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百年世博梦》第四集全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36:09
2009年05月22日
第四集 世纪使命

奥赛博物馆坐落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它的前身是奥赛火车站,1900年,为了方便外省观光客参加世界博览会,奥尔良铁路公司把火车终点站修到了卢浮宫的对面。
世纪之交的1900年是个重要的年份,工业文明的光辉普照整个欧洲和新大陆,在巴黎,这一年,世界博览会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同时举行。这届世博会的主题是“世纪的回顾”,在展示整个19世纪的重要技术成就的同时,还推出了移动人行道和环幕电影等新型机器。
回顾过去的十九世纪,人们有的是自豪,有的是满足,却没有谁怀疑水、森林、空气,这些大自然的恩赐会有穷尽之时。
在1900年,世博会还处于它早期的历程,当2000年,一个新千年来临之时,世界在变化,世博会的功能也面临着转变,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事业并不拒绝革新,那么,它将奉献给未来什么样的礼物呢?德国城市汉诺威将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百多年前,德国柏林曾有机会主办一次世博会,但当时的第二帝国更信奉炮舰与武力。1990年,在意大利城市威尼斯退出竞争之后,汉诺威市以一票的优势胜出加拿大多伦多市,获得200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权。
这是一个诞生了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的城市,几个世纪前的智慧火花,仍在照亮它前行的道路。
汉诺威,将如何履行它对未来的承诺?世纪之交的世博会又能否在历史上留下印记,抵御时间无情的侵蚀呢?
正片
每当新年钟声敲响,从维也纳金色大厅传出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就流淌在世界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心中,而很少有人知道,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是它流传不衰的起点。但实际上,这首优美的圆舞曲描绘的风光更多地是留在人们的印象中。
从1851年在伦敦举行的首届世博会宣告工业化时代的降临开始,人类现代化进程就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包括多瑙河、莱茵河、泰晤士河等在内的欧洲河流首当其冲。在财富数字的诱惑下,天真的人们以为,有朝一日,只要有了更先进的科技就可以轻易解决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问题。
托马斯•萨格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人们并不经常去想,也不怎么意识到,他们使用技术的方式在可能改善他们个人生活的同时,也会由于碳排放和污染,或者是电力和石油的过度使用,而伤害到我们的群体生活。
人类的警醒是从遭受残酷的报复开始的,1955年洛杉矶汽车尾气污染形成光化学烟雾,造成400多人死亡;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熊本县和新潟县发生工业废水排放导致水银中毒事件,俗称“水俣病”,先后有1400多人死亡;在美国被广泛使用的农药滴滴涕在消灭了蚊子的同时,也导致了鸟类的消失,春天变得寂静无声。环境保护的话题,以前所未有的沉重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梅雪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这些事件爆发来说在那个时候的环境灾难集中在工业化国家,当时的人们直接感受到或遭受到它的危害.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地去反思去思考去揭示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约翰•麦克尼尔,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
最近几十年来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对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感到焦虑,特别是癌症。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全球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莫里斯•斯特朗,联合国原副秘书长,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
在此之前,环境问题一直被认为是某个地域或某个国家的问题,而不是全球性的问题。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召开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确实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依靠全球合作才能解决。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1972年4月5日,周恩来总理在会见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苏利克利•格林时说:
“要消灭公害就必须提倡综合利用。因此在进行基本建设时,就要从项目方面设备方面和科学技术方面更加注意,那才能免去祸害。否则,你们已经造成祸害以后,再去消除,那已经走了弯路。我们不能再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老路,要少走,不走弯路。”
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推动下,1973年,国务院召开中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中国的环保工作从此正式起步。
1974年,美国小城斯波坎举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世博会,主题是“无污染的进步”。展现人类现代化成就的世博会开始转向关注环境问题,掀开了世博会历史新的一页,这届世博会,甚至被联合国确定为第一个“世界环境日”活动的主办地。有人这样评价这次世博会:如果说有些世博会向人们演示了电话,有些演示了电梯,那么斯波坎世博会则演示了人类自己的“过失”。
罗伯特•伦代尔,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历史与哲学系教授
我认为理解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最好的方法,是要意识到它提出了关于环境的问题,我认为这也是它最有意义的地方,它要人们深刻思考人类行为的后果,思考技术和工业对于环境造成的后果。同时它又不是一次旨在完全否定工业和技术的世博会。
唐纳德•休斯,美国丹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是那届世博会之所以能吸引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关注的原因:它使人们用他们以前没有思考过的方式来思考自己可以为环境做些什么。
这一时期的世博会正处在变革之中。人们开始意识到,世博会不可能包揽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也不该成为简单展示这些成果的交易会,应该把重心放在探索和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一基点上。历史会记住,三十多年前,堪称先行者的斯波坎人先于世界上很多地方,对环境保护事业和人类前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既然世博会始终是承载这些思考的巨大舞台,那么,汉诺威世博会能否站在斯波坎人的肩膀上呢?
