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长,专管台湾街道(行走台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38:05
本报记者 吴亚明《 人民日报 》( 2010年06月04日   19 版)

台北县汐止一处里长候选人总部举行成立仪式,吸引了不少民众观看。
本报记者 吴亚明摄
一天晚上,在台湾台北县的一个朋友家喝茶聊天,忽然有人按门铃,原来是他们所在“里”的“里长”挨家挨户送环保袋来了,蓝色帆布口袋上面有里的名称、里长的姓名和服务处的手机号码。送走里长,朋友告诉我,这个月就要里长选举了。
里相当于大陆街道
台湾的城市下面都设有“区”,“区长”由市长指派,区的办公处所叫“区公所”。区的下面又设有里,里长虽说是真正民选出来的,却没有固定的办公处所,一般来讲,他们就在家里办公,还有一些里长的服务处干脆就设在附近的寺庙里。里的下面又设有“邻”,“邻长”由里长指派。因此,从这个层面看,台湾一般所谓的里,就好比大陆城市的街道,而邻则好比是大陆的居民委员会。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设置了“保”、“甲”等基层组织。1945年台湾光复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将保改称为里,甲改称为邻。当时规定的里一般以200户为原则。经过几十年的变迁,情况已大大改变。比如台北市有十几个里曾经人口众多,像葫洲里,一个里就有3.1万人,比台北县一个乡镇的人口还多。后来通过调整,葫洲里分成5个里,这样不仅减轻了里长的负担,也解决了资源分配的问题。目前,台北市250万人口,大约110万户人家,共分成449个里。
里长每天干什么
虽说里长服务处就是大陆的街道办事处,但在这里办公的人其实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里长,还有一个是“里干事”。有趣的是,这个里干事是公务员,由区长指派来帮助里长料理“里政”。所有的里干事上午在区公所上班,下午就到里长服务处转悠。
那么,里长和里干事到底都做些什么事情呢?专门研究地方自治的台湾淡江大学教授吕育诚介绍说,一般来讲,里长有四项任务:1.受市长指挥监督办理里公务及交办事项;2.有效运用里内社会资源,广筹里建设基金;3.反映民意,配合政令宣导;4.执行里自治事项并办理上级委办事项。最具体的则是为里民开列各种证明文件,例如饲养家禽家畜头(只)数证明、受灾情况证明、身患重大疾病或不能行走证明等共计17种以上各式的证明文件。
里长任期4年,连选连任。记得有一年台北市举行里长选举,竞争非常激烈,台北449个里,平均有3个参选人角逐1席里长,有的里甚至10人抢1席。那段时间,放眼台北的大街小巷,到处挂满了红、蓝、黄、绿各色布条和旗帜。如果徜徉其间,经常有机会看见参选人或是骑着摩托车,或是推着自行车,或者干脆走路为自己呼号拉票。选情为何如此激烈?一位现任里长告诉记者:“参选里长不需保证金,加上目前台湾失业率又高,因此有些人认为即使选不上,能出来打打知名度也不错。”
当里长好处真不少
在台北市担任里长,除了有一个月4.5万元新台币(下同;4.7元新台币相当于1元人民币)的行政事务费可拿外,三节都有奖金,在端午节及中秋节,市政府发7500元;春节则有3万元的慰问金。另外,平时还有每月450元的报纸费,每年有6000元的自强活动旅游费,每一届还有5.5万元的出国考察费。此外,里长任满后还可以领9万元的退职金,林林总总合计每年可领约61万元。一任下来,若包括退职金,则可以领240万元。
里长可以兼职,也就是说可以有其他正职。而台北市政府每年也为邻、里编列了约10亿元的经费,以449个里来讲,平均每个里一年可以争取到222万元的建设经费。再加上4年任内市议员、市长、“立委”及“总统”的选举,里长有意无意往往成为各级“民意代表”和“首长”的支柱,少不了有经费让他们经手。再说选举时的人际关系更是无形资产,其中的好处难以估计。
从台北市历次选举来看,大型的选举越来越冷,基层的里长选举却越来越热,或许说明了经济不景气,小民纵然有心想改善大环境,却玩不起大型选举,不如从自己负担得起的基层选举找到改革立足点,从自己所处的环境做起,何况还有稳定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台湾的里在历经多年演变后,虽然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但实际运作却反而出现萎缩症状。一方面,各级地方行政功能不断增强,日渐排挤了里的职权。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日趋开放,地方民众更重视本身权益的争取与维护,因此民间社团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并实际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相比之下,一年一度的里民大会却乏人问津,以至于需要通过举办摸彩、歌舞活动吸引民众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