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式家庭教育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21:14:07
前言
近年来,对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的弊端,人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讨论,一些反映美国素质教育的图书也相继出版,有的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大洋彼岸教育模式的窗口,也似乎让我国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找到了成功的法宝。然而比较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探索美国强大的秘诀,培养具有健康精神气质和综合修养素质的世界公民,在未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家庭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为了子女成龙成凤,中国父母会不惜牺牲一切,这是其它西方国家的父母望尘莫及的。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父母喜欢主导子女的一生,总认为子女不争气就是父母的失败;而子女若能成材则是父母最大的荣耀。基于这份患得患失的忧心和企图,使得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过份保护、限制太多,并且强加其个人价值观于子女身上者屡见不鲜。
中国父母试图用“牺牲”的想法及作法来减少孩子在生存竞争上的挑战,希望孩子在低挑战的环境下,创造高成就,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生存的能力是靠磨练出来的,光从书本上是很难学到的。中国父母常对孩子说:“你只要好好念书就好了,其他都别管了!”这种作法不但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更是严重地剥夺了他们学习生存及养成独立人格的成长机会,更将因此扭曲了孩子的一生。
如果说,中国现行的家庭教育模式不好,那么,更好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哪里?
如果说,我们必须淘汰旧的家庭教育模式,那么,新的替代内容又在哪里?
这道题,不光是对中国父母,甚至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而言,都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课题。
中国父母的教育素质要不断提高,绝对离不开批评与忠告。但如果给出具体的措施与借鉴方案,远比单纯的指责要贴切得多。
本书的作者以一个中国母亲的视角,出于对子女的热爱,深入研究了美国家庭教育方方面面,特别是收集了大量在美华人所遇到的两种教育文化冲突的第一手材料,以日记的形式为我们揭示了美国家庭教育中的有关细节,相信无论学历的高低、城乡的差别还是地域的差异,只要是为人父母,只要是热爱自己的子女,一定会从中受到启发,会有所收获。
不过,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国人提供一套完整的家庭教育解决方案,而是为我们提供一面镜子。面对异域的迥然不同的伦理亲情,面对完全不同于我们东方民族的对爱的表达方式,面对大洋彼岸的这面镜子,也许,我们会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更透彻,亦会有更多的警醒和借鉴。
艾琳
05/5/12
第一章2004年3月8日(代序)
我确实是太幸运了!
在这个失业的旺季,在美丽的西雅图城市,在我刚到美国的第七天,我的工作竟然很快就尘埃落定——当地颇有名望的富商理查德•阿瑟愿意聘请我为家庭助理。
当职业经纪人哈本微笑着把这条喜讯告诉我的时候,说:“Congratulations(祝贺你),Ailin,你真的很走运。上帝保佑你,好好干!”
其实,家庭助理的职务不过等同于中国的保姆而已,但比起那些与我同等境遇却打着几份工甚至还没来得及找着岗位的同胞们来说,我一边庆幸自己解决了填饱肚子的问题,一边暗道:“真是财大气粗啊,一个家庭助理都得研究生才行!”
也许是狡猾的哈本看出了我的心思,他朝我眨了眨眼睛:“我敢保证,别说是在西雅图,即便在全美,Arthur(阿瑟)都是一个最优秀的家族。你能接近他们,上帝对你实在是不薄啊!”
这话的确不虚妄——理查德•阿瑟是西雅图乃至美国西北部地区最大的办公用品供应商之一。可见,阿瑟家族确实有些非凡的本领和特质。
循着哈本的叮嘱,我到了西雅图一个叫Redmond的小镇的一座教堂附近﹐在那儿﹐一个名叫杰克的黑人司机正在等我,他开着车送我前往阿瑟的豪宅。这里的景致干净清爽﹐空气好得不象话。很快,小巴士进了一个拱形的洞窟式车库。据说,山里的这个地下车库是阿瑟家族三个车库中最大﹑最隐蔽的。
我整理了一下裙裾,下了车。走过碧绿、整齐的停车坪时,我深吸了一口气,用不是特别流利的英语问杰克司机:“太美了,简直就是一座公园!这是理查德•阿瑟先生的家吗?”
黑人司机咧嘴一笑,只是道:“梅尔达太太正在客厅里等着你呢。”梅尔达是理查德的妻子。
这栋豪宅从外面看并不起眼﹐很矮很隐蔽﹐看起来也不太大。可进去之后,却吓了一跳——它确实很大﹐而且是复式结构﹐整个往后高上去,房子的背后是一个不大的湖泊,再远处则是一座山。
在布置得有如中国古书中描绘的龙宫般豪华、气派的客厅里,高贵压人却又不失礼节的梅尔达微微欠了欠身,指着旁边的沙发,示意我坐下。
“Ailin,我们之所以选择你,是因为你来自中国,懂得古老东方的中医和中药。正好,我先生理查德和父亲威廉都喜欢中国的医术,而且,我们全家都爱吃中国菜。”
是的,我曾经在求职书中详细描述过我的经历——出国前,我学过中医保健,而且,我做得一桌拿手的粤菜。
“你除了每周做一次中国菜外,只需帮忙协助照顾我家的三个孩子就可以了,他们都很有个性。当然,我还有一个大儿子,但他已经长大了,不常在家中住。”
就这样,我正式成了阿瑟——这个名门望族的家庭助理,并住进了这幢富丽堂皇的豪宅之中。
作为一个在西雅图的社会经济中已经根深蒂固的阿瑟家族,他们的家庭一定是个典型意义上的美国家庭,他们的文化就是典型意义上的美国文化。
我的直觉告诉我:“在这样的家庭中上班,一定会有非比寻常的遭遇。”
第一章3岁的小孩也有正规名片 2004.3.10(1)
今天是我正式工作的第一天。但就今天所发生的事情,就足以令我刻骨铭心。
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我准时地到达了主楼的大厅里,看到梅尔达正蹲在地毯上和三个年龄不一的小孩子说笑着。
“Morning,梅尔达太太!”我招呼道。
“Monring,Ailin!”梅尔达点点头,转身说道,“孩子们,这位就是我跟你们讲的中国的Ailin小姐——”
不待母亲说完,那个褐色头发、看起来年龄最大的女孩(如果我猜得不错,她应该是阿瑟家9岁的大女儿)立马站了起来,甩出一串清脆的童音:“哦,Ailin,你不知道,当我昨天听说我们家要来一个中国小姐时,我高兴极了。你以后就叫我珍尼弗吧! 不过,非常抱歉的是,我今天忘了带名片。”
“名片?”我一愣,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珍尼弗便掂起脚跟,亲了一下我的脸。我一边礼节性地回应珍尼弗,一边暗道:“我远在北京的儿子小宝也9岁了,但和珍尼弗的伶牙俐齿相比,他明显木讷得多。真是虎门无犬女,这珍尼弗可真是天生的外交家呀!”
6岁的罗里颇有大男人风度,他从口袋中摸出一只小巧精致的盒子,“叭”一声弹开后,极其熟练地从里面滑出一张小卡片,双手递了过来,奶声奶气地说道:“This is my business card (这是我的名片),请Ailin小姐收下。”
哦,我的天!
他还有名片!!
一个才6岁的小男孩!!!
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我讶然极了,以为是小家伙在拿我开涮呢,但瞧了一眼梅尔达,她正含笑地望着儿子,而珍尼弗和罗里正一本正经地看着我,似乎并没有开玩笑的意思。
我只得接过罗里手中的小卡片,只见正中心印着“罗里•约翰•阿瑟”,底下几行稍小一点的字则是家庭住址和罗里本人的网址!我一下子明白了刚才珍尼费说的“名片”的意思了!
“能给我一张你的名片吗,Ailin小姐?”罗里问。
我愣了足足有一分钟后,才用极其羞涩的语调尴尬地对罗里说:“Sorry,罗里。我没有名片,我从来没有印过名片。”
罗里惊讶地瞪着我,似乎不可思议,他叫了一声:“That’s terrible(真糟糕)!连菲比(罗里的妹妹,刚刚3岁)都有名片,你这么大了,为什么从来不印名片?!”