(实况: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来到世博之城——汉诺威)
如今,汉诺威的火车站仍在自豪地向游客播放这样的欢迎词,唤起人们对2000年世博会的记忆。
矗立在火车站前的这座雕像,是古代汉诺威的第一个国王奥古斯都大帝,中世纪时期,在莱纳河河岸上建起的这个城镇,不过是一个渔夫和摆渡者生活的小村庄,此后数百年间,城头变幻大王旗,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个新的汉诺威在废墟上重生,与它同时诞生的还有一个新兴的产业——博览会。
A•顾桥,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董事
汉诺威博览会是在德国举办的许多博览会的起点,也是在欧洲举办的许多博览会的起点。
每年,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参观者纷至沓来,汉诺威也因此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博览会城。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异乡人,汉诺威大街上的这条红线是一个独特的标记,红线总长4.2公里,从火车站出发,将市中心最重要的36个景点串联起来,只需沿着它走,就可以饱览全城的名胜,最后随红线回到起点,永远不用担心迷路。红线延伸到城市的东南角,2000年在这里举办的本世纪第一个世博会,使汉诺威名扬天下。
C•阿勒斯,汉诺威世博会全球项目总监
在2000年我们获得了一个特别的机会,因为世博会,我们能够向全世界展示崭新的,重新统一的德国。
这是德国第一次主办世博会,恰逢一个世纪的终结和一个新千年诞生的重要时刻,在新世纪的门口,汉诺威世博会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东西德统一后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全球环境恶化的现状,使世博会再次承担起解决人类文明所遭遇困境的神圣使命。
C•格奈迪希,汉诺威世博会国际联络主管
事实上,我们意识到,2000年,正值两个世纪交替的时刻,汉诺威举办世博会。当然要有所创新,我相信,人们对此也都感觉到了。
王方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东德和西德合并,德国经济有点往下衰退,而世界又对德国产生了很多疑虑,究竟德国经济怎么样了?德国合并以后还是不是一个经济大国,人们都产生了很多疑虑。而这个时候汉诺威提出要举办世博会。
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 自然 科技:一个诞生中的新世界”,但是,如何通过世博会构筑这个新世界,却是一道还在等待破解的难题。
这是一本印刷在合成塑料纸上的书,书名是《从摇篮到摇篮》,它的作者是前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威廉•麦克唐纳与德国化学家迈克尔•布朗嘉特,这本书在全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M•布朗嘉特,《从摇篮到摇篮》作者之一
我把这本书印在塑料上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点,我喜欢坐在浴缸里看书。因为我想展示给大家看,书也可以印在塑料上,而且可以对印刷油墨进行回收再利用。
如果有谁认为这只是出版业简单的花样翻新,显然忽略了书作者的另一个身份,他们是“汉诺威原则”的始作俑者。“汉诺威原则”是由麦克唐纳与布朗嘉特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它的核心是“设计服务于可持续发展”,这个原则应答了人类21世纪在环境方面所面对的主要挑战,提出了人与自然在可持续的条件下共存的观点,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W•麦克唐纳,《从摇篮到摇篮》作者之一
我们提倡从摇篮到摇篮,而不是从摇篮到坟墓。能源要取自大自然,比如太阳。水应该来自干净而健康的系统。我们要用公正、平等的方式对待自然。我们在设计上也要改变,将那种破坏性的大批量生产,转化为不损害资源的可循环利用。
M•布朗嘉特,《从摇篮到摇篮》作者之一
如果我们确信,西方同自然的相处方式已经导致了极大的破坏,那么我们就没有选择,不得不重新塑造人类、自然和科技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结束不到两个月,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提出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国,成为最早宣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1994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应对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的国家发展战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建设生态文明”被第一次写入党的全体代表大会报告。
(字幕:2007年10月15日 北京)
