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点评曹操的启示\\江泽民巧引前人诗句谈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50:16
毛泽东点评曹操的启示
彧君
2010年02月08日12:0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点评曹操的启示--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毛泽东对曹操的点评可能是最多的。据统计,他对曹操各种形式的评价竟达32次之多。他不但肯定曹操的政治功业,称赞文韬武略,并一再主张为曹操翻案。毛泽东点评曹操并非就史论史,而是联系实际,以史为鉴,阐幽发微,可谓把历史用活了。
毛泽东年轻时就对曹操十分推崇。他读书时就曾经在《讲堂录》中写道: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尚已。
1918年8月,毛泽东路过河南,特地与罗章龙、陈绍休三人到许昌瞻仰魏都旧墟,凭吊曹操,并与罗章龙作《过魏都》联诗一首: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沦落夕阳。诗中表达出毛泽东对曹操的钦佩之意。在毛泽东看来,曹操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一位集政治、军事、文学才能于一身的人。因此,他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曹操,读史时多次点评曹操,并给予高度评价。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视察河南安阳,参观殷墟。他对随行人员说: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还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了不起1954年夏他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中这样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是毛泽东给曹操定论的名篇。寥寥数语,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正在莫斯科访问。当晚,他请胡乔木、郭沫若到住处一道用餐,边吃边谈中, 毛泽东首先提起《三国演义》的话头,他们夹叙夹议,谈得很热烈。毛泽东忽然转向翻译李越然,问:“你说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些?”李越然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毛泽东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把他扮成个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
1958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召集各大协作区主任开会,他在会上说,我们与劳动者在一起,是有好处的。我们感情会起变化,影响几千万干部子弟。曹操骂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有道理的。毛泽东以这则故事 来告诫领导干部不要脱离群众,可谓恰到好处。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接见河南安阳县委书记时谈到曹操,他说:“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同月20日,毛泽东在武汉召开的座谈会上又谈到曹操,他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三国演义》把曹操当做奸臣来描写,《三国志》则把曹操当做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他还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是 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 一千年、两千年也要翻。”
毛泽东十分喜欢曹操的诗。他有一次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是真男子,大手笔。毛泽东和他的子女们的一次谈话时这样说过:“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毛泽东不仅爱读爱吟曹操的诗,而且在练习书法时也常书写曹操的诗。《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就收入了两首曹操的诗,一首是《观沧海》,一首是《龟虽寿》。
在1958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说:把曹操看做坏人,这是不正确的。几天后,毛泽东在武汉召集柯庆施、李井泉等座谈《三国志》,说:《三国演义》是把曹操看做奸臣来描写的,而《三国志》是把曹操看做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的。但由于《三 国演义》通俗生动,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都要翻。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冤案要翻。
史学界闻风而动。郭沫若、翦伯赞等历史学家纷纷发表文章,从而在1959年形成了一股为曹操翻案之风。1959年8月11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又说:曹操被骂了一千多年,现在应恢复名誉。从此,曹操被恢复了历史名誉,京剧舞台上的曹操,在眉心添加了一红点,以示是好人。1958年12月,毛泽东读《三国志集解》中卢弼对《让县自明本志令》的注文时,针对卢弼对曹操的指责,写了这样一段批语:“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
古人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毛泽东对曹操情有独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一反传统的“通说定论”,对曹操进行全面解读,对于我们今天治国理政仍具有借鉴意义。毛泽东之所以杰出,超然独秀,举重若轻,这和他笃志嗜学,潜心读史,联系实际有很大关系。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常为理政安民感到计穷力竭,愿您从毛泽东点评曹操的故事中受到启示。
江泽民巧引前人诗句谈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
张世飞