我哑然,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
“笨蛋,你没去过中国,当然不知道啦。那里的人,大多数是不用名片的。” 珍尼弗十分得意地对罗里嚷道。她曾经和父母一起去中国旅游过一次,对中国多多少少有些了解。
罗里不解:“为什么?难道中国人都不和别人交朋友吗,Ailin?”他盯着我,眼神里充满着极其不解的疑问与好奇。
在罗里以及所有美国小孩的眼里,交朋友是一定要有名片的,就好穿皮鞋一定要穿袜子、吃饭一定要有筷子一样不可或缺。
所以,对于罗里的疑问,珍尼弗也傻了:“不,但是,这个——我也搞不清楚!”
直到小菲比和我亲吻的时候,我还在为名片一事犯晕。
梅尔达弯下腰来,对珍尼弗说:“嗨,珍尼弗,我有事想和Ailin谈一谈。你能帮忙带罗里和菲比去湖边的草地上玩会儿吗?”
珍尼弗答应一声,三个孩子很快便消失在大厅的玻璃门口。
梅尔达善解人意地对着我笑了笑,解释道:“我的四个孩子都有名片,他们中任何一个人,年满3岁后,我都要考虑给他单独印制名片。”
真是太摆谱了,有钱的美国佬就是不一样!我颇有些不以为然。“才3岁就印名片,还是小孩子啊,这玩意儿对他们有用吗?”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梅尔达笑了笑:“美国的许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尽早适应社交生活,所以,在美国,从小便给孩子印名片的现象很普遍,我们阿瑟家族自然也不能免俗。”
我瞪大了眼睛,因为我突然发现自己刚才的想法是多么的愚蠢!我的风吹雨打了三十多年的老脸不由一阵阵地发起了烧。
“哦,美国孩子的家庭教育和中国的还真是不一样!”我傻傻地感叹道。
梅尔达微微一笑:“我和我的先生曾经多次去过中国,对中国的文化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你们中国不是有一句俗话,叫做‘十里不同风’么?有差异是很正常的, don't take it to heart(别往心里去,别为此而忧虑伤神)。不过,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我希望你能很快适应你的工作。”
“好的!好的!”我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后,说道。
第一章3岁的小孩也有正规名片 2004.3.10(2)
午餐过后,珍尼弗拿着一条裙子来找我:“Ailin,请你帮我穿上这套裙子好吗?它的拉链开在背后,我够不着。”
我给她换好衣服后,习惯性地赞美道:“好漂亮,就像要参加舞会的白雪公主。”
珍尼弗笑逐颜开:“谢谢。不过,我不是参加舞会,而是参加BBQ(烧烤聚会)。今天,我爸爸要请他的部分Internship(实习员工)到家里来BBQ(烧烤聚会)。”
“是你爸爸要求你必须参加的吗?”
“不,他从来不会要求我必须做什么,”珍尼弗说,“只不过,我喜欢和那些叔叔阿姨们在一起玩,我是自愿的,跟他们在一起很有意思。而且,我爸爸妈妈还有我爷爷,他们都很乐意我和他们交朋友。”
珍尼弗一边和我说话,一边从桌上拿起她的名片夹,仔细地打开来并检查了里面的名片数量,然后才把名片夹很小心地放进裙子前边的小口袋中。
下午3点,这幢豪宅中最有威信的主人——理查德•阿瑟先生带着他的Internship来了,大约有近百人。他们下了车,朝屋里走来时,9岁的珍尼弗便在门口招手﹐对他们大喊“Hello”。美国西部的阳光灿烂地照在这个热情的小姑娘的身上,简直可爱极了。
晚上,回到自己的小卧室,打开互联网,用“名片+孩子”作关键词搜索了一下,终于找出了以下一些说明——通常,美国的父母们都有给小孩子印制名片的习惯,为的是让孩子尽早学会各种社交礼节。但在一般的情况下,由于小孩子的交游程度有限,这种名片一般只在赠送礼品时用一下。名片上应写孩子的全名,爱称和绰号不能使用。孩子的名片比成人名片的规格小,年龄越小,名片也越小。男孩年满18岁,可在姓名前加上“先生”的字样。女孩子年满13岁,可在姓名前冠以“小姐”。
关上电脑,我想起了10年前。
那时我26岁,研究生刚刚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大型单位上班。而上班的头一件事,便是单位的头儿将我们这一群愣头愣脑的研究生和大本生们叫到一起搞培训,培训的内容也是极其简单:怎么样与陌生人交换名片,与人握手的姿势应该怎么样,什么样的场合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以及其它的一些基本的礼仪礼节等等。
当我在电话里无意中把单位培训的内容讲给我的早年就留学美国的小学同学玛丽听时,大西洋对岸的她幽幽地叹了口气,说:“中国的教育方式太落伍了。这么小儿科的事情,早在儿童时期就应该学会的。”
可能是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观念吧,我当时十分反感,冲着玛丽叫道:“就是因为这些事情简单,所以没有必要早早地打基础,浪费时间天天来研究它。你看看,我才花了半天时间学习,不也全会了吗?!玛丽呀,你中洋鬼子的毒太深了!改了个老外的名字也就罢了,还拿了绿卡,变成了假洋鬼子,连思维也变了,看不起中国人了!”
玛丽沉默了足足有一分钟,便无声地挂上了电话。
可能是彼此感觉心与心之间的距离隔得实在太远,从此,我和玛丽再也没有通过电话。这种状况至今起一直维持了10年。
难道是我错了吗?有时,我也会去想这个问题,但总是找不到答案。现在,猛一回首,却发现:错的果然是我。
在中国,除了上班一族因为业务需要才会考虑给自己印制名片外,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想起给自家小孩子也来一盒名片!
中国人的思维里似乎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孩子的社交能力也需要从小就进行培育!甚至连我这个硕士研究生也从来不会有这种念头,更不会去有意给小孩子灌输各种礼仪礼节,包括印制名片。在大人们看来,礼仪礼节对小孩子们来说,还是很严肃、很遥远的,等他们将来长大了,自然会水到渠成地明白的。
遥想起远在大洋彼岸的我的9岁的儿子小宝,在今天以前,我还一直认为他很优秀,甚至是完美无缺的,因为他学习成绩好,听话,除了见着生人脸红、不爱见陌生人、在公共场合不爱或者说不敢说话外,几乎找不出什么缺点。而且,出于母爱的自私本能,我一直认为,孩子害羞不是错。等他年龄大些了,自然就好了。
当然,也有一回,由于儿子得了全市三好学生奖,他的班主任老师让他上台领奖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作自我介绍时,这小子死活都不肯上去,最后被老师强行推上了台后,他只好低着头站在台上,嘴巴闭得铁紧,教师一再催促他发言,他竟然吓得几乎要尿裤子——这哪里是领奖,活脱脱是文革中挨批的典型场景。
过后,我和丈夫都把儿子这事当作笑谈,却并不以为是儿子的缺点。
现在,想想儿子,再对比一下和他年龄相等的珍尼弗,甚至比儿子还小6岁的罗里和年纪更小的菲比;一边是木讷,一边是对陌生人的应付自如如鱼得水,特别是罗里掏名片时的骄傲的姿势和阳光下招手迎客的珍尼弗!
我不由深深地震憾了——我感觉到,阿瑟家族的聪明,并不是因为他们家庭的富裕,其中更多的是教育的不同,心智开发和启蒙的不同。
也许,我应当往北京打个电话,和我的丈夫大伟一起,重新探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也许,我还应当给玛丽打个电话,为十年前的我的愚昧,向她道个歉——
我思索了很久,却发现自己想得越多,脑袋里反而越凌乱。我拍了拍脑门后,在日记本上记下了今天的最后一句话:
千年来就素有礼仪之邦称谓的中国,为什么她的臣民们对孩子的教育反而不如老美强?
解析
为了让孩子尽早学会并适应各种社交礼节,给小孩印制名片只不过是美国家长尽力满足孩子社交中基本需要的一项,家长们甚至会特地给幼小的孩子订做一套西装,期许他们在社交圈中有良好的表现。
点评
并不是只有虎门才出虎子,只不过是狗们从不拿自己的儿女们当老虎训练,所以,出来的仍然是犬子。
第一章蹲下你的身子 2004.3.12
昨天早晨,发生了一件令我很气愤的事情。
那时,我正在帮泰勒太太按家里成员的习惯摆放早餐。小罗里大概是饿了,第一个跑进餐厅:“早上好,中国来得Ailin小姐,还有令我开心的泰勒太太!”