胡锦涛报告实况: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 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采访:曲格平,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首任局长2#1540
可持续发展这个战略不仅仅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战略,它是解决整个国民经济所有方面如何统筹发展的一个战略。
P•加里森,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
可持续发展确实是我们的惟一选项。我们不能以毁坏地球为代价,来换取我们自己在今后10年20年或50年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既让每个人都有饭吃、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同时又不毁坏我们这个星球。
1993年10月,汉诺威世界博览会总体规划正式开始,遵照“汉诺威原则”,规划者郑重声明:“不建造任何在世博会后无用的东西”,避免以往在其他地方曾经出现的世博会场在闭幕后成为一片“废墟公园”的结局。
A•施佩尔,汉诺威世博会总规划师
我们在汉诺威所规划和建造的都是后来可以加以利用的。而这对汉诺威、对整个地区也产生了好的效果,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高速公路和城市风景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汉诺威的支柱产业是展览业,展馆星罗棋布,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为一次为期半年的世博会再增加新建筑,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麦克唐纳与布朗嘉特提出,充分利用城市中原有的展馆,加以功能改造,只建造极小比例的新馆,并充分考虑到世博会结束后的利用。
A•顾桥,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董事
也就是说,这些建筑原先就存在了,世博场馆的其余部分我们也在最初就开始注重,为世博会建造怎样的场馆,同时也能为这些场馆提供后续利用的可能性。
要想观赏汉诺威的全景,最佳地点是1913年建成使用的市政厅。市政厅是汉诺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据说当时由于地质过于松软,因此由六千多根支柱形成坚固的地基支撑起这座建筑。这些模型,展示了汉诺威从中世纪、二战前后到现在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状况。这是欧洲惟一一座倾斜上升的电梯,它沿着建筑的拱顶斜向爬升50米,抵达屋顶观光台,在这里,游客可以俯瞰整个汉诺威的风景。2000年举办的世博会,为这座古城的历史增添了新的内涵。
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自然、科技”,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园区,一幢奇特的、将金属、混凝土与自然界完美结合的建筑矗立在人们面前。
E•巴尔克,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校长
事实上,在世博会上,荷兰馆是参观人数最多的场馆。它是那次世博会的象征,很远就能看到这一展馆。它看起来是难以置信的有趣。
在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上,40米高的荷兰展馆是世博会园区里最高的建筑,吸引人的不只是它奇特的外形,还在于它独具匠心地展示了这样的主题:建设一个自然环境良好、规划得当的社会。#
郑时龄,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荷兰馆原来是一帮年轻的荷兰建筑师做的,名不见经传,但在这个建筑之后全世界都知道他们的名字了,MVRDV。而且他们有很多理念,他们不仅做了这个建筑,而且还在探讨未来城市到底是怎么发展的。他们在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做了很多的计算,考虑未来自然的承受能力。
荷兰展馆的构思是将一系列的自然片段压缩在空中,整个建筑由多层公园叠加而成,展馆自上而下展示了沙丘、湖泊、森林、户外小径,而屋顶上安置的6座现代风车为建筑提供着电能。这个多层公园就如同一个微型的大自然,节省了空间、能源、时间、水和基础设施,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形式固然是荷兰展馆引起人们关注的原因之一,但它所表现出的对建筑与生态之间关系的思考才是受到广泛赞誉的关键所在。
从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到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都延续了从单纯的产品展示转向文化和概念展示的思路。展馆建造本身,就是一个深化主题的行动。在汉诺威世博会上,日本、瑞士等国家也建造了既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又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展馆。
A•施佩尔,汉诺威世博会总规划师
