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性道德(薛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29:20
最近《中国日报》对北京一个市区的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高中生认可“一夜情”,高中生“第一次性经历”发生的平均年龄是15岁左右;同时,高中生的性知识极度缺乏,40%在“第一次”性行为中都没有采取避孕措施。近年来,十几岁少女怀孕的人数逐年攀升,未成年少女堕胎占了中国150万例堕胎事件的四分之一。
许多人把年轻一代的性开放归之于西方的影响。但是,哪个西方国家的高中生半数以上认同“一夜情”呢?这种“西方影响”的幻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学者利用年轻一代对西方社会的向往,编造所谓的“西方价值”来鼓励孩子们不负责的性行为。
著名的社会学家李银河就是一例。她在自己“一夜情”和换偶等言论遭到社会批评后很委屈地反击:“谁让你搞一夜情了?谁让你换偶了?我只是告诉你,想做这事的人其实是有权利的,就连你这个不想做这事的人也是有权利做的”。
这未免自欺欺人。是她自己说,她要是十几岁的话,早去搞一夜情了;是她自己说,在和谐的性关系面前,一切道德都显得软弱无力;是她自己说,象换偶一夜情等等,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新生活方式,甚至是人民群众创造力的表现;她甚至还说:“爱情应该既强烈,又不排他”。而她不是普通人。她是个有广泛影响的知名社会学家,有着一般人所没有的话语权力。
我在所谓“西方发达国家”住了将近十三年,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如此有影响的公众人物这么说话。在美国,如果一个国会议员公开说这些话,不仅抗议的信件会挤破邮箱,而且很快会下台;如果一个教师在我孩子的学校里公开说这种话,我会立即要求学校将其解职,甚至可能提起诉讼。从政府,学校,社会,到家长,大家对孩子们的性教育一直有两个重点:第一,提高孩子们的性知识;第二,尽可能说服孩子推迟性行为。
为什么如此?这用不着一个洋博士煞有介事地给大家启蒙,凭老百姓的常识就能明白:青春期的孩子,生理欲望强烈,理性判断不足,心理上不够成熟,一夜情等不需要负责的性行为,对这个年龄层最有吸引力。所以,一般成年人对孩子的性欲抱有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但同时也会抓住每一个机会告诉孩子,对自己的身心负责,尽可能推迟性行为;至少在发生性行为的时候,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对性伙伴进行了解,不要头脑一热就和人家上床。如果一个五十多岁的知名人士出来现身说法:“爱情应该既强烈又不排他,一夜情怎么了?我要是十几岁的话早就去干了!”那么十几岁的孩子还不都跟着效仿吗?难道这还不叫提倡一夜情吗?
当李银河说“爱情应该既强烈,又不排他”时,她提倡的就是多元的性关系,否则何来的“应该”?她似乎忘了,现代婚姻制度,就是以专一的(即所谓“排他的”)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法也是建立在这样的社会伦理基础上的。如果“爱情应该既强烈,又不排他”,那么一夫一妻制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在一个现代社会,换偶,“一夜情”等等,本应属于法不禁官不纠的私领域范畴。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站在道德的立场对这种行为进行批评,或者对提倡这种行为的人进行谴责。这些行为,也并不代表什么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生活方式。在美国,一系列的调查表明,具有稳定的性关系和家庭生活的人,一般比较幸福,也比较成功的。而性关系不稳定,缺乏家庭生活的人,特别是那些喜欢一夜情的人(黑人社区特别典型),普遍比较贫穷潦倒,生活更为不幸,犯罪率也较高。道理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基本效率和谐,就是建立在社会成员之间对彼此行为的可预期性之上的。你的生意伙伴的行为越可以预期,合作就越成功。所以,许多公司宁愿从长期的合作伙伴以高价采购,也不愿意图一时便宜从一个刚刚认识的供货商那里进货。同理,一个成熟的人,不会为一时的吸引力而放弃自己的长期伴侣而投向陌生人的怀抱。专一的爱情以及建立在这种爱情上的婚姻,提高了人类在最亲密的感情行为中的可预期性。因此,能够彼此建立这种稳定的预期关系的人,在感情和事业上也就比较成功。
其实,建立在专一(或排他)的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是西方启蒙主义以来基本的社会伦理,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关键。当欧洲的殖民者到了美洲后,就发现当地的印地安人性关系不专一,于是稳定的性关系成为欧洲人文化认同的基础。现代妇女走出家门工作,革命性地改变了男女关系,确实使得离婚率急剧上升。但是,这主要是因为社会流动使两性的接触机会增多所致。爱情专一的主流价值并没有改变。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大分单身族都渴望婚姻的原因。相反,看看非州一些地区,不稳定的性关系带来无休止的疾病和暴力,这才是最值得中国社会所警觉的。我希望我们的一些专家,把这些事实告诉孩子,作一个负责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