只见泰勒太太嘴里一边说着“哦,我们的小勇士”,一边像一只被射门员重重踢起地皮球一样,呼啸着越过我的身边,“滚”到了罗里面前,蹲下身子并用双手拢住罗里的肩膀!“看见你真的很开心!看样子你睡得很不错!”
这情景太恐怖了!
看着她那滑稽的样子,我强忍住没有笑出声!嗨,我以为奴才一词出自中国,看来美国也有啊。
“早上好,罗里!”我走过去,面带微笑,礼貌性地和这个小“东家”握握手,眼睛斜视着泰勒太太!
看看吧,美国佬,这就叫“气节”!这就叫“长幼有别”!
没想到蹲在我和罗里脚边的“大皮球”——那个泰勒太太仰起头对我大叫:“哦!Ailin,请蹲下来说话,是的,要蹲下来!你这么高大,会让孩子不舒服的!”
啊!这什么道理?我可没你这“皮球”高大,怎能让孩子不舒服?虽然我不乐意,但条件反射还是让我蹲了下来,我告诉自己:先给这家伙一个面子,谁让她是阿瑟家族信任、宠爱的老佣人呢?更何况罗里还是我的小东家——这毕竟是美国啊。
看见我“艰难”地蹲下去,泰勒太太呵呵笑起来:“哦!Ailin,来吧,像我一样:双脚要踏实地蹲稳,身子不要像摆钟一样左右摇晃;哦,看孩子的眼神一定要温和、慈爱;和他说话的语调要尽量柔和、自然和充满亲和力;绝不能让我们的宝贝们感到半点惊慌、委屈和恐惧。”
她笑眯眯地看着罗里,接着对我说:“对,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和孩子说话。哦!你做的很好,保持现在这个样子!好极了!你只有达到这样的高度——眼睛和他平视了,孩子才会感到踏实、快乐和受到了足够的尊重。”
这个蠢货!真是滑稽、可笑!她竟然这样“操练”我!要我跟着她的样子,学习怎样蹲下来和罗里这样的小孩子说话。
十足的奴才,要我和这些屁事不懂的孩子讲平等?!讲尊重?!讲权利?!
要知道,在美国,除了劳动分工和职务不同,所有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亏这女人还是美国土著!
早餐结束后,看看左右无人,我便质问这个口若悬河的胖女人:“为什么要这样?”
“想想看,当我们面对一个高大的家伙时,不管是和他说话还是注视他的表情,都要仰视。到后来,我们得到的就是:头晕脑涨、脖子酸痛。而那个家伙,会使我们心理上有很强烈的压抑感,和同样强烈的仰人鼻息的感觉存在。Ailin,假若你面对这样的家伙,你没有同感吗?”她微笑着向我解释,“同理,你笔挺的身姿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孩子与大人是平等的,必须给他以成人一样的尊重。事实上,即便再小的孩子,也同样享有平等和被尊重的权利!”
尽管我很郁闷,但客观地说,泰勒太太的话还是有些道理的。
可是,难道阿瑟家中,动辄就要对这些“小不点”“卑躬屈膝”地“点头哈腰”吗?而口口声声要和孩子讲平等、尊重、权利,这恐怕只是对我们这些家庭助理、佣人及司机而言的吧?难道他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孩子的吗?这样做,是否有失公平?
于是,我开始着重观察人们对那些小屁孩儿的反应。
这一观察,还真让我大跌眼镜——所有的人,包括黑人司机杰克、女佣泰勒和莫妮卡、船工里夫以及理查德、威廉和梅尔达,总之,绝对是所有的人——只要和个头比自己矮的孩子说话,都得蹲下来,当然,也可以弯下腰,直到自己的眼睛和孩子的眼睛高度相仿的位置之后,才正式说话。
甚至,今天上午,里夫的那个读五年级的儿子莫里斯来看望父亲,正巧被梅尔达看到,这位高贵的夫人竟然也蹲下身子,笑眯眯地摸了摸莫里斯的小脑袋。
哦,我的老天!
抽空,我问泰勒:“大人同孩子说话,必须蹲下来或是弯腰,这是美国的规矩和必须的礼仪,对吗?”
“是的。”泰勒说,“大人与孩子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式关系,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强迫别人仰视自己。当然,非绅士和不懂爱的人可以例外!”
我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后根,赶忙用仍然不是特别熟练的英语结结巴巴地表态道:“I am behind you(我赞同你的观点)!”
解析
美国家庭教育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从小就尊重孩子——孩子吃饭家长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家庭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放在令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上门上贴满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父母很少强求孩子的言行,孩子们像伙伴似地称呼长辈的名字是很自然的事;美国人十分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父母与孩子说话永远是蹲下来……
在美国期间,我从未见到过父母训斥和打骂孩子的现象,更多的却是经常见到家长对孩子说:“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这样好吗”等等,用商量的口吻对话。
总之,在美国,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帮助,还在于他们走出娘胎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或教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言行,即使从“细枝末节”上,也要让孩子们感觉自己是小主人。
有人认为,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太过分,但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局促感,独立意识很强。
点评
对他人的尊重,最好是在对方弱小的时候就把友善、平等的种子撒进他的心灵,千万不要等到对方的个头与我们相仿、力量与我们相差不多的时候才来进行。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家伙缺乏深入熏陶的真诚,他们只相信:个头与力量决定一切。结果,培育出来的,往往不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就是复仇式的强盗。
第一章平凡的小名 2004.3.17
时间一晃而过,我到阿瑟家已经有一个礼拜了,渐渐熟悉了这个著名的西雅图富豪家庭。
不过,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要一下子融合到老美的文化、习惯中去,显然是不可能的。老实说,有时老美一句简单的话,一个寻常的动作,都有可能让我瞠目结舌,思索半天。
这不,刚刚弄清楚阿瑟家大部分人的名字,我的困惑就随之而来了。
我惊奇地发现,在这个赫赫有名的家庭里,所有人的名字都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
譬如理查德,整个美国叫这个名字的人有成千上万,上至前任总统理查德•克林顿,下至女佣泰勒太太的丈夫理查德•泰勒。总之,如果你在西雅图的大街上随便拦住几个人问他们叫什么,估计十个人里头有七八个会告诉你他叫理查德。
再如理查德夫妇的三个孩子——珍尼弗、罗里和菲比,还有理查德的父亲威廉,在美国,这些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名字。
身家过亿的超级富豪,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怎么如此地漫不经心呢?也许,理查德是个比较另类的家族吧。
但是,昨天,当我在大厅里翻看电话机边上的西雅图电话录时,我再一次惊呆了。
这个电话录的制造者是西雅图电话局,上面记录着大多数西雅图居民的姓名和电话号码。这本没什么大惊小怪,不过,最令我兴趣盎然的是——上面的姓名都十分朴素,极少有出彩的,而且重复率极高。
看来,美国人民不怎么重视名字的艺术和意义啊。
想想中国,孩子在母亲肚子里还没呆够两个月,父母就开始为孩子取什么名字较上了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是连夜翻字典、问亲戚,甚至跑到庙里占卜算卦,以便确定那个即将出生的或刚刚出生的宝贝是缺水还是缺土还是缺金还是缺木还是缺火,好在取名时避凶就吉。由此,中国甚至产生了一门特别的行当——专为人取名、改名,而且生意往往还挺红火。当然,长辈们如此费尽心思的目的只有一个——给孩子取一个卓而不群的漂亮名字。
为什么拥有高度物质文明和文化水准的美国佬一点都不重视名字?
