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百年世博梦》第三集全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34:18
2009年05月22日
第三集 文明阶梯

1893年夏天,在美国芝加哥,一届包括了艺术、制造业、商业、园艺、矿业和海洋产业的世博会开幕。13岁的双目失明的女孩海伦·凯勒出现在展馆,她的指尖掠过一艘船的模型、一块南非钻石、一部电话机、留声机等许许多多她以前从未曾听说过的物品,40年后,她在那本曾经激励了无数读者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
“博览会上度过的这3个星期,使我的知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从童话故事和玩具迈到了对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而平凡事物的热爱。”
陪同海伦·凯勒一起参观芝加哥世博会的是亚历山大·贝尔博士,当年,是他拨打了人类的第一个电话,几年前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电话机令世人广为知晓。这次世博会,这一改变世界的发明仍占据了展馆显要的展位。
一战之前的古典世博会期间,科技发明是世博会展示的重要内容。从电灯、电话到电影、汽车,现代文明的成果令人目不暇接,甚至有人这样评价:“一切源于世博会”。然而,20世纪的人类经历,却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基础这一主张,在梦幻般经济增长的同时,人类面临着由于一些科技成果所带来的灾难,人类能够逃脱这些灾难的咒语吗?
正片
1915年,昔日机声轰鸣的欧洲大陆变成炮火连天的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正在上演。这一年2月20日,一次规模盛大的世界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开幕。这次世博会的全称是“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的通航。在战火纷飞之际,世博会却仍然按照四年前的计划如期举行,主要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战争离美国还很遥远。
由于欧洲国家陷入战争的泥潭,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只有三十个国家参展,但欢乐的气氛似乎并未受到多么大的影响。世博会的高潮之一,就是10月21日的“爱迪生日”,纪念使人类从漫漫黑夜解放出来的电灯发明36周年。有趣的是,这次盛大宴会上的所有食品都是用电加工出来的,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李其荣,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举办这次爱迪生日,反映了全世界人民对爱迪生的爱戴和敬仰。在这次世博会上展出的主要是一些电驱动工具,还有一些关于用电来制作食品的工具。
爱迪生的诸多发明都曾是早期世博会上的展品,并通过世博会为世人广泛知晓,而与此同时,他的许多灵感又来自于世博会。世界科技史表明,1878 年巴黎世博会,标志着电工技术的一个重要阶段来临,但爱迪生的发明在这次世博会上尚未占有特别显著的地位。不过,这次世博会照明方面的精彩展览内容,使爱迪生获益匪浅。
何顺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爱迪生在)世博会上看到的主要是各种电灯的发明,给他影响很大。而且当时大家对电灯等各种发明很感兴趣,所以这才促使他回来专注于和电灯有关的发明,并且在第二年,1879年就发明了白炽灯。
十九世纪末以来,世界博览会所展示的工业文明成果浓缩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也为爱迪生的天才发明提供了舞台。早在1889 年的巴黎世博会,爱迪生就确立了他在世界范围内科技发明第一人的地位。这次世博会上最受瞩目的,是展览馆前一个台座上矗立着的一个13 米高的巨大白炽灯。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川流不息地涌向爱迪生发明作品的展台,人们为了聆听留声机表演得排上3个小时的队。在电学的奠基人富兰克林之后,没有任何一个美国公民像爱迪生那样在欧洲受到如此尊敬。
1927年爱迪生回顾他发明留声机的经历:
我在留声机里留下的最早的话是,一首大家平常熟知的儿歌:玛丽有只小羊羔,羊毛洁白如雪花,无论玛丽去哪里,羊羔都会跟随她。
李其荣,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法国的总统专门为他这些发明颁发了纪念的奖章,称作是荣誉团团长勋章;那么意大利国王也给他颁发了奖章;还有德国的科技进步协会,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专门为他举行了有1200人参加的盛大的宴会。
巴黎一位记者这样描述爱迪生给他所留下的印象:
“当我从埃菲尔塔附近走过时,我在塔旁看见一个人,从脸庞看很年轻,前额平展无皱纹,头发花白。当我看了一看他和宏伟的塔,我觉得宏伟的塔与这位智慧巨人相比,塔就显得很渺小了。”
1931年10月18日凌晨,发明家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伟大人生旅程。临终时他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了心力,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唁电像雪片般从世界各地飞来,有人建议纪念活动开始后,全世界的电灯都象征性地关闭一分钟,这个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因为人们已经一刻也离不开爱迪生的智慧成果了。
