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网络教学中学习者行为间隔的量化分析与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50:10
作者:不详时间:2006-1-7 15:31:33
远程网络教学中,教与学时空分离的特点加大了教师对于学习者学习控制的难度,开放性的课堂使教师对于学习者反馈信息的再处理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盲点。学习者的学习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自主性学习,在学习时间上表现出巨大的随意化和片段化倾向。
学习时间的片段化使得学习过程本身呈现出巨大的非连续性,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表现为注意力分散,知识印象模糊,出现等待焦急情绪等,这些学习者所出现的心理现象毫无例外地将直接影响到远程网络教学的教学效果。
学习时间片段化是远程教学活动中所独有的现象。由于远程教学活动的开放性课堂缺乏传统课堂的环境、时间、纪律等物理因素的制约,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无法进行强制性控制,因而,表现出学习者学习行为的不连续、抗干扰能力弱、学习过程中断,最终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学习时间间隔。从本质上看,学习时间片段化实质上是学习者学习行为不停间断的表象,学习者学习行为的间断化是学习时间片段化的根源。
远程教育中学习行为片段化
分析的研究思路
20世纪对学习者学习的关注,首先是得到了心理学研究的支持,他们通过对传统教学的弊端的抨击,确立了关于学习行为的新观念,并试图寻找教学实施过程的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的研究为学习者学习行为研究确立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如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确立了一种客观的研究精神,对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行为主义与行为矫正理论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非常重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这对教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行为方法(behavioristic method)已成为教学实践的主要模式,它强调通过确切地告知学生教师所期望或反对的行为,伴以各种强化(reinforcement)方式,对学生的行为给予矫正。
2. 认知心理学与人本主义
20世纪60年代,由于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理论及教育改革中优势地位的获得,学习理论产生了一种新的范式的转换,如认知心理学强调从对人的认知的分析入手,试图使学生了解学习的一般规范,从而使学生形成自觉的学习行为,并由此形成积极的教与学的关系。
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从对学生的需要、潜能的分析入手,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发生机制进行研究,进而将这种研究运用于实践,形成各种各样的行为控制方法和技术,如Glasser的现实疗法就强调将课堂建设成一种积极的、富有启迪的环境,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最好的机会去发掘隶属感、成就感和积极的自我认同。
3. 学习行为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思路,为学习者学习行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学习行为研究一方面有了其基本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外关于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早,基本上以实证论为主,多采用调查、测量、评估等计量分析的研究模式,表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注重实效性,即强调理论研究对实际的指导,其中策略性研究是任何学习行为研究理论的重点,相关的行为策略指导用书数不胜数,其目的就是要帮助教师解决各种的实际问题;
二是注重理论取向的多元化,西方学习行为的研究常常是为我所用,行为主义、人文主义、认知学派有时在一个行为管理理论或范式中都有所体现,而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成果也为其所利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研究范式,产生了处理行为问题的各种模式;
三是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一般的学习行为理论研究,常常都是强调通过实际的调查和实验,用统计学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进而得到相应的答案(这其中也不免有一些自己经验的总结),但方法上的精确化和数量化,能基本保证结论的说服力。
远程教育中学习行为片段化
分析的研究特点
对于远程教育学习者群体的研究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者分布广泛、构成复杂、成分不一。整个群体呈现松散性、流动性、随意性、缺乏组织与制度的约束,这些特点使传统的依靠正常信息流通渠道进行调查的方式无法得以实施。
面对教育活动中传统方式无法解决的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整理自己的研究思路。
虽然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群体表现出巨大的松散性、流动性、随意性,但是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势必存在着与远程教育中教育资源之间的信息交换,由于远程教育系统绝大多数都由电子计算机构成,在这种教与学的信息交换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记录学习者具体学习操作的系统日志文件。虽然这些日志文件不能告诉我们学习者真实的姓名、年龄、职业等信息,但是对于研究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效能,还是基本能够满足研究需要的。
所以选择系统日志文件作为研究样本的数据源有以下三点理由:
① 系统日志文件是学习者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真实的记录。系统日志文件完整的记录了学习者具体的识别标志和活动时间,是学习者个人学习过程中行为活动的真实反映和信息记录。
② 系统日志文件包涵了整个参与过学习的所有学习者。该文件记录了参与过学习的所有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过程,从而克服了移动教育学习者群体松散、流动带来的调查困难,可以提供完整的学习者群体资料。
③ 系统日志文件提供了准确的统一的可以比较的时间标准。由于系统日志文件采用主机计算机时钟作为统一的计时标准,使得所有学习者的操作记录在时间标准上得到了统一,不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具有了可比性、可分析性。
基于上述三点理由,笔者认为,从远程教育系统的系统日志文件入手,获取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学习操作行为资料,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行为分析是科学的、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
学习行为分析的研究实例
远程教育系统的系统日志文件采集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笔者幸运地得到了辽宁人文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该公司同意无偿提供一个有关移动英语教育栏目的日志文件供笔者研究使用。
该移动英语教育栏目开设于2003年3月15日,内容为单词拼写纠错练习,以《新概念》词汇为蓝本,共计包含约1000个英语单词;教学信息载体为手机短信息;具体活动方式是每次向参与者发送三个单词,要求找出拼写正确的一个,参与者提交结果后,无论正确与否,都将发送正确结果和下一次测试内容。活动参与者的范围为辽宁移动手机用户,持续运行时间为一个月,于2003年4月15日因故终止。期间,因系统调整,3月22日至3月27日暂停运行。该日志文件共记录访问用户17827人,访问操作24264次,除去无效的一次性浏览操作,实际参与栏目学习内容的共有276人,占总访问人数的1.5%;有效学习操作6713次,占总访问操作的27.7%。
在完成了数据的整理工作之后,结合移动学习活动自身的特点,笔者就学习者群体学习行为中表现出的片段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比较。
① 学习行为操作与学习深度
远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无法切实地严格约束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同时也无法观察到学习者的厌倦与疲劳。那么多少次操作后,大多数学习者会产生厌倦情绪而脱离学习呢?