这个疑问在我的脑子里已经盘旋了好几天,可又不敢贸然乱问。直到今天晚上,在和女佣泰勒太太的闲聊中,我才借机解开了这个疑惑。
“你知道的,泰勒太太,我来自中国,美国有很多事情让我感到好奇。我发现,大多数美国人的名字都很普通,而且美国人给孩子取名都太随意,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但是,在我们中国,多数人都喜欢给孩子取一个比较独特、动人的名字。就这一点上,能谈一谈你的看法吗?”我大胆地提出了问题。
泰勒太太先是愣了一下,才笑着说,“听起来很有意思!老实说,我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我想——我们美国人的确不是太在意孩子的名字,我和丈夫都喜欢看电视剧《快乐早晨》,里面有个很讨人喜欢的小家伙叫皮特,我的儿子出生后,理查德就决定给他取名皮特。”
“皮特?这个名字也很平常啊,我在西雅图电话录上看到很多‘皮特’,不会少于一千个。泰勒太太,一个名字是要跟随孩子一生的,为什么你们不给他弄得漂亮一点,为什么要如此随意?”
“我想——大多数的美国人都认为名字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并不能决定或改变孩子未来的生活。所以,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在取名上花太多心思,它毕竟不是商品的注册商标或品牌。Ailin,你不觉得孩子的教育才是更重要的吗?”泰勒太太眨了眨眼睛,微笑地看着我。
“教育?当然,我也认为教育比名字更重要。”虽然泰勒太太的话听起来不无道理,但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想辩解。“不过,我们中国人看重孩子的名字,一般是想借此表达一种感情,或者某种期望。就像我儿子,除了正式的名字外,我甚至还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小宝,因为在我心中,他就是我的宝贝。”
“小宝?哦,Ailin,我们美国人一般不会给孩子取这样的名字,它听起来似乎有点儿娇气。”泰勒太太睁大了眼睛,看起来有点儿惊讶,又有些不解,“当然,Ailin,我看得出,你非常爱你的孩子。但我们美国人不太会考虑给孩子取小名,即使有,也不像中国人那样刻意或者甜腻,我们那些幼儿的乳名平凡而普通,美国父母可不愿让孩子因为名字而由宠生娇。不过,”她忽然笑了起来,“我发现,越来越多的美国家长现在倒是挺喜欢用世界名牌来来给孩子命名。比如说,他们会给孩子取名欧莱雅、雪佛莱或阿玛妮等,甚至有两个来自美国不同州的小孩却取了同一个名字——ESPN!”
EAPN是美国体育电视网的简称。
“看来,中美两国的文化、习惯的确有很大的差异!”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感慨了一句。
“不过,Ailin,你们中国人在取名字这么一件小事上都这么精雕细刻,可见中国父母的感情真的是非常深沉细腻。这一点,我们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泰勒太太沉默了一下,也感慨道。
不得不承认,我和泰勒太太都无法真正认同对方的看法,毕竟,两个人接受的是完全不同的文化熏陶。
究其深层次的缘由,往往是中国人深沉含蓄的情感不愿意用嘴能说出来,因此取名成了国人表达对孩子的感情与期待的一个途径之一。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事情一旦做过了头,就多多少少变得有点畸形,有点病态。
而美国人的感情一向直接而热烈,“我爱你”这三个子是经常挂在嘴边的,无论对孩子还是对亲友。所以,父母完全没必要借助一个名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美国人又是最具务实精神的人,与中国人煞费苦心地花个一年半载,劳心劳力地为孩子取一个名字相比,美国人更愿意把时间、精力和金钱重点地花在对孩子的具体教育上。毕竟,名字只是符号而已,它既不能给孩子一个强健的体魄,一颗善良而高贵的心,也不能带给孩子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本领。
解析
美国人的随意在取名字上十分有趣。有本《宝宝名字大全》,美国人的名字,大部分逃不过小册子的范畴;有些人更懒,在父亲的名字后加个“Jr”(小)字,就成了儿子的名字。
他们大多数不给孩子取小名,即使取,也不像中国人那样刻意或者甜腻,那些幼儿的乳名平凡而普通,因为大多数美国父母都不愿让孩子因为名字而由宠生娇。譬如,父母如果喜欢小动物,那么,他们的孩子的小名就可能是“斑点狗”或是“波斯猫”;如果喜欢美食,那么,孩子的小名就有可能是“甜点”或“葡萄酒”;当然,也有的父母从孩子的喜好出发来选名字,譬如孩子喜欢游泳,那么,孩子就有可能被命名为“三点(式)”或“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奶名便是“三点”。总之,这些名字随意、风雅,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
但与此相对的是,在教育孩子的细枝末节上,美国人从来不马虎。
点评
是的,名字只是表面文章,是形式主义,正真的、最具内涵的爱,仍旧是——给孩子一个完整、务实、健康的教育环境。
第一章父亲和儿子一起的对话 2004.3.25(1)
我永远不会想到,美国人竟然开放到这种层次了!
好久不见莱恩。今天,这孩子回来时,我明显地感觉他瘦了许多。
理查德远远地看到莱恩,立即小跑出屋,热情地拥抱住儿子:“年轻人,难道有不开心的事情发生?”
莱恩忧郁地看了父亲一眼,“是的,爸爸。情况差一点就很糟糕!”
理查德抚摸了一下儿子的金发:“那么,我们需要到里边好好谈一谈,也许我能帮上你的忙。”
理查德拉着莱恩进了屋。
我看了看表,哦,今天该是轮到我做中餐的时候了。
饭后,理查德对我说:“Ailin,我现在需要你帮一个忙。你现在暂时是莱恩卧室门外那把椅子的主人,是的,请坐在门口!记住,不要让任何人靠近或是进来!”
“是的,先生!”我答应着,看着他们父子进入了卧室,便坐到了椅子里,并舒服地半闭上眼睛。
里面很快就传来了父子二人的对白。
“爸爸,你还在生我气吗?医生说了,丽萨(莱恩的女友)并没有怀孕,只是虚惊一场。”莱恩说。
“你确实很幸运。但是,莱恩,你想过没有,这种幸运只是偶然的……”这是理查德的声音。
哦,原来是这家伙交了女友,还差点留下后遗症!小小年纪就不学好,也难怪刚才理查德在餐桌上就很不高兴。
“那么,爸爸,我该怎么办?你是反对我交女朋友吗?你是在鼓励我‘禁欲’?”
里面沉默了一会儿。
“莱恩,我心里很惭愧,我忽略了你已经成长为一个大男人了!有些事,本来我早就应该告诉你的。所以,你今天发生的事情,我也有责任。”
“不,爸爸!”
“我无权阻止你对生活的选择。但是,我有义务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才算是正确。小伙子,你能帮我把这张光盘放在机器里吗?”
“好的。”
很快,我便听见了莱恩兴奋的声音:“噢,爸爸!这是《野兽》啊!?我学校里的很多男同学都看过这个片子的!你现在要看这个吗?”
哦,《野兽》是美国著名的赤裸裸地描写性爱的一部电影。难道,难道理查德先生竟然要引导自己的亲生儿子观看黄片不成?!我立即睁开双眼并竖起了耳朵。
“嘘,轻点儿。是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电影如何?因为接下来,我想告诉你,我们男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
我惊鄂了。
理查德疯了?
他真的要与儿子一起看A片?
难道这位受人尊敬的理查德先生竟然要用污秽的情色影像来玷污莱恩的灵魂?
这是可耻的,有违常伦的行为!
这实在让 我鄙夷!
哼!这种“精神不洁”的男子将会是被天堂拒绝的!
凭直觉,片子已经开演了。
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
我如坐针毡,要知道,我是个女人,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我想要离开,但却不能离开,因为我需要这份工作!!我把手里的餐巾纸撕成了碎片之后又揉成了团。谁都可以想像出我当时的尴尬!
里面不时传来莱恩的惊叫声,理查德也时不时地做着讲解,还对片子里的一些情节和莱恩交换看法!
“孩子,我们现在必须坦诚地交流。你和丽萨干过这事,对吗?”这是理查德的声音。但在我当时听来,却像是巫师正在施展诱惑。
“是的,爸爸,我做过,而且不止一次。”
“听着,莱恩!只要是正常的人,性生活对他而言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美好画卷。”
“是的,这很美妙,令人难忘。”
“我们需要美好的生活,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美丽的画面涂抹的一塌糊涂!我们不能破坏美好。瞧瞧这儿,这个男主角里握着的是什么?”
“应该是避孕套,爸爸。”
“你用过吗?”
“没有。”
“为什么?”
