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陷阱“机关”重重,日本有“法”填平(新华每日电讯 2007-4-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23:17
网络陷阱“机关”重重,日本有“法”填平


( 2007-04-16 11:06:4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3版
网上购物、在线视听,人们如今早已习惯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多彩的生活,但是,虚拟的网络世界机关重重,稍不留神就会被绊得人仰马翻。记者近日在日本就差点掉入一个精心设计的网络陷阱,不过好在日本相关法律和机构及时为记者提供了帮助。 网络陷阱还挺“煞有介事”
记者几天前在网上搜寻稿件中人物的背景资料,忽然在一个博客中发现一个链接提示,“就是它了”,心中一阵兴奋。点击链接之后一连弹出几个确认窗口,每个窗口中都是大段日文,本着一贯看到“确定”和“下一步”就按的作风,毫不犹豫地一路“确定”下去。
突然,一个窗口以醒目的红色字样宣称记者已经登录成为他们的会员,要求在两天内缴纳7.5万日元(约合632美元)会费。窗口还煞有介事地列出了记者电脑的IP地址和操作系统信息,称如果不及时将会费划入指定账户,网站将根据记录的IP地址等用户信息,要求网络服务商公开包括电话、住址在内的用户签约资料,然后往登记的住址邮寄追缴清单云云。
虽然记者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圈钱的陷阱,但仍然担心被对方指为违约,因为“确定”毕竟是自己按下的。正不知所措时,忽然想起了“有困难找警察”。拨通日本警视厅高科技中心的电话,电话那头的职员告诉记者,根据日本相关规定,网络签约必须遵循《电子消费者契约法》规定的程序,可以判断,记者此次碰到的网站没有完全遵守签约成立所必需的程序,因此没有必要付款。从技术上来讲,根据IP地址确实可以查到签约信息,但是签约者的个人信息也受法律保护,网络服务商不能轻易透露,所以实际上网站是不可能获得用户信息的。 立法保障电子消费者权益
日本也曾经历过网络交易相对无序的时期,其间,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因消费者误操作造成的纠纷不断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子消费者契约法》于2001年12月25日生效。
这部法律规定:网络商家必须在消费者点击“购买”或“申请”按钮前,就在页面醒目的位置提示消费者点击等于订购或这项是付费服务,而在消费者点击后,必须提供可让消费者再次确认输入的订购或申请内容的画面;消费者结束订货或申请后,网络商家必须通过电子邮件、传真、留言电话等通知消费者,电子契约方正式生效,消费者未接到商家的联络或商家只是通过电话口头通知都视为无效。
《电子消费者契约法》基本杜绝了消费者在误操作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签下不公平契约,保证电子交易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日本有不少提供网络安全对策的专业机构,这些机构一般都设有专用的热线电话随时为用户出谋划策,它们还注意利用各种场合让普通用户了解本机构可提供哪些帮助,并尽量帮助用户记住它们的联系电话。
(记者钱铮)新华社东京4月15日电
网络陷阱“机关”重重,日本有“法”填平(新华每日电讯 2007-4-16) 日本:随便攀折樱花树枝,两市民被逮捕(新华每日电讯 2007-4-19) 一路皆陷阱,长城一日游宰客何时休(新华每日电讯 2007-7-2) 朝鲜迎来“太阳节”纪念金日成诞辰(新华每日电讯 2007-4-16) 日本厚生劳动省:中国输日食品合格率高于欧美(新华每日电讯 2007-7-24) 日本最讲包装,但现在力求简单环保(新华每日电讯 2007-8-22) 华府街头可摆摊,国会周围有不少(新华每日电讯 2007-3-21) 出口食品需有检疫标签,违规将进“黑名单”(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1) 黑砖窑事件:有官员至今仍“糊涂”(新华每日电讯 2007-7-20) 华府街头可摆摊,国会周围有不少(新华每日电讯 2007-3-21) 郎咸平:经济重重陷阱!我们能否逃脱? - 新华博客 - News Blog 新华时评:等消费者成了专家,无良商家早赚足了(新华每日电讯 2007-4-21) 公众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双双“不及格”(新华每日电讯 2007-1-16) 中国移动:定制服务需二次确认,防“失手成患” (新华每日电讯 2007-1-16) 过期牛奶制点心,日食品巨头引咎辞职(新华每日电讯 2007-1-16) “百元电脑”问世,虽为美元也够便宜(新华每日电讯 2007-2-16) “否决票”,其实也投给了政府部门(新华每日电讯 2007-3-4) 招商引资来的富商,“资产”只有1美元?(新华每日电讯 2007-4-2) 参与买卖人体器官,将予以严厉制裁(新华每日电讯 2007-4-7) 长江刀鱼几千元一斤还买不到,快绝迹了(新华每日电讯 2007-4-17) 老百姓最反感什么?乱收费还霸道(新华每日电讯 2007-4-17) 前所未有牛市:散户机构该学的都很多(新华每日电讯 2007-4-17) 绝户网封口,长江鱼怕要“断子绝孙”了(新华每日电讯 2007-4-18) 领导口中文化墙,群众眼中“遮羞布”(新华每日电讯 200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