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互联网改变的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12:11
日前,谷歌旗下的Doubleclick公布了全球网站2010年4月独立访问人数前1000位排行榜。榜单的前20名里,出现了7家中国网站。其中,腾讯、新浪和网易三家网站分别排名第9、11和15名,而另一家中国门户网站搜狐则位列第21名。这些名字的出现表明,中国正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发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而这同时意味着,中国人的生活也在逐渐被互联网改变。[详细]
我们的世界是“平的”:当中国人遇上互联网

创立瀛海威的张树新,被认为是第一个把互联网商业化地引入中国的先行者。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 1996年,张树新的瀛海威公司在北京白颐路口竖起的广告牌,至今不少人依然记忆犹新。
 
4万人的“瀛海威”:当中国人第一次与世界连接
1987年9月20日,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发送了从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邮件的内容是:“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一封邮件的成功发送,象征着中国与国际计算机网络接轨的第一次。但中国的互联网时代,却是从1994年开始的。那一年的4月20日,中国连入因特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成为了真正意义上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
然而,对大部分第一代网友而言,最熟悉的也许是“坐地日行八万里,纵横时空瀛海威”这宣传语——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出现之前,“瀛海威”是中国人接触互联网的唯一通道。1996年,“瀛海威”的用户仅有屈指可数的4万人。而“瀛海威”,正是“Information Highway”(信息高速路)的中文音译。
3.8亿人的“信息方舟”:中国互联网新力量的崛起
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首次发布,当年,中国的网络用户是62万;2009年,这份报告上的数据变成了3.38亿。从62万到将近4亿,中国网民的爆发式增长仅用了15年,而中国的互联网,也从一条不算宽敞的“信息高速路”、变成一艘承载着全球近1/4网络用户的巨型“方舟”。
过去近16年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来自互联网的不断冲击和挑战,另一方面,中国网民爆发性的需求、习惯和思维方式,又参与了全球的互联网世界的塑造过程。在Doubleclick公司发布的榜单里,我们看到【前20名】百度(第8名)、腾讯(第9名)、新浪(第11名)、网易(第15名)、淘宝网(第16名)、优酷(第19名)、【前50名】搜狐(第21名)、天涯社区(第33名)等熟悉的名字。这一次,通过互联网,中国人在门户网站、在线沟通服务、搜索引擎、视频网站、网络购物等各个细分领域都占据了一席之地;第一次,通过互联网,中国人站到了与世界一样的高度。
 
“众声喧哗”的时代:当资讯成为公共产品

在谷歌发布的统计数据中,中国网站在前20名内占据了7个位置(三大门户网站里,新浪排名第11位、网易排名第15位,搜狐则不在20名以内)。谷歌表示,取样的用户达到数百万,整个过程由计算机算法完成。
 
资讯多维化:从论坛帖子到门户网站
对最早一批认识互联网的中国人来说,BBS、论坛和聊天室是他们忘不掉的关键词。当2010年南非世界杯马上开始之际,还会有人想起1997年一个风靡一时的帖子:网友“老榕”发表的一篇名为《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帖子,引起了中文互联网网友的强烈共鸣。而后来,从论坛、聊天室和BBS“生产”出来的各种信息,逐渐加入了当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纸媒专属的大众资讯领域。
上世纪90年代末,带有中国特色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相继成型,水木清华、北大未名等网络论坛也成为有规模的言论集散地。2002年,由“博客中国”的诞生以及争议作者木子美的博客,催生了全新的“自媒体”,个人,也开始得以提供资讯。而随着微型博客、社交网站的诞生,中国人距离一个我们现在已熟知的多维资讯世界,已不遥远。
传播多向化:开放让资讯变为公共
互联网产生了革命性的传播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以前,资讯传播一直是单向的,是互联网让传播从单向变为多向、从封闭变为公共。如今,尽管大部分资讯依然产生自传统媒体,但在日新月异的中国,互联网带来的高效率传播显然更让中国人动心。以博客等“自媒体”为代表的、点对点的动态传播模式,一方面让中国人更便捷、迅速地接触到最新资讯,而另一方面,他们也得以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对新闻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梦想照进现实:当互联网不仅是虚拟世界