“听人说,这玩意儿戴上去之后很不舒服,犹如隔靴搔痒。所以,我从不曾用过。而且,丽萨从来都是想追求一种真实的、完全天然的境界,她也反对用它。”
里面的背景音乐突然停住了,也许是理查德将机器调到了静音,也许是他干脆就关掉了机器。
“我的孩子,问题就出在这里。莱恩,你告诉我,你真的爱丽萨吗?”
“是的,至少我现在是这么认为。”
理查德似乎叹了口气:“小伙子,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所以,当我们一旦找着了心爱的另一半,我们就应该珍惜对方,保护对方,温柔地对待对方!无论是在哪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性爱。在相互快乐的同时,男人一定不要忘记,别给可爱的女人惹麻烦。比如丽萨,在医生确诊之前,她也很痛苦,很担心。人人都知道私生子是个多么可怕的事情!对此,你当然有责任,因为麻烦是你们一起闯的,自然必须共同承担。”
“爸爸,我知道,这是我的不对。”莱恩沉默了一下,回答说。
“是的,孩子,只追求纯粹的快乐是不可能长久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得跟责任连在一起。百分之百的快乐实际上很不现实,它必定会转变成一种罪恶。”
“爸爸,我以后会想起用避孕套的。”
第一章父亲和儿子一起的对话 2004.3.25(2)
“这才是男人!不过,你还应当知道,如今的美国社会,AIDS(爱滋病)实在是有些猖狂,它足以让人们胆战心惊,对于此事,我想你也不会太陌生!是的,它很可怕,但是,我们又不能拒绝美妙的性。怎么办?莱恩,这些你都想过没有?”
“想过,可是,我和丽萨总觉得AIDS离我们还挺遥远。”
“不,不,你们怎么可以犯这样的毛病?莱恩,你是个爱干净的人,丽萨也是。但是,AIDS可以通过另外的渠道进入你们的体内,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这些都是基本的常识。当然,还是各种皮肤病,它们的力量是人类不可忽略的。”
“爸爸,这些我都知道。”
“那么,为什么不找一扇合的大门把敌人关在门外?譬如找一个避孕套?”
“爸爸,我以后一定会注意的,你放心好了。”
理查德再次慷慨激昂:“在情爱中还没有忘记责任感的男人才是真男人!莱恩,你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和心爱的女人!”
理查德一席话,别说莱恩,听的我都张目结舌,受益非浅!看来我错怪理查德先生了。
不过,接下来的对话又令我吃了一惊。
“现在,让我做一回18岁男人的父亲。我要教你怎样正确使用避孕套……很好,莱恩,像我一样做!……”
天啊,这个理查德!这种无师自通的事情还需要教吗?!
但显然,莱恩却非常感兴趣。
“莱恩,请把这盒避孕套装进你的口袋。是的,这是身为父亲的我送给我长大成人的儿子的礼物。年轻人!祝贺你,你已经长大了!上帝保佑你永远健康!”
“谢谢爸爸,真没想到,你能这么理解我!你是我生命中最好的伙伴!”莱恩的声音里充满了感激。
这对父子继续留在房间里讨论一些令人脸红心跳的问题,从青少年的性生理,性心理到老年男子的更年期问题,甚至女人生孩子,他们竟然无所不谈。理查德则像一位专家,不断地循循善诱。
坐在门外的我,当时的心情就如太平洋上此起彼伏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息。
记得小时侯,我经常问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啊?”开始妈妈回避,最后让我问急了,就回答一句:“大街上垃圾篓里捡来的呗!”
此后,只要母女之间一有小矛盾,哪怕很微小,我都会很伤心!因为我认为,我不是妈妈的亲生女儿。
直到后来结婚了,才明白那不过是母亲的一句应景之答。因为母亲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女儿。有时候,儿子小宝同样问我他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我却学母亲的样子“如法炮制”,心情好的时候,顶多也就扔给他一本相关的书,让他自个儿研究去。
类似我小时候这种遭遇以及我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在中国真是太普遍了。
关于性方面的教育问题,大多数中国父母们的脑海里从来就没有这根弦。包括我这个研究生都一向认为,孩子年龄还小,绝不能让他知道这种事情,更不必专门对孩子“开课”,因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无疑是在教唆孩子关注这种事!所以,多数家长视性教育为“洪水猛兽”,谈性色变。
我们一向相信,孩子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懂。性,好比一层薄纸,家长的“善意”保护,对孩子们来说,无疑又给性加了一层神秘面纱。
但是,孩子们毕竟会长大,大人们挡不住他们的好奇心。在这种保守的教育背景下,可怜的中国孩子们不得不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慢慢探索“性”。由于没有专人的指引,这就增加了很多的盲目、风险和错误。
记得在媒体上看过这么一遍报导,说的是一个女大学生因为身体不适,去校医务室检查,医师却告诉她怀孕已经好几个月了!由此,她被校方开除了学籍!离开学校时,她哭得很惨:“我怎么就会有孩子呢?我并没有结婚啊!不是说,只有结婚的人才会怀孕吗?”
这就是中国式的大学生!真是可悲啊!
这遍报道当时吸引了不少人的唏嘘,但很快,人们又恢复了原本的麻木。
理查德对莱恩采用这种父子共同观看A片的教育方式,我不知道在美国是不是很普遍,但在中国,我敢保证,这绝对是破天荒都没有的!
我羡慕莱恩!因为他生活在思维开放的美国,他可以享受一个青春期孩子应该享受到的一切教育,他不必像中国孩子那样苦苦地摸着石头过河却不知眼前的水到底有多深!
是的,亲耳伶听了理查德对莱恩的性教育,我深切地感受了中国家长对性教育的认识的落后。
我在反思,因为我意识到了我对孩子的渎职。
或许我早就应该意识到:教孩子认识火柴并不等于教他玩火!
解析
在国外,重视青少年性教育,培养健康的性心理,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美国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传授生育、两性差异、个人卫生、手淫、性道德等知识。初中阶段讲生育过程、性成熟、月经、遗精、性约束等知识。进入高中时期讲婚姻、家庭、性魅力、同性恋、性病、卖淫、性变态等知识,并向学生发放避孕套。
在街头碰到一对青年恋人忘情接吻时,大人会停下来,向孩子讲述爱情的幸福滋味,告诉他们性爱是自然的、美妙的,它并不可怕,也没有罪恶性,可怕的是人们对它的不正确态度。
正如美国著名的性治疗专家皮尔萨博士给那些在性教育上备感困惑的父母的一条建议一样——有效的爱和性教育的规则之一,就是永远不要郑重其事地正式“谈性”,而应该实施“机会教育”,重要的是一针见血,而不是长篇大论的演讲。而且不要指望进行一次性教育就能使孩子终身免疫,正如一再地要孩子自己整理房间并不能使孩子的房间保持整洁,但孩子们能从重复的性教育中了解父母所重视的事情。
点评
尽管绝大多数中国家长认为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有利于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但多数家庭中对孩子性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中国大多数的家长成长于一个性封闭的时代,几乎没有接受过正式、系统的性教育,处于性知识贫乏,性教育观念陈旧的状态。传统的性观念不仅使他们羞于谈性,而且也无从谈起,甚至有人认为性可以无师自通。
有调查显示,在生活中遇到过有关“性”的问题时,90%的学生首先向父母求解,希望从父母那儿获得有关性的知识,但遗憾的是只有3%的学生表示家长给予了他们满意的答复。约30%的母亲在女儿第一次来月经之前,没有告诉过孩子如何进行处理。一半以上的家长认为自己只是“一般了解“或“基本不了解”性教育的概念,被问及有关性的问题时,常常扭扭捏捏,说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话,不仅难以正确引导孩子,甚至会造成误导。
为了能让孩子有准备地成长,请把性教育引入你和孩子们之间吧。
第一章1美元25美分也要存进银行 2004.3.28(1)
理查德•阿瑟先生今天回来的格外早。
“爸爸,我现在已经赚到1美金零25美分了。”珍尼弗一见父亲,立马飞奔过去报喜。
“哦,Is that so(真是那样吗)?”理查德一脸惊喜。
珍尼弗从口袋中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纸币,甚至还有几个叮当作响的小硬币。小家伙将这点可怜的钱紧捏在手中,并高高地、带着十二分的炫耀,举起了她的稚嫩的小手:“爸爸,你看,这是我帮牧场的米其大叔割草得来的。”
像从来没有见过钱似的,这个身家亿万的大富豪瞪大了他的双眼,紧紧地盯着那几个小钱:“哦,亲爱的,你真是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告诉我,你准备怎么花掉它?”
