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普的三种不同立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2:22:31
刘华杰
《科学时报》2004-02-06
论科普的三种不同立场
(2004-02-06 10:38:32)
科学传播属于文化传播,也是旨趣(利益)相关的。今天我们从事科学传播工作,无需讳言自己所持的立场。广义的科普经历了从传统科普,到公众理解科学(PUS),再到科学传播的转变,它们构成了一个时间发展序列。同时,科普(科学传播)主体的范围和结构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单向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化双向平面网络发展,可能代表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一认识已经得到部分人士的支持,也有反对的,甚至强烈反对的。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家都在探索过程之中,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理解一定是正确的。
在过去的讨论中我们已经揭示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与科学传播这三者之间的一些根本性的区别和联系,但关于后两者的区别似乎说得仍然不够清楚,有时认为它们完全是一回事,而有时又强调其区别。如果考察它们的立场,其实区分是很明显的,三者的立场分别是:国家、科学共同体和公民。
根据樊洪业先生的研究,“传统科普”的特点是:“第一, 科普理念,是从主流意识形态的框架中衍生出来的。第二,科普对象,定位于工农兵。第三,科普方针,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需要。第四,科普体制,中央集权制之下的一元化组织结构。” 于是,可以推测传统科普的立场是“国家”,即从事传统科普一切从维护国家、政权利益的角度着眼。
20世纪80年代英美兴起的公众理解科学(PUS)代表了科普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这场运动的立场是“科学共同体”。以英国皇家学会1985年发布《公众理解科学》(已列入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丛书,即将出版)报告为标志,科普的范围不断扩大,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这份报告虽然也部分从国家和公众的角度做了若干思考,但是整体上它是从科学共同体的利益和视角出发的,这也决定了它的两面性。
现在的科普处于第三阶段的科学传播,明确讲,它的立场是“公民”(citizen)。从事科学传播工作要试图多从公众的角度考虑问题,知识界要设法从公众立场论证科普内容、科普方式和科普规则,并最终从公众得到实惠的程度评估科普的成效。
由于立场不同,人们看到的“景象”也不尽相同,所采用的思维模式、行动模型也不相同。传统科普采用的是“中心广播”模型:自上而下命令、教导,强调“信”。公众理解科学采用的模型是“欠缺模型”:公众个体相对于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总是欠缺科学知识或科学方法,科学家相对于公众具有一种优越感,采取自上而下的教育以及协调一致的公关策略,在知与信中侧重信。科学传播采用的模型是“民主模型”、“与境进路”、“内省模型”等:公众可以以多种形式参与科学,公众与科学家处于近似平等的地位,双向交流,强调知。国家、科学共同体及公民这三个立场之间,利益、旨趣有重叠部分,或者说相当时候和相当程度上可能是一致的,但是它们终究有不同的地方。正是其间的差别,突显了科学传播的价值取向或者“教条”、信条(tenets)。
现在提倡科学传播,也并非只允许有一个立场,仍然可以同时考虑多个立场。在当前情况下,特别需要把三种立场结合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首先是承认其间的差别,然后就是努力对它们进行协调。
(欢迎读者就此文章发表意见。)
文章来源: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36/col73/article.htm1?id=3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