日本有个完全用竹子打造的、非常漂亮的场馆。瑞士人则用冷杉木建造场馆。它们显得生气勃勃而又风格各异。这引起参观者极大兴趣,他们从中了解了世界以及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
日本馆是建筑史上规模最大、重量最轻的纸造建筑,它的骨架全部由再生纸管构成,而覆盖墙面和屋顶的是一层半透明的再生纸膜。
唐子来,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
这个纸本身就是利用再生纸做的。而在世博会以后,这些纸全部运回日本,再次再生作为学生教科书的用纸。所以它等于在世博会没有产生任何不可再生的东西,所有东西都拿回去。
瑞士馆是对汉诺威世博会“人类、自然、科技”主题的一个最极致的诠释。3000平方米冷杉木堆砌成9米高的“瑞士八音盒”,没有钉子、螺栓和黏合剂,板条之间的搭接、固定借助于钢杆和弹簧,做到了真正的生态环保。世博会闭幕后,瑞士馆被拆除,这些木材完好如初地运回瑞士,被重新使用。
在德国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主题公园的“21世纪”展厅,设计者根据伦敦城市研究中心的一项报告,选择了德国亚琛、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巴西的圣保罗和中国的上海四个城市,以当时的城市发展状况为基础,对这些城市的未来和现状进行了一番别开生面的比较,表达了设计者的忧虑,也给出了建议。
吴志强,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
主要的担忧都是在这几个方面,一个是交通,一个是贫困,一个是对今天城市里面的污染三大问题,基本上都在担心这三大问题。
设计者通过城市发展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告诉人们,未来难以预测,但未来可以设想,未来是掌握在当代人手中的。展览警示人们,要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时候甚至要退让。如果不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的社会将会陷入灾难的境地。有了这样的思考深度,汉诺威世博会被誉为“可持续发展”重要思想得以奠定的里程碑可谓名至实归。
吴建民,原国际展览局主席
汉诺威世博会给这个城市,给德国给世界留下的推动人类去如何使人类自然技术和谐相处,构建一个大家都能够和谐相处的世界。这是它对世博会的贡献。
A•蒂贝琼卡,联合国副秘书长
从价值观上说,我们可以看一看汉诺威世博会之前和之后的世界。在汉诺威之前,有谁会把世博会的焦点,集中在环境改善、环境投资、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呢?汉诺威世博会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把世界引向了更好的发展方向。
这些白色的风车,日夜不停地转动,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和乡村输送能量。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到萨拉戈萨,沿途数以百计的风车仿佛扑面而来的巨人,难怪几百年前,那个叫堂吉诃德的西班牙骑士要与之决战。2008年夏天,萨拉戈萨人把风车搬到埃布罗河边,举办了一届以“水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
E•费尔南德斯,萨拉戈萨世博会西班牙政府全权代表
我们深知21世纪的博览会不能仅仅是一个聚会,各个国家自顾自地唱着独白的聚会。为此我们寻求一个能共同分享的话题。当我们考虑什么话题具有重要性,什么挑战具有普遍性时,我们认为水是其中之一。
对于2008年夏季的西班牙而言,“水”的话题的确具有挑战性,从春季开始,西班牙全国遭遇了4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加泰罗尼亚自治大区首府巴塞罗那等城市,甚至用船从邻近地区和法国运水以缓解水荒。
A•梅斯特雷,西班牙环境部气候与环境司司长
说到这次干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初春时它确实给居民的生活供水带来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加泰罗尼亚。
在加泰罗尼亚,有一个叫圣罗曼的小村庄,它所在的山谷在上世纪60年代变成了一个水库,40多年来,这座废弃的中世纪教堂一直浸泡在湖水中,只有一段钟塔露出水面。但自从今年天气干旱以来,水库水位不断下降,最后,整个教堂建筑竟然又重见天日。
H•阿隆索,西班牙环境部埃布罗河水文局局长
2008年年初,整个埃布罗河流域的储水量严重匮乏。事实是2008年初,整个西班牙都遭受了干旱,包括西班牙的北部。
似乎是为了印证世博会主题的现实性,不可捉摸的水和西班牙人开起了玩笑。2008年春天,西班牙全国水库平均蓄水量仅为库容的50%。但就在世博会开幕前十几天,萨拉戈萨等地区忽然连降大雨,水库的蓄水量迅速增加,不得不开闸放水,埃布罗河河水暴涨,涌进了一些老城区,还对沿岸的水果种植业造成了破坏。
根据气象记录,世博会开幕的这个月成为西班牙100年来雨量最为充沛的一个月份,圣罗曼村那座古老的教堂再次被洪水吞噬,而世博会的许多活动也不得不改在室内进行,上涨的河水甚至一度淹没了临河而建的演艺中心舞台。
C•布宜诺,萨拉戈萨世博会顾问