我忍不住偷偷地笑了——如果这事情落在一个普通人身上,恐怕很正常,但是,落在一个赚钱用秒来计算、且平均每天都能赚上好几万美元的理查德•阿瑟身上,这简直就太夸张了!
珍尼弗歪着脑袋想了半天:“我原来准备用它买一个青蛙(一种电子玩具)的,可是,昨天,克里思姑姑(理查德的姐姐)已经送给我了。现在嘛——”
理查德耐心地看着女儿的眼睛,可珍尼弗思索了半天,也想不出个所以然。
理查德说道:“亲爱的,我给你出个注意。你上回不是说,想要个芭比医生吗?我看,不如拿这些钱买芭比医生得了?”
珍尼弗摇头说:“不行啊,爸爸。芭比医生要价76美元呢,我的钱不够。”
理查德说:“哎哟,这可怎么办哪?”这位顶级大富翁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叫道:“糟糕,还差74美元零75美分呢。”
珍尼弗说:“别担心,爸爸,我想我以后还会去牧场帮米其大叔割草的。等赚够了钱,我再去买芭比医生!”
咦,珍尼弗怎么不向她父亲要一点钱呢?于情于理,她应该向父亲要点钱才对。
“好,好!”理查德立即眉开眼笑起来你,“珍尼弗,我相信你能做到。”
哦,老天!珍尼弗可是他的亲骨肉啊!于情于理,他应该立即满足女儿买芭比医生的欲望才对!
真没想到,这个拔根毫毛也比大象腿粗的大富豪竟然吝惜到比针眼还小气的地步!
不可想象!
不可理喻!
不过,更让我觉得这对父女发了疯的事情还在后头。
接下来,理查德先生又对女儿说道:“亲爱的,你赚够一个芭比医生的钱,得花一个月的时间吧?”
珍尼弗说:“是的,如果我只给米其大叔割草的话。”
理查德说:“那么,你每天从米其叔叔那儿拿回来的一定都是些零碎的钱吧?这很容易弄丢的哦。我看,不如你存到银行里去,等赚够了一个芭比医生的钱,再取出来如何?这多保险呀。而且,我敢保证,到时候,取出来的一定都是斩新的钱。”
珍尼弗想了想,说:“爸爸,你说的对。我的一些同学都在银行里存着钱哩。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去办理这个事情。”
理查德说:“也许,我能够帮上你的忙。”
珍尼弗问:“是今天吗?”
“是的,今天,爸爸帮你开个帐户,把你手中的这些钱存进去。”
哦,哦!天呀!
理查德•阿瑟先生到底是天才还是蠢才?要知道,珍尼弗仅有1美元零25美分呀?!
正当我再一次犯迷糊的时候,老威廉来了。或许是看到了珍尼弗手上的钱吧,老威廉叫到:“珍尼弗,你现在该还我钱了吧?你还欠着我20美分呢。”
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老爷子带着珍尼一起上迪斯尼玩。老威廉花20美分买了根冰糕,在一旁自顾大吃起来。珍尼弗也想吃,便向老威廉借钱,并再三保证:一个星期内,一定还给老威廉。老威廉这才借给了小孙女20美分。没想到,就为这么一点小钱,而且是自己的亲孙女,这个向来乐善好施的长辈竟然还惦惦不忘!
瞧瞧这一家子!
难道,这就是美国人的思维?
没容我细想,理查德立即对女儿说道:“珍尼弗,你借了别人的钱不及时还,这可不是个好习惯。”
珍尼弗辩论道:“威廉,我想,也许是你搞错了。你不是说过,我给你清理房间一次,就可得20美分么?我昨天已经帮你清理过一次啦!”她竟然直呼爷爷的名字!
老威廉一拍脑门:“呵,瞧我这记性!我怎么把这事忘了?好好,咱们现在是两清,对不对,亲爱的珍尼弗?”
珍尼弗说:“对。不过,下次我再给你清理房间,就该你欠我的了。”
“Ailin,你能帮个忙吗?”理查德朝我走了过来,“我现在还得去公司一趟,路上顺便帮珍尼弗到银行办理帐户。我想麻烦你跟着一块去,等我从银行出来后,你就陪珍尼弗回来。哦,对了,Ailin,你的车技不太好,把杰克也叫上吧。”
“好的,先生。”我答道。
“大猫(家人和亲友对理查德•阿瑟的昵称),工作还是一直很忙吗?”老威廉关心地问儿子。
“当然。”
“不过,再忙,你也得抽空回来,多陪陪孩子。”老威廉说。
“当然,爸爸。我同意你的看法,我会做到的,你看我现在——”理查德指了指珍尼弗。
于是,老威廉的脸便绽开得有如一朵盛开的菊花。
第一章1美元25美分也要存进银行 2004.3.28(2)
美国银行大楼是西雅图市中心最高的摩天大楼。
黑人司机杰克把法拉利停在银行的正门口,而我则坐在车上,隔着车窗,看着理查德先生带着他的女儿走进银行营业大厅的柜台前边,开始详细地指导她如何填写各种花花绿绿的表格。银行的职员和其他肤色各异的顾客都在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身边来了位西雅图赫赫有名的大富翁。
不过,有一点我还是没有想到:当珍尼弗将那1美元零25美分和着一叠表格一起递给银行小姐时,对方的表情丝毫也不惊讶,只是极其职业化地朝着珍尼弗微微笑了一下。
很快,理查德就牵着女儿的手出来了,我赶紧打开车门,父女俩便挥手告别。
杰克在前头开车,我和珍尼弗便坐在车的后座上。
“珍尼弗,你的同学和朋友们都在银行存钱吗?”带着几分好奇,我问道。
“对呀,不这么做,将来长大后,会找不到工作。而且,现金容易弄丢,不方便。”
美国是一个靠信用过日子的国家,而判断一个人的信用程度,银行的存取记录是重要凭证。
“Ailin,你说过,你的孩子和我一样大。他第一次上银行存钱的时候,是你陪着他去的吗?”珍尼弗问。
我如实回答:“不,他没有太多的钱。我们中国的孩子也不太习惯去银行。除非,他有很多钱。”
“很多钱是多少钱?”珍尼问。
“比如好几千块、上万块钱。如果仅有几百块钱的话,一般是不会去银行的。”
“那么,他们那几百块钱,放在什么地方呢?”
“花掉。因为钱不多,所以很快就会花掉的。”
“这不好,钱是多还是少,不过是个相对的数目。”珍尼弗闪着长长的睫毛说,“我爸爸刚才告诉我说——我们的口袋实在太小太小,只要一点点的钱,就能把它撑满,而且容易溢出来。所以,钱就花得快了。最好的节约办法,就是口袋里最好不要装太多的钱。只有把钱放在银行里,才能积小成多。如果将来我想买网球拍呀、想和伙伴们骑自行车或去旅游呀,就可以从银行里去拿钱了。”
我想了想,回答道:“你做得对,孩子。”
之后,我就陷入了沉默。
是的,引导孩子体会到用自己的存款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愉快和兴奋,并且培养孩子学会有计划地管理金钱的能力,也许比把钱放在他的口袋里更为稳妥,也更为长远。
我摇下窗户,让美国西北部的微风徐徐吹进车中,同时也吹涤掉我脸上些微的尘埃。
解析
美国家长除了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费,则让孩子用自己的积蓄去支配。例如,孩子想买网球拍、自行车或去旅游,指导他用全部或一部分储蓄。这样,就使他认识到储蓄的意义,体会到用自己的存款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愉快和兴奋,而且也培养孩子学会有计划地管理金钱的能力。
对孩子打工得来的酬金,美国父母会告诉孩子不要一次花光,只花一小部分,其余的就存在自己的户头上。在一般情况下,家庭都要协助孩子拟定一个消费计划并正确执行。
例如,孩子一时要用钱而借了别人的钱时,家长会催促孩子及时给他人还钱,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点评
子不教,父之过。为人父母者提供什么样的生长环境,天真无邪的孩童就会发育成什么样的人物,就如清水的形状完全取决于盛水的容器一般。
第一章破坏与创造是种正比关系 2004.3.29(1)
在这些日子中,我发现罗里的行为总是很奇怪,每每令我目瞪口呆,不知作何应付。
早上,我特意送给罗里一盒从中国城买来的二十色的珠光笔,用这种神奇的萤光笔画出来的道道在任何地方都能流光溢彩、并像黑夜中的星星一样闪着光芒。
但是,令我没想到的是,这盒该死的珠光笔竟然也引发了我一阵心脏痉挛。
午餐结束后,我发现罗里不见了,他从我的视线里消失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现在,我要做的就是必须搜寻小罗里的行踪,不知道这个调皮鬼又在做什么惊人之举。
“上帝,啊不,罗里,你在干什么!”当我看到罗里时,我几乎晕了过去。
我想我一定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我的错误就是不该给罗里这种我认为很好的“坏”东西!罗里正拿着那些珠光笔在自己的卧室里“挥毫泼墨”、“肆意妄为”,他完全投入在他伟大的绘画事业中。他的卧室的墙壁上,还有玩具上,以及他的小脸上都画满了奇异的图形,这种该死的图形都在光线的照耀下闪着光彩。
寻视四周,原先好好的一个卧室的四面雪白的墙壁,现在则满是“金蛇狂舞”。在我看来,那些多彩的光芒犹如对我示威般愈来愈灿烂地恍着我的眼,乱着我的心。
多么可怕的光彩啊!我要怎样对大家交代这件事情哪?