翻开世博会历史,从电梯、电灯、电报到马达、汽车、飞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众多重要发明,都作为世博会的主角,迅速传遍世界,深深地植根于人类文明之中。那是一个发明的时代,新发明如雨后春笋在世博会的舞台上挥洒着人类的智慧。贝尔、爱迪生、莱特兄弟……短短数十年间,人类的物质文明达到了神话都难以想象的程度。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一个是世界观念,(世博会)虽然在一个国家办,在一个城市办,但是严格讲起来是全世界的节日,世界观念。第二个是创新观念,它呈现出来的是最新产品,这是从世博会开头,水晶宫的时候已经体现出来了,它是这几年的创新产品。
R·伦代尔 蒙大拿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
仅仅创造新的精密的发明,这并不具备让人类血脉传承的魔力。对我来说,世博会研究中最突出的是:人类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的,而这样的成就恰恰为世博会所传承。世博会有无限潜力来绘制未来,它们为未来描绘蓝图。
这里是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芝加哥的市旗生动简洁地描绘出这个城市的形貌与历史,其中,四颗星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四大历史事件,它们分别是:1812年开发之初,美国联邦与英国、印地安人间的冲突、1871年那场烧毁了整个城市的滔天大火,以及1893年、1933年的两次世界博览会。
顾云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1833年的时候这个地方开始变成一个镇,1837年开始变成一个城市。所以当芝加哥申办1933年世界博览会的时候,开始的时候,在二十年代的时候,人们讨论,有的人就把他叫它做“第二届世界博览会”,但是觉得这样的名称不能够反映芝加哥再办一次博览会的意义,1933年正好是芝加哥变成一个城市的开端,所以把它定名为“一个世纪的进步”
高德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这一百年中,经济技术的进步是十分巨大的,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是十分巨大的。所以芝加哥的世博会选择这样的主题,正好是一方面展示了一个世纪以来经济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展示了美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美国地位的上升。
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使用主题,主题既已确立,看来一切都很顺利,谁料天有不测风云,在世博会债券宣布出售的次日,美国历史上黑色的一天猝然降临。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市场突发崩盘。股票抛售浪潮之快,甚至连场内的行情自动收录机也无法快速报价,人们陷入恐慌之中。这一天,华尔街有11名证券市场投资人相继自杀。四天后,股市再次暴跌,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美国股市又一次出现大幅度崩盘。此后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竟达100亿美元。10日24日,这个“黑色星期五”成为美国人心中永远的噩梦,也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开端。
孙立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一战以后,人们憧憬着未来经济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后来人们的投资和消费看到了这个经济增长和光明,于是又产生了更加狂热的消费,更加冲动的投资,那么呢这个又助长了经济的繁荣,但是这个繁荣已经开始慢慢地变质了,走向了一个虚假的繁荣。那么最后这个经济周期的调整又把这个繁荣送进了地狱。
胡国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
这次危机应该说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问题最严重、程度最深、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危机,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从美国生产上来看吧,工业生产它总体(占)了百分之五十多。
在这样一个大萧条的年代,如何保障充足的资金是芝加哥世博会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而经济的低迷却激发了世博会更为灵活的筹资方式。
林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他们发行股票募集吸收民间资本,他们发行一种金证券,或者叫金钞票,那么这种证券呢可以用博览会的门票收入和场地租金来进行抵押。
世博会的筹办工作一晃进行了三年,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入主白宫,宣布全面实施恢复美国经济的新政。
罗斯福同期:
首先让我明确地说,我坚决相信,惟一会使我们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不过,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1933年仍是一个坏年景。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困境仍在继续,不祥的预感更让人忧心忡忡。经济危机的幽灵一直在世博会上空徘徊,芝加哥世界博览会还能够如期举行吗?
