封”。

“我觉得他们有点可笑。”胡泳的语调里,有些淡淡的生气。

他分析说:“运营商以为跑马圈地已经完成,大量的粘性客户并不会流失,所以在行为上往往一意孤行。但是在Web 2.0时代,其实栏杆是可以一夜推倒的,因为在没有技术壁垒的情况下,信息的转移成本几乎为零,所谓的粘性其核心意义恰恰在于对用户体验的重视,这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态度上的问题。”

而对来自用户的诸多不满,8月21日下午,记者曾致电千橡,其公关部门在邮件中的回复却是:“更名不会导致失去用户,已经在校的大学生非常喜欢我们的产品,他们不会离开,只要用户有需求我们就一定会努力满足。”

■一场急需“真金白银”的资本博弈


◎艾瑞网公布的数据图,开心网成为校内网最大竞争对手 图片来自艾瑞网

面对众多的抱怨帖,显然“用户需求”之说有欠说服力。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千橡置民意于不顾,执意转型?

千橡集团老总陈一舟曾解释说:“我们需要割舍对校内品牌的依恋之情,去积极地、勇敢地创造一个更伟大,更具延展性的新品牌。”

可具有反讽的意义的是,325天前,他也曾公开发表声明:“校内网坚持不改名字,只要我们守住大学生人群,我们的用户自然会增长起来。”

民意,大概永远敌不过生意。

业内曾分析,校内网“变脸”的种子,最早可能萌发于风险投资“巨鳄”软银注资校内网的那一刻。2008年4月30日,千橡集团获得日本软银等诸家风险投资公司的4.3亿美元投资,这成为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一笔私募融资。

8月15日,《青年周末》记者联系到中国传媒大学网络传播方向专家詹新慧,向她请教这背后的“生意经”。詹新慧解释说:“资本的压力应该是校内网寻求扩张的因素之一,对投资方而言,长期的跑马圈地需要有真金白银阶段性的回报,长期以来‘校内’的学生群体定位使得广告收入方面的含金量始终不高。”

事实上,“真金白银”大概真是让校内网“变脸”的真正原因所在。

陈一舟曾经立下这样的豪言,“我们不像一些小网站,钱烧几个月就没了,我们足以坚持到其他对手都支撑不下去的时候。”

可是,从2009年年中开始,陈一舟突然发现在这个市场里,千橡已从资本大鳄变成了资本小鳄。2009年5月,“白社会”、“朋友”等社区几乎同时进行内测,如果算上先行一步的QQ“校园”,四大门户网站中已有三家进军社交网站市场。业界曾猜测:数年前,几大门户网站同时攻陷博客市场的一幕有可能重新上演。

“如果校内网不尽快完成用户覆盖面迅速扩张的战略布局,将很有可能失去切割更大市场蛋糕的机会,因此,它甚至愿意顶着品牌更换所带来的用户流失风险和开拓新市场所承担的竞争壁垒风险进行转型,这有可能成为一场赌博式的博弈。” 詹新慧向记者解释道。

■一次为战略失误买单的再战江湖

“如果不将潜在的竞争对手计算在内,此次校内网转型的最大对手就是开心网,千橡在为从前的失误买单。”当记者提问到校内网转型后的前景如何时,詹新慧进一步分析道。

2008年4月,陈一舟曾向媒体表示校内网累计用户达1500万,该市场的竞争已经结束。而那个时候的程柄皓则刚刚带着他的开心网冲进市场,凭借着“抢车位”、“买卖奴隶”等众多网页游戏的开发,程炳皓迅速打破竞争壁垒赢得了无数白领的青睐。

两家社交类网站的争夺逐渐升温,陈一舟频频出手,投入运行有山寨嫌疑的千橡开心网以蚕食开心网的白领份额。两家网站的江湖之争愈演愈烈。

“市场上的机会稍纵即逝,相较于开心网的快速崛起,校内网给人的感觉始终有些亦步亦趋,缺乏创新。” 詹新慧这样评价校内网屡次的后知后觉。

此前,记者采访千橡集团时,公关部也曾给出了要攻占更大市场的类似解释。他们在电邮中如是说:“现在中国的3.38亿互联网用户,非大学生用户超过3亿,这是更大的市场。对于通信社交类产品来说,整体用户群体越大,则带给用户的体验才能越好,更名是千橡内部深思熟虑的结果。”

然而,在这样的“攻城略地”中,似乎用户的意见有所缺席。

截至发稿前,记者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资深用户改写了自己的状态:“生意越做越大,民意越听越少。”

 

关于 校内网 人人网 开心网 民意 生意

  • 校内网迫于压力弃原名 “山寨版”仿冒者或从中受益 2009/08/11
  • 校内网迫于压力弃原名转型 2009/08/11
  • 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 2009/08/06
  • 校内网宣布更名为“人人网” 进军校外市场 2009/08/05
  • 校内网变身人人网 陈一舟打造大众SNS社区 2009/08/05
  • 没有相关论坛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