不行,我得赶快制止罗里这种“无知者无畏”的表现。
“哦,Ailin,你觉得我画得怎么样?”看到我,小家伙得意洋洋地问。
“罗里,停下来,快停止。”我上前阻止他,声音里带着哭腔。假若我是神仙该多好,马上可以让它恢复原貌,可惜我不是。
这怎么办哪?对这个小家伙,我这个家庭助理能说什么,又能做什么那?叫他天才画家吗?还是给他点“颜色”?
“罗里,我想我们都犯了错误,而且很严重!你不觉得吗?”我板着脸孔,严肃地对小约翰说。
“Ailin,我们犯了什么错,是因为我的画你不喜欢吗?”罗里若无其事地问。
“喜欢,我都喜欢的疯了!”我无奈地回答。假如今天的事情传到理查德•阿瑟先生和他的夫人梅尔达的耳朵里,我想他们一定会说:“那是我听到的最愚蠢的事!”
我还没有想好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向这位小东家解释时,他倒是再次天真起来。“Ailin,这些笔我很喜欢,他们真神奇。”
罗里挑出一支红色的笔在自己的白白的小手背上画了一个圈,又拿一支绿色的再画一个圈,然后再拿起另外一支,就这样一支一支的画下去。我想他不光把自己的房间当成了走上艺术之路的实验田,把自己的身体也要变成五彩斑斓、甜甜诱人的糖果铺。
就在我焦急地想要制止却又不知所措时,女佣泰勒进来了。
我立即用十二万分的、迫切到祈求程度的心情寻求她的帮助:“莫妮卡,看看我都做了些什么!罗里把这里搞得一团糟!都是因为我送他的笔。你能不能告诉我,接下来我该做些什么?”
但我说完这句话后,立刻后悔了——看来我是病急乱投医了,泰勒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女佣,在这个家里的地位和我几乎一样,是个人微言轻的小人物,她有的一定只是替我慌张罢了。
这些可恶而该死的珠光笔!!
没想到,泰勒却平静地对我说:“Ailin,你不用太担心,我想不至于象你说的那样遭。你什么都不用做,只要静静地观赏就可以了。”
看看,十足的势利眼!这不明摆着幸灾乐祸吗?这不成心要我失去颜面和工作吗?哼!
泰勒只是大概收拾整齐了一下,冲我和罗里眨了一下她那双蓝灰色的眼睛就走了。这该死的美国老女人!
罗里不解地看着我,而我此刻则最怕有人看见罗里所做的一切。但是,屋漏偏逢连阴雨!
很快,门外便传来了脚步声,理查德的父亲——威廉•阿瑟推门进来了。
一定是泰勒陷害了我,这个小人!我想我完了,罗里被狠狠的挨上一顿说不要紧,尤其是我,也许,从此我的家庭助理就此结束,并不得不灰头土脸地滚出这个豪宅!
但愿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会起诉我,上帝保佑!
我紧张地盯着老威廉的脸——果然,他瞪大了眼睛,张圆了嘴巴!
哦,完了完了!
算了,一切一切的不幸都让我来承担好了,谁让这个“马蜂窝”是我提供的啊!一个处于混沌状态的孩子他知道什么深浅啊,再说谁也舍不得挑自己的宝贝孙子的不是啊!
Let's face it(面对现实吧)!!
“Sorry,威廉先生,我想这件事情原因在我,这些该死的笔是我给罗里的,发生这样的问题,我实在抱歉的很。”我赶紧坦白从宽。
“你没有错,孩子,你不觉得你在成就一个未来的创造家吗?” 老威廉先生竟然不责怪我!
他转身蹲在罗里面前,“啊,That's something(太棒了)!没发现我们的小罗里竟然是一个伟大的天才艺术家!简直是达芬奇第二!” 老威廉竟然高兴的咧开大嘴笑了,并亲了一下罗里的脸蛋。
罗里立即高兴的手舞足蹈起来。
我呆若木鸡般地站着,一时还反应不过来。老威廉冲着我笑了:“Ailin,你不觉得我们的罗里是个天才吗?他很有创造性,很有想像力!达芬奇当年也不过如此!”
这个道理我懂,但是,罗里在墙上乱涂乱画,毕竟是一种搞破坏的行为。
“先生,可是,可是,我——还有这墙壁——”我嗫嚅着,不知该如何说完这一整句话。
老威廉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他站起来看着我满是疑虑的眼睛,真诚地对我说道:“雨果有句名言——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心胸。对待孩子,我们更需要博大的胸怀!也许,他在走路的过程中会踩坏路边的一些花草,但是,他毕竟是在向前走,当他到达目的地时,他一定能灌溉出一大片你无法想像的美丽的花园来,这比起他在路上踩坏的那些花草,价值可就要大多罗!破坏与创造永远是成正比的。Ailin,不要不信任孩子,去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那样做是最愚蠢的行为。看看我的罗里,他一定是个天才,他就像刚出炉的面包,新鲜而充满生气。”
我仍旧尴尬地、傻傻地、机械般频频点头,心中却充满了无限的感激。
老威廉真是善解人意!
老威廉弯下腰,托着罗里的小下巴温和、慈爱地说:“不过,亲爱的罗里,我想你应该向Ailin小姐好好学习怎样使用这些神奇的笔,等到下一回的感恩节,我想你一定可以做我们家的装饰设计师了!小伙子,你真的很棒。”
第一章破坏与创造是种正比关系 2004.3.29(2)
带着一天的感动,我打开日记本,虔诚地展开了我的思绪。
记得我那被曾经被大家誉为“调皮大王”“捣蛋一号”的儿子小宝,有一次,为了让他练习书法,我特地买来几支上好的羊毫笔。不料,没隔一天,这小子竟然把毛笔上的毫毛拔下来贴在鼻子下边表演什么“圣诞老爷爷”!我气愤不已,并立即把他“逮”回家,用那几根光溜溜的毛笔杆点住他的脑门,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他却毫无畏惧,反倒得意地说:“妈妈,我不喜欢练习书法,我觉得我应该学习表演。大家都说我的“圣诞老爷爷”演的特好耶。”
这还了得!小子你也太威风了!太嚣张了!我恶狠狠地吼道:“我看你是不想吃饭了,墙边站着反省去!”
儿子理直气壮地回击:“我不,就不。”
我一瞪眼:“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大人说的做的,肯定都是为你好。”
儿子仍旧跟我顶嘴。
丈夫在里屋听得明白,当即黑着脸冲了出来,严厉地怒吼道:“我看你小子吃豹子胆了,该挨揍了是不!你给我好好地听着!再不听话,看打!”
