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岳:说是为了有点尊严(潇湘晨报 2007-4-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44:04
2007-4-4 7:42:53

http://xxcb.cn/show.asp?id=854004

引用通告分类: 至少我认为
潇湘晨报专栏
说是为了有点尊严
连岳
几年来,一直有人在问我这个问题:“我说了该说的话,做了该做的事,可是有什么用嘛?世界还不是老样子。”既然如此这般地充满了“无力感”,那么选择可能就是错的。我假装不回答,因为我还没想清楚。
今天,我想清楚了,所谓的“无力感”,那是把坏人的日子想得太好了,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就算投身相对平和的追星事业,杨丽娟损失了一个爸爸也没有单独见成梦中的亲人刘德华。那么,凭什么你说了一点点真相,宣扬了一下常识,就应该收益丰厚?说自己喜欢说的话,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不是他人强迫的结果,所以你自己得承担后果——包括它不起任何作用,甚至为人所嫌恶。一个人的文章里全是“爱心、正义、良知”,那确实了不得,但是你不能写完了以后对街边的“走鬼”说,我干的“爱正良”大业,关怀了你,你的烤红薯得打我五折。事实上,“爱正良”的主题往往不够娱乐,是不讨人喜欢的,《甘地》的观众数量绝赶上不《教父》。
在基督教早年的发展史上,有个理论相当值得研究传播学的人与那些身患“无力病”的人知道一下:它认为,选择“美德”比 “美德的后果”更为重要——当时这种“后果”很有可能是负数:帝国的士兵在路边竖个十字架,把你钉将上去,任你哀号至死;直到有一天,信仰基督教的人多到钉不胜钉,基督教反而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这说明选择本身就是力量,就是投票。现在许多的选择不会导致多么严重的后果,往往只是说了没人听有点寂寞,做了没有同伴有点孤单而已,实在算不上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在“选择”的时候应该更为放松才对。
近一点的事例是,在这次全国政协会议上,化学家赵玉芬院士和供职于厦门大学的化学家田中群院士(他与其父田昭武先生同为院士,是中国不多的化学名门)与其他103位全国政协委员联署提案,反对厦门牺牲环境发展化工,这种“选择”从表面看来,没什么作用,那些将毁掉厦门环境的巨型化工厂正在加速建造。赵、田两位院士的“选择后果”并不会多么美妙,支持以环境换GDP的人不高兴是必然的,顺便抹黑一下两位院士也不是什么难事。
在我看来,赵、田两院士的“选择”是在维护自己的职业尊严,作为顶尖的化学家,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对明显给环境造成威胁的项目,在有机会发出疑问的情况下不做一声,那么将来人们会耻笑他们的。这个反对提案之后,在未来的日子里,厦门市民在绚烂的化学烟云之下,闻着奇特的醋酸味,想起赵玉芬、田中群两位院士,绝不敢有一句怪罪的话。同时,他们的提案还为普通市民提供了学术背书,这点弥足珍贵,因为在现实当中,用“你又不是专家”来禁止讨论是惯用的伎俩,在这种威慑下,一般的小市民还没开口心里就已经发怵了,被人扎了一刀都会去问问疼痛专家该不该喊痛。也就是说,赵玉芬、田中群院士的声音,让许多市民在复述他们的提案时也维护了自己卑微的尊严,在将来,他们也可以说,我当时是不同意的。
http://www.bullog.cn/blogs/rosu/archives/4041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