在互联网上消费,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被看作一种时尚,没有网络购物经历的人,未免显得有些落伍。由于网络购物的兴起,很多人形成了足不出户的习惯,据报道,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每天从淘宝网上销售的国旗就多达10万面。
 
数字化生活方式:从8848到淘宝网
90年代末,当大部分中国网民还处于“懵懵懂懂”的阶段,嗅觉灵敏的创业者已经蓄势待发。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是个天然的大市场,在各种商业力量蠢蠢欲动之时,他们所开创的新生活方式也向网民打开了一扇大门。
如今几乎无人不知的网络购物,便是此最好的印证。1999年,中国第一家电子商务企业8848.com成立,中国人开始了利用网络对生产、销售、库存和服务等环节进行操控。如果说,8848的创始人王峻涛(他曾被誉为“中国电子商务教父”)只代表了少数企业家的前沿尝试,那么淘宝网让每一个中国网民成为买家或卖家的时候,我们已很难否认,互联网已经通过数字化生活把我们带进了另一个时代。
网络生活社区:虚拟与现实的“水火交融”
在网络购物以外,网络在娱乐、教育等其他领域的兴起及扩大,让网络社会的出现成为必然。在网络的世界里,不仅新的生活方式不断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新的群体和新的人际关系也在不断形成。在虚拟社群中,网民利用社群成员的资格建构起新的社会身份和定义了新的关系——而这些身份与关系,同时又与真实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网恋和还是网络犯罪,两者都在表明,全新的虚拟社区已经成型,而它与我们生活的现实,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互动是真正的“2.0”:当公共讨论成为可能

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都通过官方主办的网站,跟网友进行在线访谈交流。

互联网时代,网友已习惯于通过各种“2.0方式”分享自己对社会、民生、时政领域事件的看法。
 
官民互动:新公共领域的交流
与改善生活相比,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之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其开辟了一个新的公共领域。由于互联网的特性,这个交流空间比大众媒体更胜一筹,在这里网民能够自由讨论、沟通和形成意见。曾经,中国人对外国官员在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开设主页还感到很新鲜,如今,中国网民希望就公共事件、政府政策与官方对话,也已成为可能。
2008年以来,“网络议政”几乎成为了官方口中最热的词汇。从“天价烟”到汶川地震再到北京奥运会,中国网民不仅在对社会、时政事件形成关注,他们的讨论似乎正逐渐形成推动进程的力量。2009年2月一个标志性事件,曾让不少人惊喜不已:由于云南“躲猫猫”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的极大关注,云南省宣传部破天荒邀请网民组成“真相调查委员会”。
话语权立体化:无声不再胜有声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王小波的一句话,曾被无数次引用:“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但互联网的到来、及其所带来的传播媒介的多样化,改变了语言体系的单调、也改变了话语权力的格局。
2000年是中国网络论坛的“黄金时期”,但在早期,“精英”、“意见领袖”依然主宰着哪怕只是灌灌水的论坛。“草根”的创造性和活力,是从“斑竹、马甲、顶、沙发、楼主、大侠”等网络语言的流行开始的。从网络论坛到个人博客再到微博客,反映的是中国互联网生态从网络语言的生成、话语方式的演进到话语权格局的变迁。而在此之中,中国网民表现出的强烈参与精神和责任感,又让虚拟世界的“干预力”不断增强。沉默,已不是互联网时代中国人的姿态。
 
互联网虽然源自西方,但把中国称为“是最大的受益者”并不为过:互联网让中国人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的改变,犹如孵化了一个新的社会。今天,我们既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众多有益变化,也看到中国互联网力量开始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然而,坐拥全球最大的网络群体,中国互联网力量如何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依然是我们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