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医学,如何来学习中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9:17:24
各位网络朋友,大家好。与时已久,刘先利朋友一直邀我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同时希望大家能够分享十余年来我对中医的认识,在临床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我非常高兴,能得到大家这样的盛邀,首先说明大家对我的了解,对我的信任,对我的中医成长的鼓励,谢谢大家。
首先说明一下我为什么会高兴愿与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其实源于我当初的中医成长的故事,艰难的中医成长史。那是1998年开门诊时,当时虽然已经接触中医四年了,可是自己心知肚明,连中医的皮毛也未学到,连中医的门槛也未找到,但苦于生活的压迫,不得不走上了生计之道路,临床中每来病人,自己的心跳节律比手下把脉的感觉更加敏感,脑子中除了茫茫然一头雾水,别无其它,幸好有学校里背的“十问歌”还能派上用场,就这样四诊合参的中医整体诊断到我手上只剩下“唯一问诊”了,真的很艰难,生活中真想找一个老中医,老先生收我为徒带带我,但无能为力,骑着摩托车巡城三天而未能如愿,郁闷之时路过“电脑城”,突然脑中一晃,21世纪是网络时代,“网络”,对,我能否通过网络学习中医呢。我能否在网络中找到好的中医老师来辅导我呢。。。。。。一连串的疑问让我顿时像是看到了希望一样,一个个欲加强烈的念头顿时涌现的愈加强烈。
自己生活的年代,当时学校里也并未开设电脑课程,自己所学专业也非计算机,对电脑还是一纯外行,记得当时连什么是硬件软件也不知道。考虑不了那么多,一个字“学”。就这样向周围几个年少的朋友借了本电脑入门书,首先练习打字,于是借了台“小霸王电脑学习机”在自己结婚时买的电视机上开始了练字,记得在第六天的时候又借了3500元钱到城里买了台电脑,第七天就连上了网,开始了自己网络学习的历程。当时上的是“e话通“首先得注册一个网名,叫什么呢,非常清楚自己上网的唯一目的是什么,所以很自然的想到一个名字,也就是一直用到现在的唯一的一个网名——医友,广交天下医学朋友,寻找更多的医学老师。
后来上了新浪UC,跟朋友们一起开设了一个医学房间,当时叫“中医在线”。当时有一个老师网名叫“蒲亭逸仙”,我们都习惯称他“蒲老”,他说过一句话让我感动至今,他说“知道为什么我要在网络中给你们讲这么多吗?人生自古谁无死,我的孩子们都不学中医,我怎么会忍心把我所学的一生的东西带到棺材里面去呢!”,听完我眼眶湿润,是呀。有谁愿意把自己辛苦一生的心得带到棺材里去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眼前的机缘呢。。。。。在蒲老和其它老师的辅导下,我才慢慢感觉到自己掌握了中医的皮鞋毛,在慢慢的向中医的门槛靠近。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一直到现在每每翻开自己曾经记下的网络笔记本,喜悦总露在嘴角,很是自豪。
所以说,所以说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就正是因为网络,就是因为网络中有这样一批优秀的中医老师,像蒲老一样的优秀老师。在这样的老师的辅导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发,不努力呢。也正是因为我的成长来源于网络,所以我也愿意把它再次的奉献给网络,奉献给网络中这些与我当年有共同理想,共同愿望的中医朋友们,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有缘的空间里珍惜我们有限的时间,不要让时光虚度,能够掌握学好中医的思维,早日步入中医成长的正轨。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主题学习。
首先什么是中医学,历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中医是玄学,是伪科学不时萦绕在耳边,好多人也都逆其语而反之,说中医是科学的,是比现代科学更科学的科学。大力出击与反中医者相驳,常常争的耳红目赤而不得结果,后又互不服输的停止,其实很简单,关键是我们没弄懂,没弄清几个概念,下面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来搞懂它们。
首先中医学是一门学问,一种文化,一种属于中国人固有的文化,那么无形之中就引出了一个名词,何为“文化”,首先我们看一下“文”字怎么写,上面一个点,代表着总原则,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根——阴阳。阴阳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医学的总纲;下面是一个“又”字,象什么呢,象舞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自由发挥,意味着自由想象,意味着自由飞翔。。。。。,在掌握原则的情况下,你可以自由发挥,在掌握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你可以自由的玩耍。换句话说,在掌握阴阳总纲的总则下,你可以放开思维,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的飞翔。再谈“化”字,一个人拿着一把匕首,这又意味着什么呢?革新?革命?变革?对,只有拿着兵器,才可以变革,才可以有新生事物产生,才能够化育出具有生命力的新事物,也只有此而不可为,只有此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化育出新的时代,新的物质,《易经》里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即化的意思吧。