事实上,经济持续萧条影响着委员会工作的顺利进展,许多具有创新意识的建筑因为需要巨额资金被迫终止。在开幕日来临之前,他们甚至削减工资,以渡过经济难关。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近12万名参观者的到来,还是把开幕式装点得仿佛盛大的节日一般。
J·霍拉伯德,建筑师, 芝加哥霍拉伯德和鲁特建筑事务所,1933年世博会亲历者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是在大萧条的背景下举办的,所以很多建筑师聚集在这里,致力于作品的美观性和趣味性。人们从全国赶来,参观世博会以及芝加哥这座城市,他们来到世博会,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选择“科学”作为博览会主题的基调,会场里展出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工业成果,如新式汽车组装线、轮船制造技术、原油精炼技术等。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科学技术是如何改变美国人民生活的。在世博会上,憧憬未来理想住宅的“模范房屋”和“明日之家”展馆自然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林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因为当时大危机的背景之下人们好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购买力严重下降。迫切希望有一种经济实用房,而这种标准住宅,它的建材经久耐用,而且设备比较齐全里面的冷暖空调都有,价钱也比较便宜,很适合工薪阶层的居住。
一位参观芝加哥世博会的中国人,青岛华新纱厂经理周志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一切陈设器具,备极华丽。尤以‘来日住宅’之中陈设装饰,穷新奇之致,迥异寻常。因念所谓科学进步者,其究竟乃不过谋衣食住行之享受耳。”
这位中国人说得一点不错,博览会最终要展示现代人是怎样在科学的世界里逐步过上舒适、幸福的生活,它的意义正在于此。在世博会上,美国人和往常一样欢笑,全然忘了世博会场外是怎样一番愁云惨淡的景象,在这个经济危机如洪水猛兽的年代,这样的情形未尝不令人感到宽慰。
孙立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世博会给美国的发展,在危机当中找到了机会,很多想法,包括建筑建材的想法,建筑的构思实际上我们看到在50年代这些想法都成为了实现,战争以后都形成了一个事实。就是说明了世博会实际上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理念,新的投资的这样一个方向。
1933年的世博会给经济危机中的芝加哥社会带来了经济文化的双重效益。当时芝加哥人口有三百万,这次博览会总接待入场人数将近2300万人次。世博会赢利中大约有50%是来自门票的收入,余下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场内食品和纪念品的销售。世博会还提供了可观的就业岗位,在高峰期,有两万多人被雇佣工作。世博会直接或间接地向社会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并且给城市带来近4亿美元的商业利润。如此显著的经济效益并不构成衡量芝加哥世博会成功与否的标准,芝加哥世博会的最大成功应该是增添了人们战胜经济危机的勇气与信心。
S·约翰斯顿 首席环境官,美国芝加哥市市长办公室
世博会重新点燃了人们的灵感和希望,展示了创新、科技、都市化,展示了城市的可能性。所以我觉得,世博会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潜力。
顾云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通过世博会的举办提升城市的形象,然后做到世博会和城市的双赢。这是我觉得是1933年世博会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第二,我觉得它是关注民生主题,就是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种世博会的形式把它展示出来,拉动了消费。
坐落在芝加哥密歇根湖畔的世博会场见证了这次主题为“一个世纪的进步”的盛会对困境中城市的影响,但这弥足珍贵的进步能否持续下去?二十世纪人类社会的历史还将经过怎样曲折的发展?世博会的命运又将怎样呢?
2005年4月19日晚7时,上海电信崇明海缆登陆局收到一个光电信号,一封电子邮件出现在大屏幕上。打开邮件,是爱因斯坦永恒的笑容。几乎同时,上海电信大楼内150名中学生一起打开手电筒,向这位科学巨人致敬。
这束光电信号是从美国普林斯顿发出的,它通过大洋光缆,穿越了伦敦、巴黎、纽约等城市,经过全球数十万人用24小时“光接力”,最后返回普林斯顿。而上海,是这束光的中国区首站。
这一天,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纪念。如果,爱因斯坦仅仅是一位发现了相对论的科学家,还不足以享有如此厚爱,更主要的是,他还是一位关心人类命运的哲人。
1938年8月,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科学家爱因斯坦接到邀请,给5000年后的人类写一封信,作为即将在第二年开幕的纽约世博会的礼物。
1938年的世界战云密布,在欧洲,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侵占捷克的慕尼黑阴谋正在酝酿之中。
彼得·加里森,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
当时的世界正在沦为这样一个地方:人们正在将武器、飞机、无线电波、炸弹用于毁灭性目的。我觉得这给1939年带来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也使那一届世博会看上去不仅是一次庆典,也是一个令人担忧、恐惧的时刻。
8月10日,爱因斯坦写下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他在回顾了人类取得的重要科学技术成果后,笔锋一转,道出了他的忧虑:
“除此之外,生活在不同国家中的人们每隔一个长短不等的时间就要进行互相杀戮,因此,每一个想到未来的人必然都生活在经常的忧虑中。
我相信,我们的后人将怀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读上面这几行文字吧。”
对人类历史而言,5000年是一个极其遥远的时间概念,直至今日,有文字可考的人类历史,也不过这样的长度,爱因斯坦的这封信为公元一千九百三十八年的人类描绘了一幅肖像,与其说是立此存照,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严肃思考。
那么,是什么让有着异于常人大脑的爱因斯坦忧心忡忡,这个世界能够避免他如此沉重的忧虑吗?
