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道是玄妙不可说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05:43
《开心学〈道德经〉》讲记1
第一章  道是玄妙不可说的
2009年7月19日
开心文化书院,上海
顾瑞荣老师讲
按照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来讲,我们认识一事一物一人,认识这个东西那个东西,认识这个理论那个理论,都是作为一个一个分别开来的事、物、人,或者东西来认识的,这是我们擅长的。我们眼睛看到的,比如我们看到的书、看到的人、看到的水瓶,它们都是一个一个分开的事物。但是“道”是什么,“道”不是这一个一个分开的事物,而是这所有一个一个分开的事物的总和,或者换句话说就是整体。说它是总和,其实并不确切,因为事物与事物的总和属于同一个层面,但是“道”与事物事实上不在同一个层面,所以,相应的,要认识它所使用的意识也不是与认识事物的意识属于同一个层次。那么,这个总和或者整体要如何认识、如何悟呢?
我们自然的认识方式都是认识个体的事物、个别的事物,也就是作为个体的人、事、物,但如果我们不满足于认识个体的事物或个别的事物,而要认识作为整体的世界、整体的存在,我们该如何认识?世界原本就是整个的、整体的世界,我们如何认识这整个的世界、这生命的整体、这宇宙的整体?如果我们说“道”是整体的话,老子《道德经》告诉我们的就是讲我们如何来认识这个整体的“道”。
打个比方来说,小鱼问老鱼,一条小鱼在大海自由自在地游,它好奇地问老鱼:“什么是大海?”
老鱼说:“大海就是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在你看到的地方,也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它是我们生命的源头,也是我们生命的归宿。”
对这些表述、这些说法,小鱼能明白吗?小鱼通过这些语言似乎能够明白,但如果小鱼真的要明白,还要进一步探索。那么,如何进一步探索?老子要讲的,就像小鱼要了解什么大海,这些东西与我们的生命、存在太息息相关了,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这些。比如说空气在哪里?只有一个缺氧的人,他才知道,空气有多重要,空气在哪里。只有在缺氧的环境下,你才知道,氧和我们生命有多么密切的关系。“道”也是这样,“道”和我们的生命有密切的关系,比我们认识到的所有其他的东西都密切。可是,“道”在哪里?
我们不仅是父母生出来的,而且就是“道”生出来的,因此我们也回归到“道”。所以,一旦我们认识了“道”,我们的整个生命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发生蜕变,就会超越,就会升华。为什么道家,或是道教,它都要讲要认识“道”、要悟“道”,要证“道”?一旦某些人证“道”以后,这些人就变了,他们就变成神仙,变成超然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或者从一个维度来讲,他没有烦恼,他很清净,他具有大智慧,具有大爱心,完全没有自我,完全随顺众生,等等,他具有各种这样的品质。这样的人是什么?他就是“道”。所以整个《道德经》就是讲我们如何去成为这样一种人,如何去悟这个“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的第一章,大家都不知如何参悟,但第一章又特别地重要。第一章的末句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真的是很玄妙,《道德经》为什么又叫“玄学”,这与第一章就讲“玄”有关,也与“道”就是“玄”有关。“玄”是不可琢磨、不可把握、不可领会、不可思议的意思。但是这个“玄”又很微妙,叫“玄妙”,这个“妙”就是你体会到了里面有那么一些东西,但又妙不可言,说不出来,比如你体会到喜悦,想要用语言来表达,却怎么表达都表达不清楚,所以叫妙不可言。当然《道德经》讲到“道”的“妙”,不仅仅是这种喜悦,它是你领悟到了整个宇宙、整个生命根本的“妙”,或者是你领悟到整个生命、整个宇宙整体的喜悦的那种“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个“道”是什么,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先不说,而第二个“道”的意思是“说”。