儿子立马像泄了气的皮球——老实了许多。
说实话,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孩子要长大,自然难免不犯错误。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该因小事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这些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一旦看到孩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的一塌湖涂,我和丈夫仍然是禁不住要生气。
从此,只要他一搞破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夫妻就“妇唱夫随”,实施“双管教育”。在我们“强大的攻略”下,小家伙每每都以失败告终。几个回合下来,这个“捣蛋鬼”变得安静多了,甚至从此对我们言听计从。最终,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小宝都是一个公认的、听话的好孩子。
当朋友、邻居向我“取经”时,我便“自豪”地传授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是也,必先苦其身志,劳其筋骨。所以呀,对付孩子嘛,就得刀子嘴,豆腐心,只要给他个好心,不要给他好脸就成。”
我一直为我育儿的成功而自豪。但是,今天,老威廉与我的一番对白,竟然令我的自信一下子削减了不少。
我发现:美国人的的教育方式方法真是太不一样。
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但中西家长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行为却造就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胆小怕事毫无个性的乖巧;一个是胆大豪迈有创造的思维。
身为父母,我们该要那一种类型的孩子?
从理论上来讲,我愿意选择后者,但事实上,我们的行为却总在有意无意当中将原本无知无畏的孩子的棱角打磨得溜光圆滑,中庸而毫无个性。
作为父母,也许,我走过了一段失败的路!
而今天,我就象一个入学不久的孩子,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威廉•阿瑟又给了我生动的一课。
说实话,在阿瑟家中工作,我赚到的不只是金钱,还有更多用金钱无法买来的东西,这是我在国内生长和生活了三十多年都无法得到的宝贵财富。
我开始有些喜欢这个家庭助理的职务了。
我打开电子邮箱,给丈夫发了个邮件。在信的结尾,我写道:
“孩子的调皮常常散发出智慧花朵的芳香,他们的破坏性里又常常埋藏着有巨大的潜力的养份,只可惜这些花朵很容易被我们这些自以为什么都懂的成年人掐断。孩子破坏东西不要紧,要紧的是有没有在他破坏的物品里找到能使他吸取营养和开花的机会。大伟,你说呢?”
解析
美国父母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画,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而是会感到高兴,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他们认为,这能使孩子学会某种技能。
点评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
老祖宗们曾留有遗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什么叫洞明?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
在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需要被鼓舞,需要有人打打气、加加油,特别是孩子。而且,其实,这并不费事,只需要一点点仁慈的行动,一些些爱的言语,就能帮助这个地球快乐得像天堂。
多一份宽容的态度,你就将多成就一个勇敢的心灵。
第一章父辈的成功与孩子无关 2004.4.3(1)
进入理查德•阿瑟家工作之前,有一个问题就曾在我脑海里转了千百回。
记得美国总统布什上任后,宣布了1.6万亿美元的减税计划,其中包括取消联邦遗产税。美国政府计划在2010年前逐步取消遗产税。随着这项计划的逐步实施,美国将每年减少300亿美元的遗产税收入。这对拥有美国大部分财富的最富有阶层来说当然是个利好消息。但有趣的是,竟然有120名富翁联名上书,反对政府取消遗产税,而这120个人中,就有理查德•阿瑟。
虽然当时所有的媒体都一致叫好,但我还是不明白:难道理查德•阿瑟们就没有一点爱护子女的私心吗?
在进入阿瑟家工作之初,我就有心要解开这个谜团。
但是,我很快就发现,在这个拥有亿万财富的家庭中,理查德夫妇绝对是一对吝啬鬼。除了一些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必需品,这对夫妇从不轻易满足孩子们对于贵重的玩具和额外零花钱的欲望。理查德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瞧瞧他该有多吝啬!
但是,说理查德夫妇抠门吧,他们在一些方面却又大方的出奇,甚至可以说,他是世界上最慷慨的富翁之一——他曾经一次就捐了8千万美元给特蕾莎修会!
据我这段时间里的接触和感受,理查德是个不爱做作、张扬和卖弄的人!他绝不会故意做个高姿态给人家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傍晚,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下午三点,几个小家伙就跟着爷爷威廉去歌剧院看演出去了。闲着没事,我便在庭院里帮着里夫剪草,理查德和梅尔达则在不远处的花园里品咖啡。夕阳徐徐下滑,金色余辉撒满了大地,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
“亲爱的!我觉得,我们很幸福!”我听见夕阳中的理查德大发感慨。
“是的,我们的确很幸福!”梅尔达回答自己的丈夫说。
两人的对白十分甜蜜,当然,话题很快就转向了孩子们。
梅尔达说:“理查德,你知道吗,莱恩都有了自己的女朋友了!叫丽萨!”
“哦,丽萨?很美丽的名字!这小子,真的是长大了啊!”理查德的话音里也透出十分的开心。“但愿他不要乐不思蜀!”
“今天莱恩在电话中说,他打算租一间大一点的公寓!”
“看来,莱恩的课余生活要加倍努力打工了,上帝保佑他!”
接下来,我听见梅尔达用商量的口吻说:“莱恩的新家距离学校有些远,所以他还需要买一部汽车。莱恩成年了,理查德,我想我们是否应该买一辆汽车送给他,你说呢?”
作母亲的心总是比较软!
不料,理查德却回答:“亲爱的,我相信他能处理好他的事情。买车、换住地都是年轻人必须单独面对的事情,我相信他能找到最好的解决方式!他一向很聪明!”
天啊!听见了吗?莱恩可是他的亲儿子啊!
不过,理查德儿女们一向都是如此小气,这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
可是,要知道,在中国,哪个父辈能不为孩子操碎了心?即使如我这般的普通市民,为了儿子,我也甘愿倾我所有!何况一辆车,对于美国人、对于这个西雅图的亿万大富翁理查德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这位向来受人尊敬的理查德先生到底怎么了?!
这些美国佬真是令我捉摸不透。
片刻之后,又传来了梅尔达的声音:“理查德,有关你对孩子们的任何决定,我都赞同你的立场和看法。但是,作为父母,我还是有些担心,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伸手拉拉他,我怕他会恨我们无情。”
“亲爱的!你不也时常说:辛勤的工作和创业的经历是每个人的宝贵财富,它可以给人带来快乐!而现在,你难道要莱恩放弃享受劳动和快乐的权利?”
“好吧!亲爱的!你的话我懂,但是,这个礼拜莱恩回来时,我们最好给他一些钱,少给一点儿,怎么样?”
“亲爱的!在对待孩子们金钱使用的态度上,我的立场,我想你是明白的……”理查德似乎吃了称砣铁了心。
真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啊。
我不知道莱恩要是听到了他父亲的话后会作何感想,至少,如果是我的儿子或别的中国的孩子得知自己的父亲是这种态度,估计十有八九就不会再认这个爹了!
“亲爱的理查德!难道你不愿意孩子们的生活像这杯牛奶一样浓郁、香甜?”
“哦,我作梦都在祝福莱恩过得好,过得开心!但是,梅尔达,你今天怎么了?这跟那扯不上关系,孩子们会明白我们对他们的真爱!”
这怎么会扯不上关系呢,我真是越听越糊涂了。我剪草的动作明显慢了下来。
“我当然明白!但是,最近,我有时会觉得,我们这么做,对孩子们来说,是不是有些残忍,或者说是一种伤害?” 梅尔达若有所思。
“残忍?伤害?哦!亲爱的梅尔达!请仔细看看我们基金会的资料中那些需要帮助者的名单吧,那些孩子可没有100万美元的遗产继承机会!亲爱的,让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平民的孩子们吧!他们靠自己的劳动换来金钱,他们过的很开心,很快乐!”
是的,理查德夫妇曾经不只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过,有生之年,打算将财产的大部分都捐献给社会,而给自己的每个孩子只留下少于100万美元的遗产! 而这100万,对于理查德的财富来说,不过是区区九牛一毛而已!
梅尔达无言。
第一章父辈的成功与孩子无关 2004.4.3(2)
理查德说的对,别的孩子根本没有继承巨额财产的机会,而阿瑟家的孩子则有,这是事实。但是,为什么他口口声声说热爱孩子,却在平常生活中对孩子们那么苛刻,这又作何解释?
我干脆就将剪草机停下来,坐在旁边略作休息,同时思考着这个问题。美国人的思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