胡大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爱因斯坦写了这封信,对战争的担忧,是非常明显的。战争也提出这种问题: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应用是为人类造福还是给人类带来灾难?
爱因斯坦的这封信用特制的墨水和纸写成,1938年9月23日,放入了一个被称为“时间胶囊”的特制容器中,与它一起放入这个容器的,还有电动剃须刀、电话等35件日常用品,人造纤维等75种纺织品和各种金属、塑胶,以及小麦、玉米、燕麦、烟草、棉花、亚麻等农作物种子,还有各种书籍、杂志、图片和缩微胶片。
这些凝聚着二十世纪人类智慧,记录了芸芸众生喜怒哀乐的器物,被浪漫而庄严地埋入了弗拉兴草坪下15米深的花岗岩洞内,为世博会完成了一个精神的奠基。半年后,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就将在这里举行。
迈克·华莱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历史系教授
西屋公司的时间胶囊将在地下等待五千年的时间,这是个雄心勃勃的计划,目的是让将来的人们能够了解我们今天的一切。
埃德·里斯,美国史密森学会历史研究中心西屋历史学家
从时间胶囊的内容来说,他们试图展示我们今天文明的一个横切面,以此来和五十个世纪之后、或者说五千年之后的人类后代进行交流。
而人们读到爱因斯坦给后人的信,并不需要等到5000年后的公元6939年。包括这封信在内的“时间胶囊”复制品,陈列在始作俑者西屋电气公司位于美国匹兹堡的的博物馆中。今天的人们可以先睹为快,仔细端详。
肯尼思·杰克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在时间胶囊中包含着一种既悲哀又乐观的东西。悲哀的地方是,当时间胶囊再度开启时,当初将资料放入其中的人恐怕早已不在了。但它同时还包含着某种乐观的东西,因为时间胶囊这个想法说明我们对于自身以及我们取得的成就怀有一种自豪感,说明我们相信一百年或五千年之后人类依然会存在,并且依然希望了解有关我们的事情。
埋下“时间胶囊”这个充满历史感的创意,多少带着些许人类由于自身文明高度发展而产生的自豪感。然而,当人们在“时间胶囊”里放入爱因斯坦充满忧虑的信件的时候,人类文明也走到了一个需要细细思考的时刻。
在时间胶囊被埋入地下半年后,1939年4月30日,纽约世界博览会开幕。
这是世博会开幕式第一次由电视进行现场直播,人们听见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充满和平希望的演讲:
所有来参加纽约世博会的人都将会受到最热烈的欢迎。引领我们的,依然是友谊与国际间的善意,更重要的,是和平。
参加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的人们并未意识到这是世界大战前夕的最后一届世界博览会。对于众多美国民众来说,隔着大洋的欧洲战争还很遥远。刚刚从经济大萧条中走出来的他们,总算找到了一个可以无忧无虑放纵自己的场所。据1939年盖洛普公司的调查,85%的人表示非常享受这次盛会,其中女性观众似乎比男性观众更为兴奋。在这一调查中,只有3%的被访者说他们“一点也不喜欢”。
J·克若恰科,美国纽约市公园及娱乐设施管理局古迹保护处主任
我认为这次世博会为美国人摆脱1929年以来的经济大萧条带来了一些希望。它也是一场展示美国人聪明才智的盛会。它还将许多不同文化带到了美国,使美国人不出国门便能体验这些文化。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1939年的世博会是一场乐观的盛事,取名为“明日世界”,汇聚了对未来的种种想象。
打出“明日世界”主题的1939年纽约世博会成了一场五光十色的嘉年华。空调机、电视机、机器人、彩色胶卷等新科技、新发明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而水中歌舞表演可谓是最成功的演出,五百个漂亮的女孩在水边表演歌舞,尽管门票不便宜,但还是吸引来众多的游客,没有辜负主办者希望人们摆脱因经济不景气带来的抑郁情绪的意图。
通用汽车建造的“未来梦想”展馆是纽约世博会上最受欢迎的展馆,展馆模拟了未来二十年后的1960年。人们坐着舒适的滑动椅子一路滑进展馆,虚拟的、梦幻般的机场、高速公路映入眼帘,在17分钟的未来之旅中,目睹当时还没有出现的新生事物,体验1960年的城市生活。
当时供职《纽约客》杂志的作家怀特在一篇题为《明日世界》的文章中写道:
“当夜幕降临时,你靠在软垫上,倾听来自座位深处的电动设备的嗡嗡声,那声音告诉你生活会更好——生活仅仅依赖车轮就行,……我能以每小时100英里的车速无休无止地行驶,驶向完美无缺的未来标准的城市。”
肯尼思·杰克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与社会科学教授
最著名的就是通用汽车公司“未来梦想”展馆,它憧憬了1960年的世界面貌。这代表了1939年世博会的一个重点,就是想象未来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也许它会比我们所经历的更美好、更现代化。