2010年02月10日08:3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江泽民巧引前人诗句谈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2000年6月9日,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作了《加紧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的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有战略眼光,切实把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这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完成好。具体到培养中青年干部的方法和途径,江泽民引了前人的三联著名诗句,来形象地概括其要旨。这三联诗句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出自龚自珍的诗作《己亥杂诗》。江泽民引用它,意在强调在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时,首要的就是选人要不拘一格,用人要用其所长。
选贤任能,历来不易。江泽民特别强调:“选拔中青年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等陈旧落后的观念,不拘一格选人才。”选人不拘一格,是古今中外成功的用人之道。早在1000多年前,诸葛亮就提出要“度外用人”,即打破当时社会的常规来选拔使用人才。他说:“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也就是说,选拔贤才,必须深入社会各个层面特别是社会基层的民众之中去求取。
选人要达到不拘一格,广泛搜求的境地,就须在观念上克服诸如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这些传统习惯的束缚。提到论资排辈,江泽民说:“选拔干部当然要讲台阶、论资历。必要的台阶和资历是干部积累领导经验所需要的。但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千篇一律,应该是讲台阶而不抠台阶,论资历而不唯资历。如果台阶过细过繁,太看重资历,优秀人才怎么脱颖而出呢?”说起求全责备,江泽民说:“年轻人肯定有缺点和不足。看人要看大节、看主流、看发展,不能求全责备。有缺点和不足,关键是要帮助他们改正和弥补。改正和弥补了,就好。”这些论述,句句实在,具有现实的针对性,体现了辩证法,即论资历而不唯资历,不求全责备,又要帮助青年干部改正缺点。
做到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也是很重要的用人之道。在这方面,我国古代也有不少精辟的论述。比如战国时期的鲁仲连就曾说过:“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李世民也说过:“用人如用器,用其所长。”朱元璋也认为:“人之才智,有长于彼而短于此者,若因其短而并弃其长,则天下之才难矣。”用人用其所长,首先要看清楚干部的长处何在,然后把他放到最适合于发挥他的优势的岗位上,这对干部本人、对党的事业都有好处;用非所长,对干部本人、对党的事业都是一种损失。
干部选上来了并不是就万事大吉了,还必须坚持进行培养。江泽民引用郑板桥《竹石》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用来说明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性的。
郑板桥《竹石》一诗的前面两句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该诗把竹子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经历磨难打下牢固根基,进而表现出坚韧、顽强的精神,刻画得生动形象、十分传神,因而可以用来比喻人格的培养境界。江泽民从引用此诗入手,深刻阐发了中青年领导干部加强磨练的重要意义。他说:“对于看准了的、有发展潜力的苗子,一定要精心加以培养”。但是,“培养不是溺爱,也不能拔苗助长,而是要真正让年轻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得到艰苦的磨练,增长才干和胆识”。
江泽民还说,培养有多种方式,如理论教育和学习、基层锻炼等,但“使用也是培养,而且是更重要的培养”。“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和领导才能,需要在领导工作的实践中形成。没有一定的领导岗位这个舞台,领导才能就无法提高,也难以真正考察和识别干部。对那些基本素质具备的中青年干部,要大胆放到相应的领导岗位上去。”年轻干部如果不经过摔打,很可能就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很难经得起风浪。
江泽民在讲话中引用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朱熹的七绝《春日》,此诗的前两句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的这首绝句被选入《千家诗》,排在第二首。旧时儿童在启蒙时期,无不熟能成诵。表面上看,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是朱熹春游孔林的纪实之作。事实上,它还蕴含着更深一层的道理。
泗水是春秋时期孔子传道授业的地方。但在朱熹所处的南宋时期,这里正如张孝祥《六州歌头》所说的,“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已成为金朝和北齐控制之下的地区,朱熹又怎能有此闲情逸致,徜徉于泗水之滨呢?实际上,朱熹是以“泗水寻芳”来暗指探求孔子儒家学说的真谛。他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在启发人们:儒家思想一旦为老百姓所接受,就会给社会带来蓬勃的生机和崭新的气象。
江泽民借用朱熹的这两句诗,自然另有新的政治含义,就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人才辈出的道理。他说:“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空前广大的,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中青年领导干部。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的干部,政治上必须合格。在这个前提下,还必须具备所从事工作的专长。”只有努力形成各方面人才百舸争流、各显其能的局面,一批批优秀的中青年领导干部茁壮成长起来,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成功。
三联著名诗句,表达了江泽民对选拔、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三个不同层面的深入思考,并且生动贴切,晓畅简洁,给人印象深刻。简而言之,选拔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一要不拘一格,二要加强磨练,三要人才辈出。江泽民借助于这三联诗句的引用,不仅赋予它们新的意义,也精辟地阐述了选拔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重要道理。〔作者张世飞,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安庆师范学院讲席教授,北京100875〕
(《党的文献》授权人民网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