老子说,如果这个“道”是可以说的,就不是我要讲的那个“道”,也就是我证悟的那个“道”。也就是说,那个“道”是说不出来的,用语言是说不出来的。后面还有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名”,用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语言,也是说不出来的。今天我们用语言来说“道”或者“名”,这是一个悖论。这个“道”妙就妙在它在言语之外、在思维之外,思维和语言不能把握它,但是它又是实实在在与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相关。“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说,如果一个东西是可以被定名的、命名的,它就不是那个“常名”。“常名”是无名,是不能被定名和命名的。这个“常名”也是“道”。老子用很多很多的名词来讲什么是“道”,老子尽力让我们了解什么是“道”,从各种维度,用各种名相来讲什么是“道”。“常名”无名,这也是在讲“道”,也就是说,我们真正要明白领悟的东西,它是不能用名词概念去框架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家经常讲“无中生有”。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无”是天地的祖先、天地的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有就是天地,一切万物由天地而生,但从老子讲无与有的对待来说,就是一个是有形的,一个是无形的。有形的我们容易把握,无形的我们不能把握。这有与无,是理解世界的关键、核心,理解了这有与无,就可以认识世界的两个面。
“有”能够生万物,天地能够生万物,如何生的呢?中国演化出很多更具体的理论。老子的时期,先秦时期,包括《黄帝内经》,都围绕着天地生万物,宇宙如何产生,有很多的理解和猜想。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个“无”与“有”是不是就是“道”?这个话不能这么说,就像太极有阴阳,你不能说阴阳是太极。太极可以生阴阳,阴阳不可以生太极。道在“无”“有”之先。
“无”与“有”,实际上就是老子用了两个维度来让我们认识“道”。因为如果我们完全只是从“无”认识道,也不对,忽视事物,忽视存在,忽视整个世界,去领悟道,这是背道而驰。我们不能离开这个日常世界,我们要修行要领悟,都不能离开我们的生活。“有”是不能离开的,“有”是“道”展现的一个部分,我们不能说我们不要,这是没有办法不要的。但是,正是这个“有”,我们很容易困在里面。如果“有”是那么实在的话,老子就要讲一个更加空灵的部分,这个空灵的部分就叫“虚”。有讲“实”,就要讲“虚”。你如果能够超越“有”,超越“无”,你能够超越对待性的存在,你就能入道。所以“无”与“有”,是第二个层次的存在,它不是“道”本身,它只能说是“道”的显化。当然,“无”与“有”也可以被称为“道”,就像更低一个层面的“天地”也可以被称为“道”一样,只是我们需要知道,它们在本质上都只是“道”的显化,是“道”的“相”或“道相”。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如果我们一直能够进入到“无欲”的状态,那么我们就能看得见、观察得到这个“妙”,我们就能看得到世界之“妙”、“道”之“妙”。但是因为我们都处在“有欲”的状态,所以我们观不到“妙”,我们观到的仅是“徼”。老子《道德经》讲的“徼”是边界的意思。个体的事物都有边界,书有边界,席子有边界,边界也就是具像事物或个体事物的范围。当你处在“有欲”的状态下,你就看不到“妙”。我们目前的认识系统就是“有欲”的系统,老子就要让我们从“有欲”进入到“无欲”,从事物进入到“道”。“有欲”与“无欲”是入道的方式,其中“无欲”是特别方式,是入“道”而自觉的方式。“有欲”只能是普通的方式,是入“道”而不自觉的方式。所谓的“悟道”就是入“道”而自觉的意思,所以入“道”必须要“无欲”才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指的是“妙”与“徼”。“妙”与“徼”的来源是同一个,也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个源头。“妙”与“徼”虽然有不同的名称,其实它们都可以被叫做“玄”,因为它们本身就来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们的品质就是“玄”。