经过对统计数据中276人的6713次有效学习操作的计算分析,笔者发现,有43%的学习者在10次操作以内放弃了学习,24%的学习者在20次操作内放弃,能达到100次操作以上的仅占总人数的3%左右。由此得出一个统计结论:远程教学的课程设计中,学习者参与操作的次数应控制在10次以内,最好不要超过20次。
② 学习者学习间隔与操作次数的关系
笔者采用计算所有学习者的每次学习操作间隔时间的方法,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深度与间隔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学习者脱离学习的过程被看作一个逐步式的过程,表现为每次学习操作之间间隔的加大。然而,调查反映出的统计结果否认了这一点。
图2反映出的统计结果表明:在无法控制的远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操作间隔与学习深度之间不存在明显关系。但是,每次学习操作间隔超过3分钟的学习者,通常不能更深入地学习下去,表现出较大的脱离倾向。
③ 学习行为操作与学习时间的关系
远程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是完全由自己把握的,那么不同的学习时间里,学习者的学习操作间隔是否存在一些规律呢?
统计图3表明,学习者操作中的晚间的间隔明显要小于白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图3所反映的不是某个学习者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而是所有参加测试的学习者群体的行为统计结果,其表现出的共同特点应该被看作整个群体的行为特点。这一点直接影响到学习者整个群体的学习效果,在深入的分析中,我们即将看到。
④ 学习行为操作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现代心理学中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50-1909)以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经过实验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无规律的音节,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艾宾浩斯又根据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结论表明时间越长,人们对学习到的知识遗忘的越多。我们可以通过该曲线观察到不同的时间间隔后单个学习者所能保留下来的知识量的百分比。
将图3中的数据与表1中的数据结合起来,即可测量出远程学习者群体在不同时间阶段的知识实际获得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5的统计结果反映出远程学习者群体的一些特性:晚间的远程学习者通常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记忆,因而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行为分析的量化分析的反思
现代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设计。学习行为的分析是设计的前提。行为本身是个系统,它包括行为主体(subject)、行为客体(object)、行为工具(tools)、行为主体所在的群体(community)、该群体的组织规则(rules)和任务分工(division of labour)等要素。行为是一个有结构有层次的系统,行为由活动组成,活动由操作组成。要想理解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必须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系统及其结构。
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中,课堂由物理环境、心理环境、教学组织形式、教育内容和目标、逻辑进程和师生行为等组成。从观察的角度看,师生行为无疑是最为活跃和关键的因素,正是师生行为的时间排列构成了教学的全过程。
遗憾的是现有的教学设计理论中尚不能提供成熟的学习行为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研究工作主要面临两方面的困难:缺乏一手的实践数据、缺乏系统的理论技术分析体系。这些因素制约着学习行为分析的研究,检索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至2003的十年间,国内发表的与学习行为有关的论文只有47篇,除去技术性文章,进行分析研究的仅有4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开放式教育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它在带给我们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表现一些负面影响,如:开放学习中的师生、生生分离导致教师角色淡化和教学管理弱化。这就更加大了针对远程教育中学习行为分析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任何的教育都是来自教与学两方面的,对任何一方面的片面偏离,都将引发教与学失衡,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因此,对远程教育中学习群体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与研究,不但是远程教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传统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者学习行为分析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述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分析模型,对于原本模糊的移动学习者学习行为,给出了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篇幅所限,这里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相关性分析。即使这种初步分析的结果,也多方面展示出了学习者群体学习时间上分布的特性,反映出学习者群体的偏好、热情。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更深入地进行各方面因素对于其学习行为影响的分析探讨。
由于移动教育的学习者仅仅属于远程教育学习者的一个分支,在学习行为与偏好上应该表现出一些共性。这种共性极有可能是整个远程学习过程中,所有学习者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特征。当然,在没有切实的理论证明这一猜测之前,这个研究的结论还只应局限在移动学习本身的范畴之内。笔者期待这种通过考察学习者操作行为日志的研究方法可以进一步推广到远程教育的学习者行为分析中,它不仅可能使得我们的教育活动更为真实有效,还可以让我们透过遥远的电波,感受到远端学习者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反映。
结束语
学习者学习行为分析对于任何教育体系中的教学设计都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建构主义教学思潮的兴起,更多的教育者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了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行为、学习心理上。探索学习者学习思路与学习行为是21世纪教育研究深入发展总体趋势。
最后,再次感谢辽宁人文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宝贵的实验数据,感谢公司的胡寒、许言两位工程师帮助完成数据的整理和转换工作,感谢所有支持和参与本次研究活动的朋友们。