爱因斯坦也应邀来到会场,以科学为主题进行了演讲:
如同艺术一样,科学如果想真正、充分地完成它的使命,那么人们对于科学成就,就不应只是肤浅的理解,而必须认识它的深刻内涵。
1939年纽约世博会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科技发明,这些似乎能够成为让人们忘却战争威胁的灵丹妙药。
这次世界博览会,波兰政府送来了一尊十四世纪的国王亚盖洛的塑像参展。塑像刻画的是这位凯旋的国王高举着两把从日尔曼十字军骑士手中夺来的利剑。不过,德国没有参加这次世博会,世博会结束之前,纳粹德国入侵了波兰。随后,苏联从纽约世博会上撤回展馆,主办方开始为那些流亡的人们提供庇护。波兰的这尊塑像没法运回它的祖国,直到今天仍立在纽约中央公园内,俯瞰着一池碧水。
1940年6月14日,巴黎沦陷,随后,世博会的发源地伦敦也变成了一片火海,世界失去了平衡。从巴黎沦陷的那一刻起,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举办过世界博览会,世博会的再次出现,整整等待了漫长的18年。
对进步的热诚信仰伴随着世博会的进程,一个世纪前的那些世博会庆祝的是时代创造的奇迹,进入20世纪中叶,经历了战争阵痛和反思,世界重新走上文明的轨道,世博会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这一时期的世博会不仅是文明成果的大展台,更把先进的时代意识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并且切实推动了世博会举办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1970年,日本举办了大阪世博会,超过一半的日本国民参观了世博会,世博会重新打开了日本与世界交流的大门,成为上世纪后30年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之一。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使其成为与巴塞罗那齐名的国际大都市。为世博会修建的高速铁路,促进了塞维里亚与西班牙其它地区的经济联系,也促进了南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1998年,葡萄牙举办了里斯本世博会。世博会结束后,展区内的场馆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发展基地。如今,世博会场址每年仍吸引1200万的游客,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了搬迁到里斯本的世博新区来生活。
另一方面,历经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在促使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它所带来的某些弊病也使人们开始反省,世博会已经不满足仅仅展示工业创新和未来生活概念,它开始关注如何协调技术进步和保护自然环境等问题,解决人类面对的困境。
詹姆斯·李普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工业国家,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发展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关注。这造成了很多严重的问题,火灾时常发生,甚至有烟雾污染致人死亡的事件。
莫里斯·斯特朗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任署长
这些国家已经意识到,工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为他们带来可观利益的同时,也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曲格平 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首任局长
在西方国家来讲,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很大的事情,而且都列上了国家的议程,开展环保运动轰轰烈烈。
1974年,离西雅图只有一百多公里的斯波坎举办了一次世博会,它以“无污染的进步”为主题,第一次明确地将环境问题作为世博会的主题。
每一届世博会,无论规模大小,并不是为了一次展览,而是为了改造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质量,而任何一届成功的世博会,不仅记录了人类文明的一个个脚印,它对时代和未来的思考,必将在人类历史上开出绚烂的花朵。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博览会永不落幕。
来源:世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