接下来再看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一门文化,我们称“中医文化”,文化首先我们说了,在掌握总原则的情况下,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使其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化育出新生事物,那么“中医文化”呢,我自己认为,在掌握“阴阳”总纲文化的原则之下,在掌握治愈疾病为目的的一切原则之下,可以采用任何能治愈疾病的方法,如针刺、艾灸、拔罐、推拿乃至术数、祝由、风水等等。千万种方法都可以应用。可是综观一下,它们哪种不是在中国文化,阴阳文化的背景之下应用的呢?它们哪种不是在以治愈疾病为目的为人类服务着呢。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医文化。
那么这种文化是科学吗?不,它是中国祖先所弘扬的“道”学文化,我们接着看,什么是道,道字怎么写,右边一个首,代表着头,头脑,思维意识,代表着中医里称为的“元神之府”,那么它要做什么呢,右边一个轿子的轿,什么意思呢,看来是让我们的头脑坐上轿子,哇,历害,不简单呀,太历害了,想想什么样的身份才可以坐轿子呢,在中国古代,达官贵人呀,让人的头脑、思维坐上轿子,然后能通达天下,通达天地。这才是中国文化之“道”,这才是中国人“道”之会意。
所以说中医文化是中国文化,是道学文化,是让人的思想坐在轿子上,慢慢体悟的一种文化。那么它与我们所说的科学有什么不同呢,什么又是科学呢?我们接着看。
我们先看字的构成,科学之“科”,左边一个禾苗之禾,代表着禾苗以及所生长出来的一切果实、种子,右边是一个“斗”,斗是一种衡器,一种可以称量果实、种子的衡器、量具。禾苗所产之种子、果实到底有多少呢,放在这种衡器上一称便知有多少,便是“斗”。那么到底有多少果实、种子呢。这是铁板订钉,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多少就是多少。一量便知,是任何人不可违背的,不可改变的。回头想想西方国家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光学、声学以及医学所有科技领域的操作,哪一样不是数据相叠,推算的呢。哪一样不是丝毫不可含糊的呢。所以说科学是不依人的思维为转移而固定存在的,是必顺严格操作固有程序而不可私自改变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是科学。
回过头来我们谈西方医学,从我们学习接触的生理学数据,药理学数据,药物学剂量等等,哪一样不是非常明确的数据呢,哪一样能依自己的“悟”性去改变呢?不行的,因为它是科学,科学的东西只可以任意复制而不会改变的,临床上哪个大夫私自改变了用药剂量,便会招来医疗事故,手术台上哪个大夫敢擅自改变操作规程便会走进法院的大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跟科学打交道。
谈到这,大家清楚了吗,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科学吗,什么是西医。西医学科学吗?它能成为中国式的“道”学吗?任何一个西医临床大夫,他在临床中会依自己的思维而“悟”透西医学之道吗,会让西医学产生质的飞跃吗?他敢吗?而中医敢,只有它敢。因为它是一门悟的文化,所以中医大夫每一天每一年都会在不断成长,对中医都会有新的感悟,对任何一种疾病的治疗都会产生新的思维,对任何一组处方都会修改的更加完善,用之临床也会越加有效。
什么是中医,大家清楚了吧。接一来我们谈另外一个问题,如何学习中医学呢?
前面我们谈了,中医是一门文化,那么学中医学,学什么呢?首先就是学文化,什么是文化呢,中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大的分支,那么要学好中医文化就得首先学习中国文化对吧。 中国文化如此庞大又如何来学呢,大家可能感到“老虎吃天,无法下爪”,不会的,任何庞大的事物都必然有它的切入点的,到底在哪呢,还原中国文化从哪来,中国文化的起源是什么呢,我想了很久,我也希望在坐的各位同仁朋友们,都能想一想,中国文化的起源是什么呢?“文字”,对,没有文字也就永远不可能有文化,不可能把一种文化思想传承和记载下来,对吧。这下就明白了吧,如何来学习中医呢,一定要从中国文字开始学起,中国文字是怎么来的呢,“象形”开始,几个象形结合再组成“会意”,汇集成一个意义深刻的哲理,《易经》明言,圣人立象以尽意,以象尽意。对不对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前面我们谈了中医学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道”学文化,道学文化永远学不完,而只有“体悟”,所以中国人常讲“悟”道,“修道”而不讲“学”道。
何为悟呢,左边一个心字,右下一个口字,什么意思呢,用自己的心慢慢去领会,静静的去思考,然后把结果用自己的口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口表达出来,可是我们不能胡想、瞎想、乱想吧,得有一定的依据,得有一定的参考,参考什么,依据什么呢,我们再看“悟”字的右上角。一个“五”字,什么五呢,中国的五行文化,金木水火土之文化,妙、太妙了,依靠着五行文化,依据着五行的相克制化关系来思考着想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口表达出来,这就是“悟”。“口传心授”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体悟呀,所以常有人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口传心授的文化,是一种跟师傅吃住一起、耳濡目染的文化,是一种依着自己的悟性慢慢思考的文化。真没有错,一个字的构造竟有这样深刻的哲理,所以我们要想学好中医学,要学好中国文化,不从它、不从中国文字开始能行吗?
因此,我们学习中医一定要善于思考,一定要依着五行文化的相克制化关系慢慢在临床上思考体悟。记得2000年跟一个朋友上山去拜访一个老中医时,老先生曾送给我一句话“学好五五,出门不受气”,当时并没有太在意,也不能深刻理解其含义,现在临床越多,越感到此句话的重要,真是值得我们一生要注意的一句话,值得我们需要用一生来体悟的一句话,在此时此刻我也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同时再次的感谢那位老先生。
今晚的课程就到这吧,谢谢大家。谢谢各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