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病态的炫技---《文学自由谈》2008年第3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15:26
力于文化批评的朱大可,有许多别称:酷评家,文化恐龙、先锋文化的重要代言人、一位有语言洁癖的人、秉承独立立场的批评家、当代负有盛名的文化批评家和学者……等等等。 2 P# C1 V; Y2 @) k2 `! A
评价朱大可,也有许多美誉: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话语创造力;一种感性和理性交织的隐喻式书写;以标新和立异的风格成为文坛的异数;诡异般的瑰丽文字迷宫;奇怪的话语实验极大地扩张了语言的力度;他的每一次发言都像一道闪电……等等等。
- ], Z& a+ F& N2 W) s  虽然,也有很多人认为,朱大可的写作过于夸饰,过于迷恋惊人之语和炫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个批评环境缺少胆识和诚实态度的年代,朱大可的批评,有着难能可贵的尖锐和锋芒,他的语言所迸发出的才子气,还真不乏“诡异般瑰丽”的诱惑力。 # e6 W4 w" n9 z+ D2 M
还记得,初读朱大可,就为他奇瑰的造句方式暗暗感叹。同时,又总感到有些缺憾。因为,整篇读下来,总觉着有些空洞,掩卷之后,留下深刻印象的,总是其修辞的华表,用古人评文的话说,是文胜于质,意旨远不及词语饱满。 + W8 i" ?/ O( A1 k
也许,他有好文章,只是我读得不够多。就我读过的一些而言,他文章的优劣都比较明显。 : U% I+ F- w' D3 `" q
试举我读过的《赵饶案:绯闻消费的文化解读》一文为例。此文较明显地代表朱大可行文的特征。说的是饶颖状告赵忠祥的性骚扰案,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在中国差不多也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件。
& k: B( S/ e" e: h, p$ y$ z/ G  朱文开头就是结论式的命名:
1 Q9 n( z, G) o: u' r, A  赵饶案正在成为2004年度中国娱乐业的一大盛事。 " @2 I- U7 f1 ^5 Z. Y
……这是继台湾瞿美凤案之后华语世界的又一轮大规模娱乐消费运动。一件三流的民事诉讼,迅速演变成了对社会名流进行“偷听”(偷窥)的全民狂潮。这一绯闻把人们拉向消费时代的核心。酷语(暴力话语)和色语(情色话语),是当下流行话语的两大支柱。我曾经说过,马加爵是一场暴力话语的媒体狂欢,而今天发生的赵饶案,则成了情色话语的狂欢,它们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勾勒出中国娱乐业的总体地图。人们看到,在木子美情色日记、和竹影青瞳裸照之后,色语正在奔赴一个新的性高潮。毫无疑问,性高潮的迭起,就是中国娱乐业的基本现状。
/ @; c4 t! F6 h9 `3 r' F1 S, b  后面的段落,也是由批量生产的一大堆命名组成。 * Q2 U: m+ c2 J$ {* D8 [( z
“语词消费”的文化狂欢……录音带激活互联网的反讽机制……制造出大量的戏仿作品……构成了新的深度消费模式……获取文化解构的快感……展露了官场权力学的通用逻辑……话语细节点燃了公众的怒气……他的字正腔圆的温柔声音,正是威权主义美学的象征……整个诉讼演成一出准官场的马拉松喜剧……也暗示着国家主义的全球解构浪潮……官场的玻璃化效应,以及公众权力的这种奇特泛化……
* ^+ b; y: U7 j* h9 t* k  这只是一篇不过千字的文章。只要读过朱大可的几篇作品,对上述构词造句,一定感到似曾相识,免不了会心一笑。外文式的语法连缀,大胆的结论,雄辩夸饰的文风。不过,不能不承认,他总是能敏锐地抓住事物的薄弱环节,然后赋予他惯用的新奇界定或命名。 0 \! Q' g' G4 ^9 R
就是这样。他的文化批评,有着近于病态的炫技和命名嗜好。他似乎从不肯写下一个老实的句子,似乎每句话都要奇崛和艰深,每句话都要有惊人之语,每句话都要有概括性的词语配方。从第一句话开始,就不间断地为他描述的事情而匆忙命名,直到结尾——命名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 e1 H  c- X# b9 v6 Y/ @# _1 [  全篇读毕,除了不停地作出总结似的判断和评估,除了目迷五色的词语罗列,除了强行捆绑的结论串烧,除了匆忙而铺排的界定和命名,还有什么呢。如果还有,就是他左冲右突近于虚脱的身影了。 7 i3 m# _* E; ^: O
很多时候,他陷入自设的话语深渊不能自拔。为了应付频繁的词语使用,他不得不大量的自我复制,搜罗排列,在许多篇章中,都可以找到一大串相近的词语搭配。读他的文章,很难看到分析,看到逻辑地说理,看到由此及彼的演绎过程。当你耐心地剥离了语言的华表之后,常常看到的是,一片斑驳零乱的意义碎片。
: C% B% d; B& {! f9 a0 G  词不惊人誓不休,句不惊人誓不休,朱大可的写作精神,既让人感佩,也让人遗憾。 & R* J; ?/ n8 f% f4 `; V
称许和欣赏朱大可的人,大多是看重他语言的奇观。一位谢姓评论者发过感叹:朱大可很可贵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创造了一种评论文体,十分奇崛,别人很难模仿。其实不然。作家王安忆说过,越是有特点的语言,越易模仿。 3 W  H' e9 E1 ~2 I
朱大可的话语方式,有人称之为“朱语”。他的身后,簇拥着一拨坚定的追随者。这些朱迷,写作上几乎成了他的高徒,模拟他的笔法已经到了如出一辙的地步。他们写的评论或推介词,如本文开头所引,也沾染了他的用语习惯。
5 l. b0 W8 l- w; O! y( b( w  一般,喜好词语炫技的,多半在义理上,会有所亏欠。辞章和义理,两项全能,双料冠军,独步于天下,这种两全其美的事,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极少极少——那是上帝特别惠顾与恩宠的对象。 # Z: |# Z2 K2 S  M5 }' N% n
从朱大可的文章中,就可以知道,他绝不在极少那一拨人中间。虽然,朱大可研究过神学,显然神并未在这一点上助他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