“妙”与“徼”同出而异名,“妙”也是“玄”,“徼”也是“玄”,这两个都叫“玄”。与它们相应的就是“有”与“无”,“有”与“无”也是如此的“玄妙”。譬如我们去看泥土里的西瓜籽,有了一定的阳光、湿度和营养,这个西瓜籽就结出了大西瓜,大西瓜里面有好多籽。你不觉得这奇怪、奇妙吗?如果你仔细去观察,如果你去改变什么,比如转基因,它就变成另一个东西了,它都会变,这就是玄机。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终极的层次,就是“道”在人的主观感受方面的终极层次。人对“道”的体验、感受、认识所产生的一切“玄妙”,都从此出,所以名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是《道德经》中最难解的一章,因为“道”实在是超越我们的意识状态或认识水平,所以它太“玄妙”了,并且,老子一下子讲了那么多的概念层次,那实在是太复杂了。如果没有对“道”的领悟,没有对这些概念层次的厘清,我们的确很难把握《道德经》第一章。关于对“道”的领悟,很难传授,或者,我传的仍然是我的;但是,对于这些概念层次的厘清,我们可以传授,可以转化为你的认识。而对概念层次的厘清,也会对破除概念而领悟“道”是有一定帮助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讲《道德经》,可以为概念的破除做一些工作。我们来看《道德经》第一章的那些概念结构。
其实,《道德经》第一章有明确的结构。“常道”、“常名”是“道”的层次,“无”与“有”是比较抽象的“道相”,而“天地”是具体的“道相”。这是属于客观一面的三个层次,是从上到下的三个层次。我们暂且用“客观”一词来说其实这是不确切的。接下来,老子就讲主观一面的三个层次。“有欲”与“无欲”是人的整个意识状态、精神状态,“妙”(“玄”)与“徼”(“玄”)是人的感受或体验,“众妙之门”(“玄之又玄”)是人的终极的感受或体验。这是与人的意识、精神、感受、体验有关的主观的三个层次。这是《道德经》第一章的另一个结构,这是自下而上的三个层次。
客观一面的三个层次或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与主观一面的三个层次或自下而上的三个层次,是互相对应的结构。“常道”、“常名”的“道”的层次,与“众妙之门”(“玄之又玄”)的终极的感受或体验层次是相应的,所以“道”与“众妙之门”是可以互换的概念;“无”与“有”的“道相”,与“妙”(“玄”)“徼”(“玄”)人的感受或体验层次是相应的,所以“无”“有”与“妙”(“玄”)“徼”(“玄”)可以互相诠释,“无”就是“妙”(“玄”),“有”就是“徼”(“玄”);具体的“天地”“道相”层次,与“有欲”“无欲”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层次是相应的。只要我们搞清楚这个总的结构,不混淆这些概念层次,我们就可以对第一章有所把握。
第一章的这个总的结构,其实就是《道德经》的总的结构或大纲。《道德经》的内容范围如此庞大,简直就是总括宇宙天地与人生的一切,而其内容高度则是包容了普通意识状态及其如何转化为超越意识状态的所有过程方法与关键。第一章的这个总的结构,就是所有这些内容的范围和高度的结构或大纲。没有对这个总的结构的理解、领会和把握,你就难以对整个《道德经》有所理解、领会和把握。整个《道德经》的秘密,就藏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中,再说得明白一点,就藏在第一章的这个总的结构中,所以,理解、领会和把握第一章的这个总的结构,对探寻、契入《道德经》的秘密,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仍然是外围的,除非你把握了什么是“道”、什么是“名”、什么是“无”什么是“有”、什么是“妙”、什么是“徼”、什么是“无欲”、什么是“有欲”等等。
现在这一章这样读下来,当然你仍然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如果把第一章都解释清楚了,《道德经》就不用学了,所以解释不清楚是正常的。我也并不想要在这里解释什么,语言本身也很难表达,这章让大家存这个疑,到底什么是“道”?到底什么是“玄”?能不能把你的生命放在其中去体会到什么是“玄妙”?如果你能体会到其中的一点“玄妙”之处,那就是对“道”有了一点感悟。所以,把这一章存疑比较好,让它成为一个“疑”的开始,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