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14:54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世界的本来面貌与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实践观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奠定基础。
二、内容和体系结构。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3、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三、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问题分析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意识是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二)难点问题分析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首先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而被确立起来,是人的存在的现实表征和确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首先,实践的动机包含着人对自然限制的突破和超越。其次,实践的过程及其产物使人的本质力量以直观的方式得以显现。
第二,实践以其双重品格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特质。人的存在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得到规定,诸如语言、思维、制造工具、心理、情感等等。但它们无法从总体上体现人的全部特质。相反,它们却都是有待被进一步界定和说明的。因为这些特征都带有外在的和描述的性质。对于这一切属性来说,实践才具有更根本的意义。列宁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21]实践的普遍性品格不仅体现在参与实践的背景知识所具有的抽象普遍性特征之中,更重要的是体现为作为实践者的个体所积淀和浓缩了的类本质,即人的类的普遍性。实践的普遍性特征凸显了人对物的超越关系,标志着人的特质的生成。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则表征着人的此在性,使人的存在成为具体的和历史的规定。
第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命题意味着实践对于人的存在所具有的逻辑先在意义。劳动对于人的历史生成所具有的前提意义,不仅表现在人类起源方面,而且表现在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成方面,它构成人类赖以存在的须臾不可离的永恒条件。恩格斯把劳动看作造成“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的根本原因。这一命题恰恰印证了人的实践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和不可剥离的联系。
四、思考与自测练习。
(一)填空题
1、哲学是                                   。
2、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
3、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4、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                           。
5、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
6、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
7、辩证法是关于           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8、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                      。
9、实践具有物质性、             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0、             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二)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5、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的是(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8、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9、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0、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关系
2、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3、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4、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5、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如下特点(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6、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
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
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8、“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9、意识被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突出表现在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
A.意识的创造性                        B.意识的目的性
C.意识还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D.意识能够调节人们的生理活动
10、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四)辨析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
2、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五) 名词解释
1、物质  2、意识  3、实践  4、规律  5、矛盾
(六)简答题
1、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2、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七)论述题
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八)材料分析题
【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 l )材料 1 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 2 )对比材料 1 与材料 2 ,指出材料 2 的错误。
 ( 3 )对比材料 1 与材料 3 ,分析材料 3 的错误。
五、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物质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斗争性  6、客观性 7、普遍联系 8、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自觉能动性10、对立统一
(二)单项选择题
1. D  2. A  3. C  4. B  5. B  6. D  7. D  8. D  9. A  10. C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CD   3.ABC   4.ABC    5. ABCD
6.ABCD   7.CD   8.ABC   9.ABCD  10.ABD
(四)辨析题
1、不正确。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2、正确。(1)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2)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3)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五) 名词解释
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4、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六)简答题
1、[答案要点](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物性是客观实在性。(2)理论意义:1)他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2)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3)它坚持了辨证法的物质观,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反对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答案要点](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七)论述题
[答案要点](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3)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八)材料分析题
(l)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这两段话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臆想的东西,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 3 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六、学习本章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