开幕式前那些天,萨拉戈萨一直下大雨,河水猛涨,险些发生大洪水。其实萨拉戈萨和世界上许多地方一样,有时候又会缺雨少水。因为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所以选择萨拉戈萨来反映水问题 再合适不过了。
A•梅斯特雷,西班牙环境部气候与环境司司长
水资源匮乏不仅造成了旱田和灌溉田的减产,最终引发供水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引发森林火灾和土壤风化,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水对于西班牙乃至在整个地中海沿岸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显然,循环往复的干旱与水患,不只是西班牙某个地区的孤立的问题,面临如此严峻的现实,西班牙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地感觉到“水”与他们生活的关系。既然无法改变天空中云的轨迹,那么,要实现风调雨顺,能改变的只有人类自己。萨拉戈萨世博会的“水与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看似简单,但它却是被环境逼迫的西班牙人在经受了如此切肤之痛之后做出的一个勇敢选择。
埃布罗河是西班牙东北部的一条著名河流,它发源于坎塔布连山脉,由西向东注入地中海,全长950公里,是西班牙最长和最大的河流。萨拉戈萨世博会园区为埃布罗河所环抱,世博会的建筑设计都围绕着“水”的主题。从空中俯瞰,最抢眼的是一幢名为“水塔”的高楼,这幢76米高的玻璃大楼犹如晶莹的水滴,“水塔”里有一件巨大的水滴雕塑,仿佛从天而降的水花在霎那间凝固。
世博会园区中心地带的河景水族馆也极具特色:一道从屋顶奔腾直下的碧水,形成瀑布,汇流成河,水族馆的每个屋子都代表了一条著名河流,如亚马逊河、湄公河、尼罗河、埃布罗河等。不过,最吸引观众的还是“水的启发”、“水的极致”、“干旱”等6个主题广场,设计者希望观众通过参观反思人类活动与水灾难的关系。
E•费尔南德斯 ,萨拉戈萨世博会西班牙政府全权代表
对于这些参观者来说,世博会给他们留下了一个活生生的印象,不仅仅是在理论上,而是亲身经历的生动印象。对于操办展馆的参展商来说也留下了这种亲身的感受。我希望他们能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水和可持续发展已经不再是专家们的研究课题,而是成了一个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课题。
“水的极致”主题馆是一个动感影院,通过电影来展示飓风、海啸、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身披雨衣的游客,坐在剧烈摇晃的椅子上,亲身体验各种惊心动魄的气候现象。
西班牙观众:水是我们大家财富的源泉。失去水,就什么也没了。它跟黄金一样宝贵。
西班牙观众:我现在改变了想法。水是今后需要我们比现在更加加倍保护的东西。我们应该保护水、留住水,尤其应该非常谨慎地用水。
陶鸿 萨拉格萨世博会中国馆 总设计师
2008年中国馆也对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回应 与萨拉戈萨世博会的主题非常贴切 中国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与水患抗争的历史 中国大地上处处的水利工程 是中国人意志 智慧和力量的证明
萨拉戈萨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是“人与水:复归和谐”,展馆面积1200平方米,是本届世博会面积最大的参展馆之一。中国馆分为“水孕中国”、“水利中国”、“水文中国”、“人与水-复归和谐”等4个展出部分,展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治水、用水的成就与经验。
一次以水资源为主题的世博会并不能立竿见影解决西班牙的这次水危机,但这一命题无疑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M•洛盖,西班牙阿拉贡自治大区区长
这是针对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所面临的如何解决供水、水卫生、水净化等问题的一次探讨。三分之一的人类都面临着水资源的问题。这次世博会意在探讨和寻求解决方案。所以,这次讨论会不仅对于科学发展,同时对人类都具有重要意义。
萨拉戈萨世博会将“可持续发展”写进主题,给予它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在世界博览会的历史上绝无仅有。一方面,西班牙国内现实存在的水危机,促使主办者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这个先进的观念,凭借着世博会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选择发展道路、面对未来挑战的共同指南。
从山林走向海洋,从乡村来到城市,人类无法停止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而一届成功的世博会,总是能让当今世界沉思片刻,聆听来自未来的声音,探讨决定人类命运的应对之道。萨拉戈萨的水波渐渐平静,黄浦江畔即将潮流激荡,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再次担负起历史赋予世博会的世纪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